譚洋
藝文 · 生活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藝文 · 生活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下)
跨越 5 個部落、30 公里,從豐濱鄉磯崎部落一路往南延伸至港口部落,2021 年的「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在東海岸展開。藝術季背後的策展團隊「節點共創」深耕地方,以真實的地方生活與技藝文化為基底,透過文史調查、策展、出版等方式累積在地觀點,讓散佈東海岸的各個「節點」互相連結、靠近,凝聚出一股堅實的地方能量。
飲食 · 農業
種一片香草園 栽培安居樂業的夢:李登庸與慕樂諾斯自然農場
從田裡就可以望見海。每日辛勤耕耘,陽光將李登庸的皮膚曬成土壤的顏色。迷迭香田不到半分地,卻彷彿一座小巧的森林。他聊著來長濱定居的經過、摘一片甜菊葉讓我們品嚐,描述香草和雜草蟲鳥各方走獸共生的故事,說話時他成為生態講師。揀選迷迭香較長的枝葉,從容剪下,每聲喀喳都像剛跟植物悄悄說了一句什麼。耕耘和採摘,是他十年農耕,和近年成立「慕樂諾斯」自然農場後的日常。
藝文 · 生活
創作、技藝、文化教育 三面一體的部落藝文實驗室:王力之與Cepo’藝術中心
昔日大港口部落斜坡上的這棟「藝術中心」,外觀乍看之下像間派出所——以前也確實是派出所。處在部落高處,從日治時代駐在所、國民政府派出所到今日再利用的空間,屋子大門像過去一百年那樣,眺望著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奚卜蘭島;也一路看著渡口交易的絡繹與沒落。與屋子外牆磁磚建築、方正格局彷彿是兩個世界,屋子內的三面牆上,擺滿港口部落文史紀錄小書、老人家教導以藤編製作的畚箕和米篩等用具、還有孩子們繪畫的部落動植物,和看來生動得猶如還在牆上湧動的,他們在這裡海邊看過的浪。
藝文 · 生活
wawa(孩子),認得你部落的四季,用族語跟老人家們說話吧 : Tamorak(南瓜)全阿美語共學園
Nakaw還清楚記得,她來到秀姑巒溪那一天的日期。1997年12月25日那一天,原民藝術家拉黑子和朋友們在溪邊進行新年聚會,邀她隨行拍紀錄片。夜裡,族人們在石板上烤著山羌肉;黑暗和火光中,她聽見朋友吟唱起古調。那首可能就快失傳的古調,引領著她無數次拜訪部落、最後成為部落媳婦,投入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並繁衍出一個以南瓜為名的共學園——花蓮第一個結合華德福與全阿美族語教育的地方。這一切始於她單純熱忱的念頭:想要讓孩子們用部落的語言,跟老人家對話。
藝文 · 生活
多想多試、扎根七星潭灣的新海人——洄遊吧
洄遊吧共同創辦人黃紋綺,從小在外公家族經營的定置漁場打滾、大學就讀海洋工程相關科系、參加黑潮解說員培訓,滿滿的「海洋履歷」成為日後成立公司、推廣永續漁業文化的基礎。以友善環境的定置漁場出發,「洄遊吧」主打鮮撈漁貨、遊程體驗與知識分享,並從日常飲食角度切入 食農教育 ,提倡食用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