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岑

春日食事(上)

將季節的味道透過不同的方式儲存起來,可以使短暫出現在季節中的風味稍微延長,也得以讓人在日常飲食中學習品味自然節氣。主動採集、加工、儲存,最用運用在自己喜歡的食物當中,成為主動去和季節互動的行動者,是一個最能讓自己感到有力量的行為之一。

春日食事(下)

今年春天雨量仍然偏少,對於只靠下雨水灌溉作物的我的沙子田而言,代表種植工作勢必延遲了。幸好,我喜愛的大面積作物——花生和樹豆的耕種期不是很嚴格,等到夏天雨季來臨時再播種都沒有問題。

關於人情的三則筆記

生態學與人類學中都有這麼樣一個關於網絡的概念。一個永續的自然系統通常都具備多樣性,所以我們知道可以用生物多樣性這個重要指標來觀察環境的狀態。多樣性越高的地方,就越具備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想像一個錯綜複雜又多樣的網,其中如果有那麼幾個點被破壞了,它仍然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網。 這樣的概念當然也可以被放在人的身上。如果一個人的生活背後有具有韌性的人情網絡支撐著,他要實踐永續的生活應該也不會太難吧。

共生的秋奏。入冬。年末祈福。

白天氣溫三十五度上下的夏日默默的就這樣結束了。現在迎接海邊居民的是強大的東北季風,漸短的晝日,以及涼爽的空氣。土地上生活的獨特節奏經過一個秋天後勾勒成型,鑲嵌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與行為,默默地變成了讓人感到安心的日常儀式。不曉得是土地養成了我的習性,還是我的行為影響著土地;但在這樣共生的節奏裡,我們互為主體,在這個空間裡共同創造出一個屬於這個環境的節奏。

轉譯垃圾之堆肥實踐

說我們與垃圾共生共存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儘管我們將惡臭的、污穢的、討人厭的它們移置到看不到的隱形之處,它們還是成為我們踩在底下的人工陸地,也很有可能化成看不見的塑膠微粒進入海洋食物鏈進而進到我們的腸胃系統,甚至當我們「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後,看到的還是圍繞著地球的上百萬件太空垃圾。有點糗,我們再怎麼不想見到垃圾,它們卻由內而外、從上至下地與我們一起。 好吧,或許該是時候給垃圾一些新的形象了。可以想像要翻轉「厭惡」這個生理機制應該是一個頗為艱難的任務。我很幸運的是,鄉下生活的日常堆肥行動,便能讓我更接近「垃圾」並且將自己推離舒適圈。

水從哪裡來?在夏日中想像我是水

在田裡度過的第一個夏季正在進行中。島嶼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熱,今年也是。七月即將結束,至今還沒有颱風,田裡的土壤特別乾,狗兒隨時開口吐氣,連咸豐草的葉子都乾乾軟軟的沒有活力;我的身體令人意外的因為紫外線而難得開始脫了皮,時刻都需要大口喝水補充能量。我和許多人一樣,對於水資源的議題並不陌生,從小到大也都落實「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儘管自認在過去已經很有用水意識,但我這輩子在用水上的體悟,仍然比不上搬進田裡生活的這幾個月來得深刻。

從一小面竹牆開始說起

嗨!今天想分享關於用手蓋房子這件事情。 不過我想我可能需要先稍微往前推溯一些,講講我是如何來到這個地方。 高中開始,我一直都是以與環境共好生活為生命的理想與目標;再年長一些,我認定實踐自給自足的韌性生活會是我一輩子的學習。也因此,四個春天前,當我在那麼剛好的時機點有幸成為一塊地的主人時,我沒有想太多地就搬離台北,到這個鄰山靠海的原鄉聚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