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成為共同體!重返永續時代的全民課題:專訪客座總編歐陽藹寧

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環境無節制地掠奪,為地球帶來不可還原的生態浩劫,思索一個不獨善其身的未來,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之一。本期專題《物盡其用,重返永續時代的日常習題》走到尾聲,樹冠編輯室整理了專題背後推手:REnato lab 營運長歐陽藹寧之對話採訪,來談談近年循環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觀察,以及邀請您透過每一次的平凡行動,重新思考地球間的生生相息,體會多元物種共生共存的相連關係,試著從更整體而複雜的相互性中,用選擇支持不一樣的世界樣貌。

歐陽藹寧
客座總編 歐陽藹寧(右一坐者)與夥伴討論永續事務。

Q1. 您認為大眾應該怎麼認識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目標與精神又是什麼呢?

循環經濟有著明確定義,而不是個模糊概念,「它是一種系統性的方法,和過往開採、製造、廢棄的線性經濟不同,可以透過設計,讓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社會與環境有利,逐步讓經濟成長與自然資源的使用脫鉤。」

簡單來說,定義裡告訴我們,世界經濟要持續成長,人類要繼續前進,但新的遊戲規則是,自然資源的使用越少越好。聽來簡單,但這其實挑戰著自工業革命以來,一、兩百年間商業運轉必然消耗自然的原則,因為很少有人懷疑過這點,到了這個時代,如果要拆散這個邏輯,非常不容易。

那為什麼是現在呢?其實過往五十年間,全球慢慢累積了許多環境運動與倡議,最終在這個時間點,才被更多人所接受與認同。但如果將時間軸放大來看,人類過往的生活其實一直非常循環,是個沒有廢棄物的時代。然而,工業革命兩百年來,人們卻馬上被改變了。所以說,循環經濟這個模式,其實就是幫助人類回到原有的運作模式跟價值系統。

我建議大眾應該更誠實地去看循環經濟是什麼,而不是自己看到什麼是什麼。因為儘管永續概念不斷演進,但循環經濟仍有其科學上的定義,如物件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就可以透過科學方法被明確量化出來,是奠基在環境科學的基礎上面。當然,循環經濟也有碰觸到商業模式這樣的議題,但還是應該整體而跨領域地去看待。

Q2. 您投身REnato lab的這幾年,觀察到循環經濟在台灣發展的趨勢與特別之處?

我從2016年投入REnato lab,那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也是政府首次帶頭要發展循環經濟。那時我們正在做「台北市設計之都」的案子,思考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樣貌,也想像著我們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到了2017年,我們開始提供私人企業的顧問服務,就經常收到詢問,「我們工廠有些廢棄物,有可能可以拿去幹嘛嗎?」我其實一開始覺得廢棄物處理跟循環經濟有什麼關係?之後慢慢發現,台灣是製造業起家的國家,循環經濟在台灣的第一個可能,其實就是廢棄物的回收跟再製,才漸漸意識到這是台灣需求的展現。不同於歐洲多品牌、少製造的土壤,自然不同的體質就會長出不同的樣貌,產業界的詢問與回饋,其實代表著有事情正在發生。

REnato lab
REnato lab 以廢輪胎製造膠椅,驚豔米蘭家具展。

不過2017年時,幾乎所有中小企業連自己有什麼廢棄物都不知道,跟客戶說要廢棄物盤點,他們聽到那麼麻煩,都想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但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要投入資源去做調查,找出排名前三的廢棄物,尤其近年ESG風潮,如果是國際供應鏈下的廠商,就會收到規範壓力的轉介,反而更主動參與。其實,這樣的轉變暗示了企業的普遍意識出現改變,有更高程度的準備去投入永續行動,是非常好的跡象。

Q3. 推展循環經濟的最大困難是?又該如何克服呢?

幾年下來,我發現「環境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人」。所以在環境永續的議題上,與眾多利益關係人的溝通是最困難的。例如,要改再生材料,原料要不要自己收?收了給誰處理?怎麼變成原材料?產品還要設計?進到廠裡會不會傷機器?做出來之後,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做循環經濟,其實就牽連到跨領域的整合,憑良心講,我們的案例不是每次都完美,但都會有推進。

至於怎麼克服?我覺得第一點是「利益關係人要有共識」,這是最基礎的原則,也才能一起合作。第二點是「要很能夠轉換語言」,畢竟生產鏈上每個人的角色不同,關心的就不同,老闆可能在意獲利結構;製造者介意會不會傷機器;消費者在意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所以循環經濟上就要照顧到每個人,或許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但都會持續前進。第三個是「耐心」,面對要改變ㄧ、兩百年來的思維,不能抱持速成的想法,不然會讓所有人非常沮喪,所以需要非常有耐心,今年沒完成的,明年繼續完成。你去想人們減肥都沒那麼快,減碳怎麼可能那麼快?不合理呀!

配客嘉
配客嘉挑戰物流一次性包材的結構課題,整合多方利益人關係,正努力實現永續共好。

最後的目標就是「全社會一起認同」,但其實對消費者而言,有時候產品不愛就不愛,不管多環保,還是要先打在心上才有辦法,因此產品與服務的最大前提,仍是滿足消費者需求,他先喜歡,才慢慢在循環經濟上加分。剩下的,就是不要停下來!不能做一次就收工,要在一次一次中求進步。

Q4. 不只大型企業投入,台灣更有許多新創團隊參與循環經濟的課題,您如何看待?

從80/20法則來說,全世界多數碳排放量集中來自部分國際大型企業,因而減碳的責任大多會放在這些企業上面。而本次報導裡的團隊,大多不是那些國際大型企業,反而能看見社會上不同的角色都在嘗試不只從個人出發,而是漸漸凝聚成一個團隊來發揮力量,這些力量都不是從大企業開始,也就證明了循環經濟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才能活下來,是一股很酷、很熱血的力量。

專題中,萬華大水溝二手屋的幾位年輕人,正透過物件再生,呼應循環經濟的全球號召。

經過台灣二十幾年的環保教育,像我小時候就有外星寶寶,這隻吃鐵鋁罐、這隻吃紙,來傳達回收分類的觀念,比這批目前四十歲上下的人還年輕的台灣人,因為從小的教育,不會去懷疑為什麼要愛地球,為什麼要回收,而且這批人只會越來越多,漸漸成為主力消費者、主力決策者,就能對環境、消費習慣形成一定改變。

GC購物網
專題中,GC贈物網透過線上平台,讓贈與取代購買,認領代替廢棄,成功為地球減碳。

儘管這群人其實不是社會上經濟最富裕的一群,卻會用消費的偏好,展開天翻地覆的改變。像是募資平台上的環保餐具每每上市、次次熱賣,是他們特別喜歡環保杯、環保筷?其實不是,而是背後有股蠢蠢欲動的精神轉變,想為大環境做點什麼,因而在尋找途徑,牽涉個人能力之下,這些環保產品就成為寄望去做點什麼的出口,企業應該更加注意這個群體。而我對未來是樂觀的,因為這個世代的人會持續用消費來支持,這是循環經濟上的趨勢,將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目前就是供給需求兩端正在釋出善意,接下來就是要有耐心。

玩艸植造
玩艸植造,透過純植物性的蒲草做吸管,提供日常生活的永續提案。

Q5. 對於一般大眾,若想參與循環經濟的行列,您有哪些建議呢?

循環經濟是時代的命題,如前面所說的,能不能成功必須全球社會有相同共識,並不是我一個人很努力就會成功,而是要大家一起共同面對,也就回應到循環經濟本身就是共生共存的意涵。

我會建議:

ㄧ、開始過「有意識的」生活

用每一次的選擇,來支持自己所理想的世界。芬蘭就有個一百種聰明生活的方法,可以提供很多生活指南。甚至也談及斷捨離的態度。但從知道到做到,其實沒那麼容易,不然雙十一也不會全民還是一起買,還是要形塑消費文化的氛圍轉變。

奉茶行動
奉茶行動提供旅人飲水機地圖,減少瓶裝水使用,讓有環保意識的民眾多一個選擇。
二、關注企業的動態

不只對做不好的提出建議與指教,也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持永續的企業,其實影響企業決策的始終是人,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個角色。

百事益國際
百事益國際回收退役電腦,整新之後延長電子產品生命週期,值得讚揚。
三、參與世界各地的倡議

參與環保,我們不該還在保溫杯這些看得見的層級打轉,其實也可以參與國際的各種倡議,看看別人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還有不同的身份識別,很可能是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就算是在製造業、品牌端、教育,也應該都有介入的方法,不要忘記自己專業者身份,也是非常有力的途徑跟管道,可以發揮影響力。任何的決策、採購都可以支持循環經濟這件事。

藏身社區的古風小白屋,透過工具分享與免費維修,支持循環經濟的生活。

編輯結語

「在永續的主題上,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偉大。參與循環經濟,其實是ㄧ群人一起漸漸意識到,彼此是生命共同體的過程。」客座總編輯 歐陽藹寧不只與我們分享了循環經濟的多點觀察,更提點了在環境面前,人與人應無分別,都是同住星球的好鄰居,用愛惜地球的心,成為具有相同環境意識的地球人。樹冠生活則認為人類的每個選擇,背後其實都有意識驅動,而驅動意識的力量,就來自文化。因而,若要從本質上影響世界,不單單關乎環境,更關乎文化。與其著手於行動推廣,更應著眼於找回與自然共好的文化精神。讓我們形塑共識、投入行動,用每一次的行動,為未來世界做選擇。

客座總編輯 歐陽藹寧提出三件參與循環經濟的日常提案。

Info
REnato lab官網
REnato lab粉絲頁

採訪編輯 / 黃筑瑜
影片拍攝、剪輯 / 葉子豪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物盡其用 重返永續時代的日常習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