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維修社區!古風小白屋喚醒社區共享精神,修復老物、修整人情、修補環境!

每週六上午十點,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維修站緩緩拉起鐵捲門,展開每週復返的志願維修行動。自2014年成立至今, 古風小白屋 已有超過八年維修經驗,不只收容各式囤積在家生灰塵的工具,提供大眾共享使用,更在維修之間,開啟人與人的自然互動,拉近彼此互助的關係與信任。當老物得以再生、延長使用壽命,實則也讓環境受益,更重建起社區間鄰里的人情網絡,可謂共好雙贏。若環境與社會因而永續,也就實現維修的最大價值。

古風小白屋
古風小白屋的建築外型,名如其實。

從社區客廳到社區維修站

古風小白屋的最初,是延續社區營照計畫「雲和小客廳」而來,當計畫走向尾聲,里長孔憲娟不忍經營許久的網絡關係就隨計畫結束而消失。便邀請近年以「一碼村」為人所知的「綠點點點點」團隊,進駐原為軍方轄管的閒置空間,持續營造行動。

不只設計空間,更在意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共同創辦人虞葳大哥就說:「早在幾十年前,台灣剛開始盛行社區營造的時候,我們就在思考連結人與人關係的方式,並不是單純只做功能景觀與社區意象。所以做小白屋的初衷,就希望是個交朋友的空間。」從一小箱共享工具開始,透過工具分享與社區修理站的模式,重新建構地方中人與人的關係,意在透過共同勞動,舒緩都市常見的疏離關係,也在維修的過程間,讓送修人與維修人,一同重拾人與物之間的親密關係,溫習惜物愛物的精神價值。

古風小白屋
短短一個早上,可能就有超過十台老舊電器受到修復。

定位交朋友的空間,眉角在於促進互動。「社造團隊的介入目標不是落地生根,而是促進互動。所以就算我認識了在地五十個居民,那也沒用,而是要促成那五十個人相互認識與互動,才有意義。」幾年下來,透過維修號召,小白屋已重組一定程度的地方網絡關係,讓團隊不必介入,修理站就能自立運作,由多位維修達人共同輪班駐點,這種自然而日常的互動,就是營造成功的具體認證。

古風小白屋

工具與技術共享,凝聚社區人情

拜訪小白屋時,前來維修的附近居民絡繹不絕,電扇、熱水瓶、電鍋都是常見的修理對象,當中更不乏老中青不同世代前來拜訪。不同於一般社區營造團隊最初必須面對如何與社區產生連結的挑戰,虞大哥說:「小白屋在巷口,人潮來來往往,又是當地居民去龍泉市場的並經之路,從好奇到踏入,都是很自然的發生。」

古風小白屋
虞大哥:「過往經驗來看,家裡的人最難叫得動,不少女性都主動帶著電器來到小白屋尋求協助,也會自己參與維修中的簡單步驟。」

但工具共享又是如何管理的呢?「借用工具其實就讓借用者跟工具拍張照,還回來時也拍張照,知道工具有借有還就可以了。」以互信與分享為原則,小白屋推廣「工具分享,加倍奉還」的共享精神,「因為這裡很多工具本來就也是別人捐的,像是結束營業的水電行、營造廠,都捐了很大一批的工具給我們,雖然說加倍奉還,但其實幫助不用多,有一、兩個人願意也就夠了。」小白屋內扳手、鐵錘、電鑽、磨砂盤等多樣器具,維持著取之社會,還於社會的精神價值。

古風小白屋

「過去的街道巷弄,就是街坊鄰里自然互動的空間,但現在街道已經是車子的空間了,小孩玩耍或大人聊天的場景都已經消失。」看見城市發展,過往凝聚社區、促成互動的空間受到壓縮,甚至消失。對於當代的疏離關係,虞大哥認為背後更隱含超高齡化社會的課題。「我爸爸到85歲才退休,但一退休就退化很快,因為生命中的重心突然不見了。」因而,一個社區裡若有個像小白屋這樣的空間,不只邀請退休者持續貢獻心力,也讓社區能夠凝聚人情,成為基層的關懷照顧據點,更歡迎大小朋友,一同在這交流維修知識。在城市發展開上高速公路之後,那些還留在記憶中的人情畫面,不只是空間層次上的課題,也是整體生活文化的衝擊,小白屋作為共享的空間,提供不同背景的居民,一條與城市共生的途徑。

古風小白屋
相對其他區域,古風里仍有相對熱絡的巷弄生活感。

面對當代消費文化,買新又或修舊?

儘管倡議維修,但在現代資本主義運作邏輯之下,不只所有物品都有了保存年限,「計畫性淘汰」的生產原則更是坊間不能說的潛規則,不但更加鞏固「買新的比較便宜」的消費論述,更濫用著有限的自然資源。對此,虞大哥則提出治標也治本的另類想法。他認為產品生產的廠商,賣出產品時應該也肩負起回收責任,所以當賣出一件產品,當故障了或是消費者不要了,就應當能將產品送回原廠的經銷據點,讓經銷據點回收至原廠,進行分門別類與依序拆解,看是要再投入製造或是廢棄。他說:「若能訂定相關法規,其實也能督促廠商做出更好的產品,甚至主動採用公規零件,因為未來回收時就能減少成本。所以廠商有供應鏈,就應該也有回收鏈,不該把回收的環境成本加諸於社會。」

古風小白屋

活在一個買新的比修舊的還便宜的時代,虞大哥主動面對自然資源有限的事實,提出藍圖式的想像,旨在通往更為永續的可能,既是對外呼籲,也是內心所求。因而,儘管目前全球社會還未走到強制回收鏈的討論,但經過國際社會長年的維修權倡議,歐盟終在2021年正式通過「十年維修權」法案,規定廠商在商品售出十年之間,必須確保材料供應無虞,且應更加主動而完善地提供維修資訊,推廣維修意識,鼓勵消費者做出可持續的選擇。如此看來,維修代替消費的聲音,正在醞釀。

古風小白屋
維修達人皆是志工身份,持續為社會付出與貢獻。

人助自助,愛地球從日常做起

問起古風小白屋為何可以長久經營,虞大哥認為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共好,「送修的人開心,維修的人也開心,互相、不計較,這樣就好啦!」在小白屋裡沒有金錢交易,只有交換,當看著一個接一個的居民帶著舊電器來掛號看門診,或許小白屋之於古風里,不只修復老物,也真正修補著社區裡的人情網絡,促使著社區產生想像的共同體,若同是一份子,就會為自己身處的環境、人事物產生多一些關心。

古風小白屋
採訪時,也有爸爸帶著孩子一起來維修。

「互相」的精神,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金錢,更多的是相互的人情,用不同於紙幣經濟的方式撐起人與人的交換關係,成為另類的社會網絡。修補老物、修補社會關係、修補當代環境,或許古風小白屋的維修,早已超越了實體物件,透過協力互助的精神,驅動著社會用不一樣的模式運轉。當互助取代疏離,回收代替丟棄,光光物品修復,就讓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也被修補。

古風小白屋
古風小白屋背後的推手為「綠點點點點」團隊,這位就是共同創辦人 虞葳大哥。

Info
綠點點點點粉絲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物盡其用 重返永續時代的日常習題

前進南機場異托邦,任人與物自由流動的中繼站:大水溝二手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