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長輩:今天很高興邀請到贈物網的營運長林逸欣 Susan 與超級業務陳書瑤 Grace 兩位特別來賓!
楊家長輩:Susan 是什麼時候加入贈物網的?
林逸欣:大約是五年前加入。
楊家長輩:Grace 呢?
陳書瑤:我是 2019 年 2 月加入,已經四年半了。
楊家長輩:贈物網現在的英文名字是 Give Circle GC,當初改名的想法?
林逸欣:贈物網英文原名是 Give 543,是當初草創找到能註冊的網域名稱。這些年由於共享及循環經濟概念再起,我們重新定位品牌。但考慮既有會員的習慣,只調整了英文名,想表達的是透過贈與分享所形成的循環價值,所以改為 Give Circle。
楊家長輩:贈物網的使用者都是哪些人?目前會員人數多少?
林逸欣:使用者有個人、企業組織,以及公益團體。目前會員大約十萬多,個人使用者最多,年齡層很廣,學生或 60歲 的祖母都有。女性居多。至於物品數量,此時網上顯示,等待被領取的物品就有九千多件。由於我們有多樣的使用者,物品的媒合率非常高。
楊家長輩:常見哪些物品會被放在平台上贈送?
陳書瑤:幾乎什麼物品都有。我在贈物網上送出過國中的縣長獎獎盃。好奇詢問索取者,他說想收藏。類似的不用品也有些家長會索取,主要當作獎勵小朋友日常表現,讓小朋友有榮譽感。
林逸欣:對!很多人會送路跑得到的獎牌,而家長索取可以用有儀式感的方式來獎勵孩子的行為表現。
陳書瑤:比較極端的例子如轎車、廂型車等,也見過贈送郊區土地的使用權。物品若需要運送,贈送者可以自由決定誰負擔運費,但通常是受贈者付運費。但也有見過急著出清的贈送者願意出運費。
楊家長輩:曾聽創辦人說,贈物網上的物品非常多都是新的物品?
林逸欣:對!如果是已經破舊的物品,一般人都會丟棄,不會放上贈物網上。所以放上平台的,大多是蠻好的不用品。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物品是全新的,如禮贈品、打折時多買物品、或網購後發現不合適的衣服等用品。
剛到贈物網時,本以為自己只會贈物,不會索取,但沒想到還沒贈送第一件物品之前,就索取了市場沒見過的、可愛服飾和小用品。
楊家長輩:那 Grace 有在贈物網上索取過物品嗎?
陳書瑤:我在贈物網上曾索取過衣服,同事都說好看。我通常會訂閱關鍵字,等待我當時搜尋不到的物品,例如書籍和實用的生活用品。
楊家長輩:我在 2016 年第一次接觸贈物網,發現贈送物資之外,還衍生很多面向的價值。聽說不少會員閒時喜歡逛贈物網,看留言和串門子聊天?
林逸欣:我們一開始是簡單的物資交流佈告欄,後來觀察到使用者在物品下面留言欄聊天,所以加入了聊天功能。
楊家長輩:現在贈物網已不只能紀錄物資足跡,甚至是心意交流足跡。這對社會也有無形的影響力。可否分享讓你印象深刻的例子?
林逸欣:是的!贈物網使用者在平台上的互動,確實遠超過物資的分享。例如很多原本不認識的同好,會在物資分享中慢慢發現彼此,甚至就常會發生指定分享的互動與交流。使用者在贈物網上得到的,不只是物資,也有很顯著的感情價值。

贈物網與企業 ESG 合作
楊家長輩:贈物網從個人分享物資開始,現在用戶和物資分享也越來越多,也開始提供企業各類服務。我知道你們和企業合作不少專案,請問這些企業專案有哪幾種類型?
林逸欣:我們在平台上提供企業創新服務,主要為物資循環相關教育或主題活動。首先是實作坊,包含三個階段。首先是教育,可能是一場物資循環、斷捨離,或是國際永續趨勢的講座;其次是課後實作,鼓勵大家整理閒置品分享給需要的家庭;三是採取行動,我們有專屬企業方案,可讓企業員工使用贈物網的APP,並彙整企業物資分享和減碳效益的數據。
另外,我們也提供代客贈送的服務,企業員工將不用品帶到公司,贈物網物資管理師再去取回,整理、拍照上架,讓社福機構或個人會員索取。最後也會舉行成果發表。
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參與物資分享行動,我們也從不同面向來推動。有些人比較重視氣候變遷、減塑等環境價值,有些人則重視有特定對象受惠的社會公益價值。我們希望能用簡單、方便、有感的各種方式,來讓企業組織或家庭個人從日常生活中落實物資循環。
永續社會效益
楊家長輩:也許有聽眾會好奇,贈送物資怎麼能帶來環境效益和公益價值。試想,有些東西你可能不再需要,但物品品質還很好,閒置久了,很多人可能選擇丟棄,不但讓這些可用物資提前廢棄,處理廢棄物時的焚化、掩埋等活動,也會衍生環境負擔。透過贈物網,可用的閒置物資可以轉給需要的受贈者,減少購買新品生產消費和廢棄處理,就創造了物資循環的環境效益。
目前也知道贈物網正啟動內部專案,針對上述物資分享循環產生的減碳效益,進行嚴謹的計算方法論,希望未來可以形成可被第三方驗證的衡量,和可能的碳權連結。這也是企業使用者所樂見。
另一方面,如果受贈者是社福機構和他們服務的對象,也就產生了社會公益價值。可否在這部分多做說明?
林逸欣:針對企業捐獻的物資,我們設計了兩階段索取方式。第一階段優先提供給公益團體和偏鄉學校索取,之後才開放給一般家庭或個人。這樣處理的目的是希望能促成最大的物盡其用效益。
此外,贈物網也希望創造出一個豐足社會的氛圍,讓大眾不需擔心物資不足。一般人之所以囤物,就是擔心不時之需時無法獲得物質。囤物常常造成無謂浪費。
楊家長輩:了解。現在公益團體或非營利組織如何在贈物網上註冊成會員?
林逸欣:公益團體等非營利組織需要以組織名義加入會員。贈物網會有一系列的審核流程,由我們的公益部門進行查訪,了解他們的組織狀況和服務對象。此外,我們的公益部門也會輔導這些社福團體學習平台使用和廣宣做法,如此可讓各種規模的社福團體都有相同的曝光機會。這對人數不到十人的小微社福團體特別有幫助。目前贈物網的公益團體和偏鄉學校共有六百多家。
公益媒合
楊家長輩:那如果平台上現有物資不符合他們需要,使用者都可以提出他們的需求嗎?
陳書瑤:可以,我們有一個需求池,不論是公益團體或一般民眾都可以在上面發佈徵求信息。
楊家長輩:了解。公益團體提出的需求也許比一般人更能引起關注。這樣來說,贈物網對於小微公益團體的幫助更大,畢竟他們人力時間有限,有了這樣方便的募集物資管道,就可以減輕很多工作負擔。
林逸欣:是的,很多小微型社福組織都以贈物網為主要募集物資管道。如果貼在Line上,常常會被善意人士截圖轉發,也就無法控制轉發程度,有可能造成重複捐贈,形成無謂浪費與受贈者負擔。
楊家長輩:如果公益組織在某期間有大量物資需求,但平台上沒有對應的物資或足夠數量,贈物網能提供哪些幫助?
林逸欣:通常我們會做兩件事:一是開放平台的廣告區,讓他們的募集訊息曝光;另一是贈物網也會主動聯繫和我們有合作的友善企業,看看可否媒合物資供需。如果公益組織要求有些物資需要全新,也就可能產生代購捐贈的結果。
楊家長輩:那如果企業碰巧有大量的物資需要贈送,贈物網也會協助媒合有需求的組織嗎?
陳書瑤:有的。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中秋節,宏亞食品想捐贈一萬顆廣式月餅,希望透過贈物網協助。那次在幾週內就已媒合完成。公益組織多半也需要這類物資。
楊家長輩: 了解!所以這類公益媒合是雙向的,當公益組織有需要時,你們可以協助廣宣或媒合可能的捐贈企業;當企業有大量不用物資需要贈送,你們也可以協助媒合有需求的公益組織或其他對象。
心願認養
楊家長輩:想請教,目前贈物網還有一類專案叫「心願認養」,這類專案如何運作?
林逸欣: 心願認養剛開始是某基金會和我們合作,主要由我們建立平台和設計流程,針對偏鄉學校或兒少社福組織。後來這類活動受到贈物網上會員的喜愛,也就開始推動更多企業參與。
專案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常是兒少品格營的進行,用故事或互動方式讓小朋友知道某些行為或特質的重要,例如鼓勵閱讀、幫助他人、綠化環境等。完成相關行為表現目標後,小朋友可以獲得當初許下的心願禮物。這些禮物就由參與贊助的企業員工認養。
透過認養流程的設計,企業員工透過小朋友的心願卡片,在贈物前就先認識小朋友,也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和許願這項禮物的理由。當禮物到達小朋友手中,我們要確保他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所獲,而不會把別人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透過心願認養,鼓勵偏鄉兒少提起行動的勇氣,禮物只是過程中的催化劑。
楊家長輩:算一下上述所提,贈物網提供的菜單已有五道菜:第一道是企業合作,讓員工參與物資分享;第二道是代客贈送,企業員工把閒置物資交給贈物網轉贈;第三道是公益媒合的一類,協助非營利組織找物資;第四道是協助有大量過剩物資的企業或組織,媒合有物資需求的公益團體或其他有需求者;第五道是心願認養,透過教育活動影響兒少觀念與行為。
林逸欣:不知博士最喜歡哪一道菜?
楊家長輩:我個人特別喜歡日常生活就隨手參與物資分享循環,也很樂見相關效益數據服務可以促成更多企業的參與。此外,透過物資分享給需求者,社會效益是肯定的,無論是公益媒合或心願認養,也都是我自己很認同的作法。
楊家長輩:接下來想請兩位分享,和企業接洽溝通的經驗。有哪些訣竅是需要提醒其他的永續行動團隊?
陳書瑤:彼此溝通很重要,必須要確實了解業主的需求。想到剛開始工作的有趣經驗,當時自己沒有議價的觀念,還被貼心的企業執行夥伴提醒,和公司議價時,減價已是企業採購慣性,應該針對專案執行所需,適度增加報價彈性,確保經費足以執行。我一直很感謝他們的善意提醒。
林逸欣:和企業洽談之前,通常贈物網都會做足功課,看完他們所有的永續報告等資料,了解他們可能的需求重點。有次和達欣工程洽談時,發現他們非常需要集團內部更徹底的永續價值溝通。達欣在施工現場已盡心執行材料循環利用,但後勤辦公室同仁卻未能明確掌握公司核心價值,反而更重視和贈物網合作的專案中,透過所有員工的參與,促進內部價值溝通與認知的提升。
楊家長輩:所以透過贈物網,你們不只可以協助企業對外溝通,也可以協助內部的價值溝通。
想再請問 Susan,目前你們已有超過十萬名會員,也有六百多家社福組織和偏鄉學校使用者。你身為營運長,對於贈物網未來發展展望有什麼目標?
林逸欣:我希望可以透過贈物網,讓台灣成為普遍共享的場域。不必每個人都成為贈物網使用者,但每個組織只要有一人參與,就能成為那個組織物資共享的中繼站。這樣就可以發揮很大的改變動力。
楊家長輩:今天的分享真的很豐富。期待更多企業可以和贈物網這樣的物資分享專業平台合作,推展更多公益專案,創造更大的環境與社會價值。非常感謝兩位的分享,我們下次見。


Info
延伸閱讀:
【ESG 經驗分享】讓每個人用贈物網在生活中創造施與受的give circle!ft. 林逸欣 Susan&陳書瑤 Grace
無「用」良品再生計畫!GC贈物網搭建共享平台 為閒置物件找尋下一個家
贈送也可以是一門好生意?馬玉如的贈送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