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你我正生活在一座「熱島」上,如何給城市一劑退燒藥 ft.好植地 劉哲瑋

隨都市化發展,都市熱島對身居台灣的我們,不再只是聽過的專業名詞,反而是眼下的事實。但你知道,透過綠化,為都市空間找回植被以及水鋪面,其實就能有效降溫,如果再當搭配上季節風向,還能串聯起都市內的一塊塊冷島,為都市闢建一條「都市冷鏈」,行經之處可是涼風相伴,是近年許多城市紛紛著手規劃的都市設計。而台灣就有一群城市風水師,正透過地理資料與相關知識,放眼都市內的公園綠地、學校綠地、企業頂樓、公有閒置地等節點,打算為城市打上一劑退燒藥…

都市熱島有解方?什麼是都市冷鏈?

「大家知道夏天柏油路是65-75°C,樹蔭底下或草地其實是30°C左右,那如果有水的話,就可以進一步降到25°C左右,都市間的鄰近地塊就有可能溫差超過四十度。所以只要透過綠化,就有機會成為冷島,且當系統性地串聯冷島,就能成為冷鏈,再搭配上季節風,就有機會舒緩熱島效應。」主持人楊家彥娓娓道來都市冷鏈計畫的構想,但冷鏈計畫真能成功?都市裡的季節風廊又在哪呢?

萬事俱備,只欠「涼風」?

聽起來還只是構想的都市冷鏈,真有辦法成真?長年為都市綠化貢獻心力的好植地創辦人劉哲瑋認為,目前國內相關研究能量豐富,如來自成大建築系的林子平教授就長年研究台灣六都風廊,目前則透過研究指出台中市狀態良好的風廊位置,正與地方政府持續溝通,若能善加利用,不只有助於舒緩熱島,也能對於空氣交換之空氣品質帶來改善。

有了風廊相關研究支撐,但風廊行經之處往往不分公家私家,又是否有協力合作的既有模式可供參考?「過往我們參與的案子在台灣大學與新生南路交界區,之前空間利用上就是校園圍牆與人行道,但就成為了機車停車空間,行人自然不喜歡經過那邊。於是學方便與地方政府合作,由市政府出工程款項;台大出土地,透過資源整合方式,為既有空間帶來水與綠,走在那裡,現在腳邊會有潺潺水道流經,也能灌溉周遭土地。」不只如此,劉哲瑋也提及當能確認風廊位置,其間的空有用地其實能透過地方社群或企業認養的方式,來進行綠化,而企業大樓也能透過屋頂綠化,來回應冷鏈計畫。

見賢思齊!國外案例有…?

都市冷鏈計畫彷彿是城市裡的風水學,只要先順應季節風向,再結合水與綠鋪面,就能有效舒緩熱島,熱島不再是都市生活的必然。楊家彥則補充:「聯合國前幾年其實也指出,只要都市屋頂綠覆率達七成就能緩解熱島,但其實台灣六都很少超過兩成,或許冷鏈計畫是現階段最有效的方式。」劉哲瑋不只認同也分享其他國家案例:「利用大自然每天的天然能量,就能減緩熱島效應,真的是最有效果的方法了。而以亞洲國家來說,香港規劃藍圖較完整,甚至會依據風廊的路徑,來管制開發商的建築量體,彼此留下通風環境。而歐洲國家來說,德國部分城市一百年前就有保留風廊,自然生活環境就更好,但台灣現在開始也都來得及。」


收聽楊家長輩經 >>

精彩內容:

– 什麼是「都市冷鏈」?竟有靠串聯都市「冷島」改變「熱島」效應的解方?

– 都市也有風水學?光是先順應季節風向,再結合水與綠鋪面,就有機會降溫近四十度?

– 齊力解熱島!綠化不分公私,政府、學校、社區、企業都有不同綠化提案!

– 不只德國百年前就為都市保留風廊,香港甚至以風廊軸線作為管制開發依據,台灣如何見賢思齊?


Info
好植地粉絲頁

延伸閱讀
公私協力來種樹 臺灣好植地串接公有地與企業 CSR綠化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