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永遠的創業家思維 雪莉單車 七年創業路 「初衷」是要點(上)

下午五點半,歸心似箭的通勤者,徒步離開辦公處,或在站牌邊招呼公車,或進入擁擠的捷運,這是繁忙的商業區工作日的光景。但今天例外,天氣難得晴朗,晚風徐徐,是個適合踏車的日子。

共享經濟盛行,在寸土寸金的市區,你不一定有餘力購置一輛屬於自己的單車,但可以花費極少的金額,租借短暫的使用權。其實腳踏車是個費力的工具,因為其抗力臂大於施力臂,依稀記得國中理化老師曾經這麼說,「但他方便!」所以即使以石油燃料為食的器械日益發達,腳踏車離淘汰這一步,還很遠很遠。

2009 的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就看見單車的潛力,以 BOT 模式委託民間企業建置台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YouBike 」。然而,不等 YouBike 安穩幾年,「無樁共享單車」橫空出世。2014 年 5 位北京大學自行車協會成員提出「無樁共享單車」概念,搭配物聯網技術,車輛可用手機 App 租借,大大提升其便利性。直到 2016 年,中國各地出現了數百萬輛新單車,共享單車公司市值衝過 10 億美元,2017 年共享單車市場湧入 20 億美元資金,締造榮景。

2017 年 4 月,這股風潮也蔓延到台灣。來自新加坡的 OBike 投入近 8 千輛自行車,其隨租隨停的特性一開始收獲不少好評,台灣註冊人數也很快突破百萬。當時,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甚至預言,「YouBike 一定會被 OBike 消滅!」。面對來勢洶洶的外來業者,「雪莉單車」——這個同樣經營無樁共享單車的台灣新創品牌卻不畏懼,因為這是他們自大學時期就深耕多年的領域,他們的提案經過多次實測與調整,有為使用者提供完善服務的信心。

「這是雪莉的使用者,暑假期間他決定使用雪莉作為健身的夥伴,結果一個月後……他曬黑了!」詼諧的文案,搭配使用者實踐單車健身前後的對比照片。雪莉單車的臉書粉專,舉凡單車相關梗圖、有趣的推廣活動、生動的介紹影片,用活潑有朝氣來形容再適合不過,非常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喜好。

雪莉單車
雪莉單車的臉書粉專文案幽默有趣。(圖 / 雪莉單車提供)

更新頻率快速的雪莉,卻在 2017 年 8 月 7 日後不再更新,粉專名稱也更改為「雪莉一直都載」。現在,兩位年輕創業家身在哪裡,欲往何處?本次「樹冠探險隊」,將帶你了解。

學生創業起頭難 堅持只因不甘心

「當初完全沒有想過創業!」雪莉單車共同創辦人陳佾涵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原本的系所出路很好,可能會從事工程師相關行業,一切只因為「誤上賊船」。當時她和吳宗澤在朋友的的邀請下加入一個包裹著「興趣交流」的糖衣,實則募集「創業夥伴」的讀書會。吳宗澤當初也不知道召集人有創業念頭,只知道隨著聚會越來越頻繁,大家談論的話題逐漸從糕點、汽車、塗鴉藝術變成創業點子。

後來,他們在 2010 年創立「拾玖團隊」,6 位 19 歲大二學生中,有 4 位是臺大學生。他們決定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想,吳宗澤回憶,「那時候自然而然就想到腳踏車,因為臺大學生最常遇到腳踏車相關的問題。」由於校園面積遼闊,臺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單車,但校園腹地有限,車位不足,學生時常找不到合適的停車位,學校甚至有專責單位負責處理「違停拖吊」。

雪莉單車
「拾玖團隊」決定以腳踏車作為創業主題。(圖 / 雪莉單車提供)

校園空間有限,又要廣大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拾玖團隊注意到當時正在發展的「共享經濟」與「有樁單車技術」。一開始,他們想得很單純,覺得只要規劃好站點、找到廠商進駐,並獲得學校同意,就能在校內建置站點,順利執行解決方案。

萬事起頭難,團隊中沒有人擁有交通相關專業,對於規劃站點位置一竅不通。6 人決定尋求教授的協助與支持,逐一拜會土木工程系的老師,最終幸運獲得交通工程組教授張學孔的指導。幾位大學生才明白第一步,要從研究臺大校園的腳踏車流量開始。

研究方法也非常「簡單」,將台大校園分成六大區塊,全體夥伴利用課餘時間,手拿計數器,一一計算不同時間點的車流量,再依據抽樣結果計算臺大校園的腳踏車使用情況。這段經歷對於陳佾涵和吳宗澤來說記憶猶新,為期兩個禮拜的調查,他們一有空閒就「遊走」在負責的區域計算腳踏車。「偶爾會遇到同學,他們會說你到底在幹嘛,你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就亂騙他!」陳佾涵笑說。

經過風雨無阻的努力,他們發現台大總共有兩萬四千台腳踏車,車位負載量能明顯不足,但若能引進共享腳踏車服務,只需要 8 千台就可以滿足所有同學的使用需求。有了專業的數據,團隊也找到有意願配合的廠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們信心滿滿的向學校各處室單位提案。但學校並不認同他們的提案,一次次拒絕學生團隊的提議。

屋漏偏逢連夜雨,幾位夥伴也從學生的身份畢業,一一選擇離去, 「那時候想說是不是算了,可是又覺得我們花這麼多年去做規劃,為什麼不試看看?」吳宗澤說。他和陳佾涵都對創業主題有信心,也不甘心就此結束,決定繼續拚搏。

雪莉單車
拾玖團隊的成員一一離去,只有吳宗澤(前右)和陳佾涵(前左)堅持繼續創業。(圖 / 雪莉單車提供)

免費經濟拓展快 坐擁 700 輛單車卻再度失敗

「分享輪」成為吳宗澤和陳佾涵畢業後創立的第一個品牌,既然不能和校方合作,那就直接與顧客,也就是學生合作。公司創立的資本額約 20 萬,是兩人和以前的團員各自出資「湊」出來的,主打向學生「免費租車」,希望透過單車循環租賃降低個體購置單車的需求。

初期收入來源是廣告,打著「唯一可以進入校園的廣告」這一標語,起先確實吸引許多大客戶。分享輪也快速拓展至 15 所大學,全盛時期旗下擁有 700 輛腳踏車。

吳宗澤分析,分享輪的商業模式其實很簡單,唯一需要投入的硬體設備只有腳踏車。兩人原本想待建立足夠用戶後,運用匿名的使用者路徑資料,結合定點廣告,或路況指引等服務,擴展其附加價值,提升品牌發展性。

雪莉單車
拾玖團隊創立的「分享輪」,迅速推展至輔大等校園。(圖 / 雪莉單車提供)

但隨著創業計畫推展,團隊始終難以建立完善的還車與保養機制,用戶數量也就無法更上一層樓。且為了讓分享輪「活下去」,兩人耗費許多心力證明廣告效益,整體運營策略顯得本末倒置。

「覺得自己變成廣告代理商。」陳佾涵這麼評價,他們意識到分享輪與其創業初衷相去甚遠,許多沒有單車需求的學生,衝著免費也來借車。且因為規模不夠大,匿名使用者路徑資料不足,廣告效益無法被有效證明,導致廣告業主回頭率不高。

雪莉單車
分享輪的以廣告獲利,陳佾涵卻發現整體發展與創業初衷越來越遠。(圖 / 雪莉單車提供)

最後,分享輪沒有降低校園整體單車數量,也沒能維繫商業模式,決定讓租借的學生陸續歸還單車報廢,以失敗收場。

繼續閱讀[下集]

轉型再出發 推出「雪莉單車」放手一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