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自:

永遠的創業家思維 雪莉單車 七年創業路 「初衷」是要點(上)
轉型遇勁敵 推「 雪莉單車 」放手一搏
初生之犢的韌性與勇氣總是十分堅強,這次失敗並沒有擊垮他們,「我們發現新的切入點!」陳佾涵眼神再度發光。
雖然有樁共享單車逐漸在台灣站穩腳跟,但其建置成本與維修費用都非常高昂。以 YouBike 為例,兩人估算,每 20 台車的站點就得花費高達 70 萬元,每台車一年還要耗費約 2 萬的維修費用。且定點式車站的設計,對於大部分使用者來說仍須走上一段距離,並沒有徹底解決使用者「最後一哩路」的需求。
他們觀察到當時逐漸成熟的藍芽技術還有智慧鎖等,可以應用於「無樁單車」的技術。2017,兩人整裝再出發,欲創立「雪莉單車」,卻馬上遇到勢頭正旺的 OBike。雖然有些緊張,但兩人分析過後,預見 OBike 的失敗命運。
吳宗澤回想,「他們沒有合適的單車調度方法,不然不會有這麼多廢棄的單車。」果然,OBike 實行不久,就因為單車違停亂象引起民怨,政府大規模開罰,沒收亂停放的共享單車。路邊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墳墓」,讓陳佾涵和吳宗澤決定調整運營模式。
「發現共享單車玩『大眾』會有問題,想把服務轉為『區域型』。」陳佾涵說明,若像 OBike 一樣向大眾提供服務,使用者路徑將會難以捉摸,也不利於管理,以及後續附加價值服務發展。但如果鎖定特定封閉區域,例如學校、廠區、觀光區等,使用者騎乘方式與路徑會大致相同,能分析其規律,以此設置站點。更不需要提供隨處停車服務,大大降低管理維護成本。
吳宗澤接著分享,「我們用無樁的方式建立站點,布置會更加彈性。」傳統有樁單車需要設立自動服務機、中控刷卡機、電路配線等成本很高,一台車約需要 5 萬。而無樁單車的站點則是應用藍芽技術,當偵測到單車、站點與手機的信號源重合時,就能歸還單車,成本較低也有利於彈性調度。
雪莉單車隨即在 6 月推出,與學校、旅館、商辦等單位合作測試,此時的吳宗澤和陳佾涵已經抱持「放手一搏」的心態。

從 2011 年拾玖團隊的懵懂熱血,到 2015 年分享輪的不甘心,雪莉單車是他們最完整也最有信心的模型。經驗總是驚人的相似,只欠東風的劇本再度發生在兩人身上,只是這次,他們要面對的不是學校的首肯,而是龐大使用者的認可。
但當年的海面平靜無波,東風依舊不起。雪莉單車的使用頻率遲遲不見起色,陳佾涵回憶當時的收場,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惋惜,「就慢慢的收掉」,兩人罕見的靜默。筆者本以為,結束創業者會迎來如同八點檔般的劇情,在雨中大哭、和夥伴失和分道揚鑣等等,意外的是,兩人心裡相當平靜。

「因為我們都做了當下最好的決定」,陳佾涵接著說。雪莉單車一路走來經歷三次重大變革,一次是核心成員的離去,靠著陳佾涵和吳宗澤的「不甘心」才堅持下來;第二次是發現創業標的與初衷相去甚遠,兩人也果斷放棄既有品牌;最後一次的放手一搏,他們自認對市場足夠了解,也汲取競品的失敗經驗改良服務,當使用者數據沒有起色時,兩人及時立下停損點,離開耕耘多年的領域。
爭取 1% 存活率 陳佾涵:努力不代表收穫
「當時的心情如何?」我小心翼翼的詢問,聆聽完創業歷程,看見兩人提起「當年勇」時的神采,我有些心疼,也害怕會打開封存的失落。
「發現不是努力就能得到一切。」陳佾涵的笑容透露出些許無奈。
「累了吧,陳佾涵一定很累,被我拖著這麼久。」吳宗澤自嘲。
「拜託,誰拖誰啊!」陳佾涵急著澄清,創業是兩人當時共同的決定,「我們都做了當下最好的決定,真的到結束時,就覺得有滿足自己想要嘗試的心。」
其實「失敗」才是創業的「常態」,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創業五年內倒閉的新創高達 99%,每位創業家都做了當下自認最好的決策,爭取僅僅 1% 的存活率。
儘管此番創業失敗,但兩人都認可當時的努力,這段經歷佔據他們五分之一的人生,也深深影響往後餘生。
懷抱失敗經驗前行 新創前輩提醒「創業地雷」
若時光能倒退,面對可預見的失敗命運,吳宗澤不會讓自己停下來,「雖然結果來說沒有做起來,但中間的經驗蠻重要,造就我現在處事和思考方式,反而無法想像少了這段經歷會變怎樣。」
學會擁抱失敗,帶著經驗前行,是 99% 創業失敗者的課題,更是寶藏。陳佾涵和吳宗澤意識到,不是努力就能得到一切。分享輪的創立雖然讓他們繞了一些遠路,同時也讓他們發現「創業初衷」的重要性,那不只是熱情來源,也是檢視項目策略是否適切的基準點。
身為學生新創界的前輩,陳佾涵提醒新創學生團隊,要時刻檢視「計畫進程」,不要盲目追求存活。吳宗澤也提出,對於技術型項目,「工作經驗」是關鍵,可以幫助收斂想法,以及了解該領域如何運作;若是買賣類型的項目,他則建議可以「越早開始」越好,直接累積實戰經驗遠比觀望有幫助。
也許拾玖團隊、分享輪和雪莉單車在時光無限的長河中,僅如同曇花盛放一夜,但其芳香在兩人有限的生命,卻會歷久彌新。
陳佾涵決定去矽谷闖蕩,先在新創公司學習,之後還是想獨立創業;吳宗澤選擇繼承家族事業,推展創新運營方式,「之後應該存錢投資陳佾涵吧。」他笑說。7 年的相伴,兩人是創業夥伴,更是彼此相當重要的朋友。


未來,還會有許多陳佾涵和吳宗澤,也許歷經失敗,但一切都將凝鍊為下次綻開的養分。
致心裡有夢,眼神有光的你們。
文 / 阮珮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