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變革行動:雲林篇 3】回歸家鄉良善人情,決心終止隔代教養和青壯外移的偏鄉命運 專訪淺山植藝工作室 吳享育

吳享育的返鄉緣起

楊家長輩:享育看起來很年輕,今年幾歲?

吳享育:今年 30 歲。

楊家長輩:那表示你已經有工作經驗了。請問創業前是學什麼的?

吳享育:我高職讀資料處理科,大學轉工業管理。大三修完課程取得相關證照後,就開始到鋼構公司的南部工地工作,學習工地管理。

楊家長輩:為何最後會想創業?

吳享育:當完一年兵後重回職場,被調回總公司擔任專案管理工作,日常接觸許多業主和供應商,感覺商場人事多利害計算少人情關照,和童年原鄉人情差距很大。正好雲科大劉雯瑜老師帶領學生投入社區工作,就開始參與。見到外地學生都能投入家鄉社區工作,逐漸覺得應該回來做點事。

楊家長輩:除了商場現實缺憾,雲科大計畫機會之外,雲林童年生活記憶也召喚你回鄉?

吳享育:對,我的原鄉雲林古坑淺山地區的農村常見隔代教養,青壯年都必須在外地外地工作,等到回鄉時也多半家人有事。這是我親身經驗。所以想少賺一點錢也無妨,趁早回家陪伴家人也很重要。

另外,現在青年在都市生活的客觀條件也顯著變化,大不如前。生活壓力大伴隨著經濟前景不明,事後回想,也是促使我最終決定返鄉的因素。

楊家長輩:你在工地工作多久?

吳享育:離開雲林後,去台南的南台科大讀四年。大學就開始在工地工作,當完兵後再到彰化的公司工作,總共約四年半,不到五年。但前後離開雲林的時間,大約十年。

在職場上,我覺得五年是個重要的時間點,再累積下去,薪資、福利等因素可能導致返鄉的為難。當時就有很多家鄉的人不明白,我為何要輕易放棄這些。

楊家長輩:看來內在拉力和外部推力讓你回來。當時和雲科大如何開始合作計畫的?

吳享育:劉雯瑜老師是在地人,我小時候就認識。老師在 2004 年就開始了社區工作,後來也找我做了遊學台灣、組織青年志工隊、在地生態維護等工作。剛好第二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正要開始,雯瑜老師分享了計畫內容和中長期經營社區的想法。透過她和我的合作,就在學校和社區之間扮演溝通協調的角色。

我高中時也開始回母校帶籃球校隊,共做了六、七屆,發現還沒有青年返鄉成功創業的例子。於是就想試試看,如果成功,就有機會影響更多年輕人返鄉發展。

淺山植藝工作室里程

楊家長輩:可以介紹一下淺山植藝工作室主要做哪些事?

吳享育:關於淺山植藝工作室的命名,就是源於家鄉就在雲林古坑的淺山地區,而植藝除了和我的植物專長有關,主軸都圍繞在農產、農廢處理和農業技藝、工藝、職藝領域。當時也有意取「執意」諧音,包含我們堅持叛逆的精神。

目前一個重要主題是農廢再利用,例如檳榔炭的製作和銷售。再者,因為我家位於古坑鐵國山,目前主要種植柑橘,所以我也涉入柑橘產銷。2016 年開始,我創了網路品牌 U&D Garden,U 代表舅舅和享育(小育),D 代表爸爸,從事植物創作、植物療癒和體驗課程。最後就是近期展開的在地社區體驗行程。

楊家長輩:了解!可以說明目前農廢處理的重點內容嗎?

吳享育:剛開始是為了解決在地茶產業發展的問題。雯瑜老師家裡也種茶。在古坑淺山也有三十年以上的茶產業,原本有烏龍茶,後來轉向紅茶。

當老師和我在推展茶席時,發現在地長輩並不習慣新的泡茶方式。後來研究傳統「功夫泡」,發現需要起炭煮水,才符合大家的生活記憶。

原本泡茶用的炭是進口自中國的橄欖炭,但疫情爆發時,進口活動停滯,便促使我們轉念,用在地滿山谷的檳榔落果來做炭,就和雲科大環安系合作,由我來學習承接,現在就變成我的事業。

當時我也想利用落果搜集來提供地方社區安全就業的機會,付費給社區長輩和弱勢群體,但家鄉長輩都不願收錢,於是改用換取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他們才接受。這也是我所經歷的趣事。

資料來源:淺山植藝工作室檳榔碳
資料來源:淺山植藝工作室檳榔炭

楊家長輩:確實是很有趣味和意義的經歷。那請問目前柑橘產銷,你主要在做什麼?

吳享育:以前曾對家鄉老農開玩笑,問他要不要出租柑桔園讓我種?他也開玩笑回了一個天價租金。結果四、五年後的今年,反而來認真問我要不要租。主要就是他們面臨了老後家中後繼無人的困難。

我父親種柑橘的技術很有名,我也認為自己應該接手柑橘家業,但直到今年,父親都不願教我。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來能做,再者他仍覺得我應該外出在其他地方發展。所以,返鄉後我也是一路頗多逆境。也許因為去年我得到全國永續青年獎,父親的態度也慢慢改變。加上媽媽順水推舟勸說,終於開始和父親學習柑橘種植。

因為淺山地區的柑橘產出很容易被中盤商大幅殺價,於是早幾年我先從網路行銷開始,將價格設定在低於市售價、高於中盤商收購價,品質又好,對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有好處。此外,當時也從柑橘醜果著手,用來製作柑橘辣椒醬,希望減少可避免的產量耗損。

楊家長輩:其實你爸爸那一代有種植技術,而你這一代熟悉網路行銷方式,迭代智慧的堆疊,就可以將柑橘產銷的專業向上提升。醜果的加工也是永續價值的實踐。

那請問目前工作室的「植藝」主要提供哪些服務內容?

資料來源:淺山植藝工作室柑橘辣椒醬

吳享育:原本工作室有做多肉植物的育種和販售,但返鄉後就專注在課程體驗,例如苔玉球製作等。和市場一般才藝課程相比,我教的課程比較重視技術教育、生活融入,以及農廢再利用,例如利用農廢、生活廢棄物來製作植物盆器等。

楊家長輩:很有意思!以植物為載體,其實你在做的是永續的生活教育,在生活落實後,很多永續生活的解決方案就可能產生。這樣也不同於其他市場課程。

剛剛你也提到體驗行程,可否多介紹一下?

吳享育:因為雲林古坑桂林村的推展,已經開始形塑了宜居、舒適等淺山聚落形象,而這也是目前吸引旅客的重要元素。我覺得除了在地的生態地景之外,旅客通常也希望多了解地方的產業活動,和常民生活。家鄉生活的人情味正有都市不常見的感受。

行程中通常會安排功夫茶席、植物手作等內容,也連結了地方知名咖啡品牌,組合成特色體驗行程。通常我們不接待遊覽車,因為太多人也會嚴重干擾社區。現在最舒適的人數是 20 人以下的團體,可以更深入體驗。我相信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因為這樣的投入,社區的十幾、二十個長輩就像我的祖父祖母,讓我享受更多的過往生活記憶。

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楊家長輩:你想成為雲林返鄉青年的示範,就要能夠可持續經營事業和生活下去。目前工作室的主要收入是前述的哪些項目?

吳享育:目前柑橘的產銷主要都歸父親,工作室的主力收入來源是檳榔炭的產銷,以及相關衍生產品服務。

檳榔炭可以研磨成炭粉,製作成墨水,並結合手作體驗課程,例如彩繪扇等。此外,我們也開始涉入樂土泥作,結合植物與盆器的手作課程,例如苔玉球製作、泥作杯墊、植物盆器等,也可以成為產品販售。目前這些產品都和南投竹山、雲林等地區的業者、老師有合作,利用實體通路進行販售。

楊家長輩:你是在創業前還是創業之後結婚的?太太支持嗎?

吳享育:我太太是在之前的工作認識,他也是唯一支持我返鄉創業的。創業時家人並不支持,鄰居也有質疑,社區長輩更是持負面看法,認為家鄉發展沒有前途,應該繼續留在原來的公司。返鄉前兩年,幾乎可說是完全的逆境。

返鄉至今已四年,現在大家才漸漸了解我想做的事。所以,返鄉創業需要很大決心和毅力,才能熬出一個新局面。在這過程中支撐我堅持走下去的力量,是我已故的祖母、雯瑜老師、我太太,和剛出生的女兒。

楊家長輩:了解。這樣一路走來,未來對淺山植藝工作室的願景?

吳享育:從今年開始,我開始連結在地青年創設的品牌,成立了「淺山青」聯盟。讓各自都可以有自我領域的追求,並在共同價值交集下合作。

我希望淺山植藝工作室可以成就一個可持續經營的模式,在家鄉陪伴青年和長輩共同生活與前進。長輩需要的相對簡單,就是我們的陪伴關照,而青年有未來的發展需求,如果有工作室可以協助的,都歡迎回來交流想法、合作共創。

當然既有較資深的地方團體可能會有各自立場與考量,作為返鄉青年,我都尊重,也都可以尋求合作。

楊家長輩:了解。你在地方做的事,除了自我發展的角色責任之外,也透過串連其他人而產生很多新的關係和可能性。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常見人來來去去,反而不容易累積長久深厚的關係。應該找機會去雲林好好拜訪你們!也期待你的成功!

吳享育:感謝大家!

資料來源:楊家長輩經&樹冠生活

Info

淺山植藝工作室 X U & D Garden – Facebook Fanpage


延伸閱讀:

【變革行動:雲林篇3】青年返鄉復興原鄉人情良善,讓偏鄉隔代教養&青壯外移不再 ft. 淺山植藝工作室 吳享育 – Podca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