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後出生的世代,常被視為是原生關照環境永續的新一代,但出了社會後,為了生活和工作,心力投入的事務距離環境永續漸遠。建築系畢業的游智傑,原本已進入竹木構領域的建築事務所工作,生活安定,只為了對原鄉永續住居生活貢獻更多的理念情懷,決心自行創業,進入凡事得自己來和重頭學習的辛苦階段。
創業和結婚都還不到一年,自然也需要不斷和家人溝通,為何自己要選擇一條更難走的路。然而,不趁年輕時人生顧慮還少的時候出發冒險嘗試,年紀更長後豈不牽絆更多?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來賓,諸野竹木構負責人游智傑。
以下是楊家長輩經訪談內容:
楊家長輩:本系列特別邀請長年在雲林深耕的三小文創負責人李宜倩擔任客座總編輯,規劃從五個創新變革行動的故事,來作為雲林未來展望的櫥窗。第一位邀請的來賓是雲林諸野竹木構的游智傑。
游智傑:大家好!我是智傑。
楊家長輩:可以請你先簡單介紹一下諸野竹木構主要做什麼?
游智傑:諸野竹木構主要是木構造和竹構造的設計製作,包括建築、裝置藝術和小型生活產品,如鞦韆等類似竹木家具,從設計到施工都做。
楊家長輩:為什麼選取名「諸野竹木構」?
游智傑:「諸野」想表達散落在台灣民間的文化。竹構和木構在台灣的發展逐漸沒落,但當代又逐漸受到注意。我們希望結合當代技術和文化思維,推進竹木構的發展。
楊家長輩:了解!「禮失求諸野」代表人文生活的文化內涵,你所說的諸野指的是竹木構住居的永續生活文化,對嗎?
游智傑:對,可以這樣描述。
啟程自行創業
楊家長輩:請問創業前你是學什麼的?為什麼決定創業,而且選擇這個主題?
游智傑:我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兩個主要因素驅使我吧!一是我本身就對木構有興趣,大學實習也選擇相關領域。畢業後我進入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他們多數是木構或竹構的設計案。第二,市場上的設計師眾多,但具設計素養的施工勞動者少之又少,我希望以這角色投入開創公司。
楊家長輩:創業之前在事務所工作了多久?
游智傑:兩年多,快三年。
楊家長輩:了解。你觀察到雖然這領域設計師多,但真正好的施工者還不夠,就決定跳出來填補這個角色缺口?
游智傑:對。此外,公部門工程案也經常被繁雜的文書作業綁住,我希望更多心力可以投入在實際去做,而不只是處理文書事務。
楊家長輩:好,已了解你在事務所的經歷。那諸野竹木構現在的業主也還是政府部門居多嗎?請問你們如何接案選案?
游智傑:我們比較常接裝置藝術這類的專案,例如藝術季的舉辦。因為這類專案不需要建照、使照,所以可避開繁瑣的工程發包程序,執行時自由度較高。當業主希望利用竹木構設計時,或接案的乙方需要具有設計專業的施工者,我們就有機會承接。目前多數專案是裝置藝術相關,但也開始接到木構建築專案,負責樑柱、牆體等。
創業甘苦談
楊家長輩:明白!那你們的公司是什麼時候設立的?
游智傑:是去年10月設立的。
楊家長輩:那到現在還不到一年。能分享這段創業經歷的感受和心得嗎?
游智傑:開公司後,自己必須從經營者的角度思考,例如成本與現金流的掌握,當受雇者不需要特別留意。但現在作為經營決策者,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與學習。
楊家長輩:那創業也快一年了,你回想起來,是現在比較快樂,還是之前在事務所時期比較快樂?
游智傑:哈哈,這真不好回答。事務所時期我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工作壓力不太大,生活比較悠閒有餘裕。現在創業了,工作不再是穩定的照章行事,常會遇到許多新挑戰,例如最近我就得自己進口木材,必須重頭開始學習國際貿易程序,常常沒有下班時間。
當然,現在是公司負責人,也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時可以任性一下,讓自己放長假修復身心。
楊家長輩:那你現在是自己住,還是跟家人住?
游智傑:我去年底結婚,現在和太太住。
楊家長輩:太太支持你創業,還是希望你在別人公司上班?
游智傑:創業這件事兩人也討論了很久。其實在公司上班確實比較穩定,但最後她選擇支持我,因為就算冒險創業失敗,還是能夠回去上班。如果不趁現在年輕出來試試,未來年紀大了可能無法承擔風險,也就沒有嘗試機會了。
楊家長輩:了解,他最後也認同你趁年輕冒險。
市場與產業環境
楊家長輩:請你介紹公司設在雲林,主要業務來源在哪?公、私部門都有嗎?
游智傑:其實都有。但是目前大家對木工比較不熟悉,所以政府部門專案或經費的比例還是比較高,例如新竹的關西案,是創新性質比較高的浪漫台三線計畫,客委會的經費;宜蘭的頭城農場裝置藝術也有申請政府補助。
楊家長輩:所以公司在雲林,但業務範圍涵蓋全台灣?
游智傑:對,但還是不希望跑太遠,畢竟有成本考量。若是短期專案還可以,長期的專案就會建議業主尋找當地執行團隊。不過,目前台灣做這領域的團隊並不多。
楊家長輩:那竹構和木構施工的材料,在台灣容易取得嗎?
游智傑:竹構部分較好,竹材通常會透過高溫乾燥處理,類似碳化來增強和防蟲蛀,南投德豐就有這樣的專業產能,所以中部山區採伐的孟宗竹都可以送到德豐那裡處理,之後再運回雲林,距離都不算遠。
木構就比較複雜。因為台灣國產材產量很少,自產率不到 1%,木材年齡也小,缺陷較多。一般都只能向製材廠購買,有時甚至需要從海外進口。例如我們在新竹的案子,就需要膠合型大斷面木材,只好向日本採買。
楊家長輩:可否更具體說明國產或進口木材的取捨考量重點?
游智傑:通常會考慮造價,以及所需木材大小。台灣國產材以柳杉和台灣杉較為常見,但價格較高,若專案經費有限,幾乎無法使用國產木材。此外,木材大小也有影響。大斷面國產材很少,選擇也很有限。
像我這樣的領域從業者都希望能夠支持台灣林業,必經就運輸來說,就地取材是最環保的。

心中「北極星」的追求
楊家長輩: 就你觀察,你這代或接近你的世代,是否更重視環境生態永續的生活價值?是否也常能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游智傑:我是 1993 年出生,我們這個世代在小學時已相當注重環保教育。但我覺得出社會後,這種意識產生的影響力開始降低,可能因為大家也無法明顯感受到透過個人消費力量可以創造的效果。出社會後,我覺得學生時代熱切關注這議題的人在周遭似乎減少了。
楊家長輩:了解。想再請教,選擇自行創業比較辛苦,必然有很強的驅動力和方向選擇。想請教驅動你前往追求的「北極星」是什麼?
游智傑:台灣在竹木這類自然材料的發展相對較慢,特別歐美社會,或東南亞的印尼、越南等國家相比。我個人很希望,像雲林這樣的農業地區,能夠逐漸有越來越多非 RC 材料的建築地景,能夠承載和呈現農業文化的核心精神。這樣的改變可能需要法規和民眾觀念的改變,我希望自己能夠參與扮演一個角色,成為促成改變活水的一部分。
楊家長輩:了解了。你的專長是建築,希望我們的社會在建築發展上能更加關照環境,例如使用竹木構這類低碳材料,而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專長來貢獻環境友善和永續的價值。對嗎?
游智傑:對,可以這麼說。
楊家長輩:目前因為氣候變遷等時代困境,這些年全球淨零減碳的行動趨勢方興未艾,你認為這對公司發展是不是一個好的機遇?
游智傑:的確,這趨勢是和自己價值契合的方向。像微軟、蘋果等國際大公司都在注重建築的碳排問題。木材能夠儲存二氧化碳,若能多用木構,其實對全球氣候也有緩和作用。我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推進這樣的環保、健康、美學的概念,讓環保材料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實現環境、經濟價值的雙贏。
楊家長輩:你希望十年後你的公司可以達成什麼目標?
游智傑: 我希望能夠改變台灣的營造體系,增加環保意識和環保材料的運用。不只是在工程端,而是從設計開始,到施工都能納入環保思考,特別是竹木構造這類材料的耐用性,在前期設計和施工細節都很關鍵。希望未來能夠讓木造等環保概念成為主流的一部分。
楊家長輩: 很感動知道有你們這樣情懷的人在雲林默默努力,期待十年後你的願景能夠實現。非常感謝諸野竹木構造的負責人游智傑今天的分享,也謝謝聽眾收聽。

Inf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