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 生活

當聲音地景走進教育場域與策展會擦出甚麼火花?ft. 目目文創楊欽榮營運長

不只以保存聲景為滿足,目目文創更以聲音為媒介,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帶著小學生透過聲音搜集去認識生活周遭的社會變遷,為多元學習的可能性,給予靈感啟發;甚至也以聲音為主軸,為台南聲景出書與策展,如此不斷創新突破,也令人更加好奇,聲音的未來多元可能!

離開台北到台東都蘭創業的「足渡蘭」,老師傅傳承的工法加上創新改良十年來如何擦亮金字招牌? ft.足渡蘭負責人張景如

你好!要什麼口味!我們有檳榔、菸草、小米酒,也有洛神、釋迦、麵包果!走進足渡蘭,五花八門的特殊風味手工皂,讓人有種走進冰果室的錯覺。不只原料取自天然民俗植物,傳承傳統在地智慧外,甚至是SGS認證可食級手工皂。若真要說老闆是否偷偷加了點什麼,那大概就只有製皂人的熱情,以及來自台東的人情味!

傳統文化八家將跟潮流街舞如何巧妙融合?街舞在地國際化先驅 ft. 璨禾團長張益彰

提及家將文化,多數人總聯想到鄉民口中的「8+9」,有著沒唸什麼書、沒什麼專長、打架抽菸嚼檳榔等負面印象。但透過禾ㄧ文化傳承舞團的努力,家將文化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與可能!

向土地借礦石、植物、泥土來作畫,重拾就地取材的智慧,也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專訪台灣大地原色洪晧倫

化學工業發達的年代,不只多數人不懂顏料製程,甚至連許多畫家都忘了傳統顏料是取自大地,更遑論天然顏料的提煉技術。然而,南投卻有位與眾不同的畫家,歷經九年時間,展開 台灣大地原色 計畫,堅持自己的顏料自己做,跑遍全台取土、依循時令採草,重拾古人作畫程序,更達成台灣土畫台灣的創舉...

走一趟以永續為名的旅行,為地方價值搭建受人矚目的舞台:專訪島內散步創辦人邱翊

距離 島內散步 的第一場收費徒步導覽,已過十年光陰,我們再次拜訪創辦人邱翊,想問問他心中的旅行是什麼樣貌?也透過今年樹冠影響力投資共同合作的《回歸,再出發》永續報告書為引路,用不同利害關係人視野重新認識旅行,不只看見永續報告書對於企業經營的重要性,更發現旅行其實,茲事體大...

台灣的隱形資產?部落、海洋、藝術和文化的節點如何連結共創未來?

沿著山與海之間的台十一線,不論向南還是往北,途中的森林、川流、淺山、臨海不只是在地部落長出文化主體性、定錨族群認同的所在,更藴育了無數藝術創作的靈感...

把爸媽的童年存進銀行裡!

本集 聲鮮時采播客 出品楊家長輩經,邀請到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創辦人邵璦婷分享年輕世代投身文化保存的創業故事。原來要把文化存入銀行不是最難,但要提取出來卻不容易,不只考驗轉譯文化的能力,還必須考量傳統如何與現代產生關聯,攸關著能否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步道也可以自己做?登山愛好者可以手作步道了!

近年古道尋幽、山徑探險成為全民運動,當走入百年前便拓墾完成的山間古道,不只看見前人與環境共存的精神,更能沿著老路發現不曾見過的台灣。從山海圳、淡蘭古道到樟之細路,前人走的路都逐一重現世人眼前,而背後的功臣是 千里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