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 生活

【變革行動:雲林篇2】專訪文化保溫瓶負責人李依倪 立志「為了雲林而走出雲林」的文化專業者

來自雲林的文化溫和份子?!文化保溫瓶負責人李依倪跟你分享他如何從雲林眷村保存運動出發,尋找可行的文化商業模式。

【專訪】山峸製作設計 袁浩程 用空間設計力翻轉台灣藝術創作者的工作生態

空間設計力要如何翻轉台灣藝術創作者的工作生態?來自北藝大的袁浩程一手創立山峸製作設計,透過「永續製作」的概念讓藝文團隊的有限預算,創造最大的效益。

【專訪】青藝盟創辦人 余浩瑋讓年輕學子在戲劇學習中找到新的生命可能

走過十幾個年頭的青藝盟以及花漾戲劇節都是出自一位來自華岡藝校的年輕人,他是如何透過戲劇教育來為特殊境遇青少年指引方向?就讓余浩瑋親自告訴你

專訪「勇氣即興」創辦人吳效賢——即興劇創作和應用的探索之路

疫情期間,我們開始探索數位化可能。疫情爆發後,我們開始製作 Podcast、拍攝 YouTube 影片。和文策院合作後,我覺得即興訓練還能有所延伸,如心理安全感的建立。透過即興訓練,我們可以讓人們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自由表達並願意冒險。利用這些技能協助企業,特別是在招募人才時,能夠更快且清楚地了解這個人的特質。

【專訪】創辦人林佳鋒 故事工廠 open-house:從劇團台前與台後談領域專業和永續人文影響力

如何讓好的作品在固定地方長期演出,需要從國家文策院投資,同時也需要企業或集團參與共融。我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這種事情發生,透過媒體報導,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或參與藝文演出。這樣才能透過市場機制和口碑行銷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認識並欣賞表演藝術。

專訪 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20週年下一步,拆房子、回頭做小事

成功,或者是遵循著都會區的戲劇發展邏輯,慢慢就覺得很多是一種「膨脹」,並非自己的初心或和自己認知的本質一致。目前身為團隊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我給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拆房子、去膨脹」。 在那個為了證明自己與發展的階段,為了成功,採取了台北的方法。結果慢慢感到,本來是「嘉義為體,台北為用」的出發點,到最後,為了用的成功,連原本的體也逐漸變質。目前我們的房子有太多不屬於本質源頭的膨脹,我想開始好好來拆房子。

【專訪】Fantimate 創辦人張凱特 為音樂人與粉絲建立親密互動平台

Fantimate 創辦人張凱特畢業製作主題是校園慈善演唱會,在這些音樂圈朋友的引介之下,一腳踏入了音樂產業。在這個時代,創作樂團或藝人需要花時間好好深度經營自己的粉絲。Fantimate 在經營自己的群眾關係時,以分層行銷的思維,針對不同的族群,採取不同的行銷素材和溝通邏輯。

當聲音地景走進教育場域與策展會擦出甚麼火花?ft. 目目文創楊欽榮營運長

不只以保存聲景為滿足,目目文創更以聲音為媒介,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帶著小學生透過聲音搜集去認識生活周遭的社會變遷,為多元學習的可能性,給予靈感啟發;甚至也以聲音為主軸,為台南聲景出書與策展,如此不斷創新突破,也令人更加好奇,聲音的未來多元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