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採集深藏山林和老街的文化 共作坪林生活:採集人共作室/坪林故事採集 

夏季炙熱的太陽把北勢溪燒成一片亮白,順著溪邊的彎曲山路,來到矮山旁林木蔥鬱的三層樓貼磚老宅。這裡為「採集人共作室」、「坪林故事採集」的工作室,室內外隨處可見在地蒐集來的染料植物大菁、用於薰蚊的麵包樹雄花、枯枝葉和荒物構成的燈飾、學生們充滿童趣的作品等,由此拼湊出主理人陳科廷的生活樣貌。

坪林
坪林

陳科廷在讀完幼稚園小班後便離開坪林,隨母親到景美生活,國、高中都唸私立學校的他時常感受壓榨,但每逢假日回到坪林,壓力總是得以紓解。大學唸的是植物病理學,攻讀研究所期間時常必須徒步山林荒野到處採集,此後到聖文森服外交替代役、赴帛琉工作,都因為與人的接觸而得到不同文化的滋養。即便在外地得到豐盛的體驗,但許多場景總將他帶回坪林,「比如說去國外看到某條溪流,我就覺得,這不就是坪林家的樣子嗎?或是聞到某些味道的時候,也讓我想起坪林。」對坪林的想念,與想延續在地長者在大自然裡練就的共生智慧的意念,匯聚成一股渴求,促使他把認識坪林-不管是自己或外地人-作為投注熱情的目標。

開放老宅 讓各方資源匯流

行動的據點從自家的生活空間開始,老宅在家人搬到老街做柑仔店生意之後,曾出租作為雪山隧道工程辦公室,工程人員撤走後便荒廢了。陳科廷覺得可惜,動手將之整理成工作室。這段漫長的修復時間,同時也是他與家人重整關係的日子,為了暫時離開、學習竹結構的技術,他去到南投十二寮生態村,也認識一群崇尚儉樸自然生活的朋友,讓他更想找人進駐共同使用工作室,實踐永續生活的想法。

坪林

「原本找人進駐的目的,也是想讓社區資源給外部的人使用跟發想,然後外部的資源也可以分享給社區,像是一種互惠關係。」他的構想是,入駐者可以免費使用空間,但必須舉辦至少一次對外的工作坊,工作坊收取的費用作為空間維持的經費;另外,只要有十個外地人參與,就會回饋一個免費的在地名額。

後者不難,但要找人進駐,卻遇到瓶頸。他笑了笑說,工作室畢竟是家庭空間,只要有陌生人入住,難免引起家人的諸多猜疑及叨唸,「像我阿公每天或是隔幾天會回來拜拜,原本的日常被更變打亂,然後就會開始唸。」加上工作室沒有山泉水也沒有熱水器,對有些想加入的夥伴造形成阻礙,「原本要做火爐之類的,讓生活變得比較樸實一點,或比較符合以前跟自然環境一起生活的方式。但是其實很多人無法接受,譬如沒有辦法接受沒有衛生紙之類的,然後就要生衛生紙出來,其實用水洗一洗就好了。」

坪林
坪林

引流外部資源 點亮坪林

進駐計畫不成,改邀約外部講師合辦工作坊。「採集人共作室」的首發活動,是2018年元宵節前的剪紙燈籠工作坊,帶大家上山採竹、剖竹、剪紙、用傳統方式裝裱,最後提燈籠隨陣頭在老街遶境。此後的一年,都用與外部團體合作的形式,開展出結合採集、文化、藝術等多面向的課程,讓大家走入坪林。

他們曾與茶品牌「山不枯」合作,結合本身的植物採集專長,及「山不枯」成員的建築與城鄉研究背景及對坪林茶鄉工藝的熟稔,帶學員在山林裡漫步採集、製作植物拓染手巾、了解當地的生態與文化;也曾與家用品牌TZULAï、花藝店Where’s flower合辦植物藝術工作坊,透過山野採集、說書、花草野菜沙拉、植物藝術創作等方式,讓坪林野地和人文的魅力透過桌花創作植入心裡。

坪林

此外,陳科廷常以植物採集者或藝術家的身分,與其他藝術家合辦活動。例如與廢棄物再生藝術團體「廢青不廢」、坪林國中師生用回收塑膠袋共同創作藝術裝置;與陶藝家李寬池合作陶藝工作坊,爬山採集、捏塑陶土,並用植物作為拓印素材,修復人與土地的關係:也曾參與菌絲網絡社會藝術家集體計畫,用生物擴散的方式接收、傳遞藝術資源。

坪林

藝術滋養著陳科廷,讓他的活動帶有不同的觀看角度,也刺激參與者的多重感知。他說自己曾在藝術和生態兩條路間徬徨,因為那時並不風行跨界,「你不是選生態就是藝術,這兩條路就是越走越遠,不會有交集。」唸大學後,他時常看展、與藝術圈的朋友交流,以此維持對藝術的興趣。直到他在台北植物園做民族植物的調查,才發現那可以是人文跟生態的交匯點。此後,看似兩條平行線的生態和藝術便自然地在他的活動中交融。「做藝術的人比較沒有邊界,想法更為開放,可以激發在地的人重新看待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激發在地或許會比較困難一點,至少也可以讓外地的人認識坪林。」

坪林

進入校園,活化社區的故事

「採集人共作室」運作一年後,陳科廷看到文化部為培養地方文化能量而推出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正好為他想在坪林做的事提供經費支持,決定讓原計畫方向轉個彎,提出申請。「我們原本希望有人進駐工作室,辦活動讓社區參與,現在變成我們主動進到學校,直接辦活動投身到社區裡。」

「坪林故事採集」應運生成,更加入其他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為團體,只是這次採集目標不限植物或人與環境產生出來的故事,而是所有跟坪林有關的事物。計畫對象是坪林國小和坪林國中,在第一期計畫中,中年級的課程內容是認識家中的老物件、採訪家人關於物件的故事;而高年級學生多為龍鼓隊的成員,「坪林故事採集」從他們熟悉的領域著手,包括跟著道士走訪當地信仰中心保坪宮、調查家人小時後怎麼過元宵節、參與五年一度的迓媽祖盛會等。國中八年級則是採訪在地長者,製作影片和故事書。

第二期計畫則讓坪林國小學生詮釋故事。搭配表演藝術課,讓學生自己生成劇本和角色,在老街演出該場景的故事。坪林國中七年級學生則為新生設計新生入學闖關手冊,陳科廷說:「坪林國中有大概一半左右的學生是跨區就讀的,所以對坪林不是那麼熟悉。這個入學手冊可以延續給下一屆的新生,然後每一屆就會增加新的東西上去。」以學長姐視角設計的入學手冊,細心標出學校圖書中館風扇、冷氣的位置,為怕熱的新生提供建議入座的區域;用耳朵、鼻子、嘴巴等不同的感官認識校園;也針對在學校或社區的觀察提出問題,例如:為什麼坪林的交通工具這麼少?圖書館的書為什麼沒有連號排列?透過手冊的編輯,讓學生學習發想、找出解決問題的管道。

坪林

從經驗中修正方向,滾動在地的文化動能

「坪林故事採集」的團隊成員除了陳科廷,還有三位工作夥伴,皆無教育背景。也因此當初在設計教案時,遇到許多未曾料想到的狀況,陳科廷說:「我們原本以為一套課程可以從三年級用到六年級,但開學前我們諮詢很多朋友之後,他們就說,中年級小朋友的腦袋還沒有發育完全,你們要趕快改變方向。我們趕快調整了全部的課程內容,把中年級的課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設計,然後也把教材轉成注音符號,這是剛開始我們沒有考慮到的。」

實際進入到教學,也發現學生的狀態時常隨著環境或青春期的生理狀態而變化,有的人精神渙散、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情,或丟出無俚頭的問題;也有些人在教室上課時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但到了工作室染布時,就變得非常專注。

六月中,坪林國小的學生才將「坪林故事採集」表演工作坊中學到的肢體律動、發聲表達、撰寫腳本等技巧,在保坪宮、鄭氏百年石頭三合院和坪林尾舊橋下廣場三個場景,以自己設計的劇本演出學習成果;接下來,坪林國中的學生將把過去採訪店家得到的素材轉為蠟染圖像,再用大菁、薯榔等在地植物染色,製成布簾回贈店家。

陳科廷說:「坪林故事採集想做的事情,是採集在地的故事,轉化成知識進入到學校,讓過往的記憶不只是被保存下來而已,還可以透過創作再回到社區裡,持續被應用。」即使有許多狀況讓團隊必須不斷在種種未知中應變、修正,但在過程中,團隊、學校和社區的每一份子都成為文化串連、創新的節點,為坪林注入新的動能,讓在地文化能夠以豐富的樣貌延續生命。

坪林

info
採集人共作室粉絲專頁
坪林故事採集粉絲專頁

文 / 曾怡陵
圖 / 白騏瑋

「文化實驗 靈魂的培養皿」系列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