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總編觀點:青年重返鄉土,一起成為耕耘地方的文化農夫吧!

作者 / 張敬業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執行長、今秋藝術節 策展人

2012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開始透過社區參與的方式重新認識家鄉,同時也經營地方社群。2015年同年舉辦「今秋藝術節」,透過節慶表演的方式,讓地方重新對古都鹿港有新的想像,也翻轉了老城鎮的印象。

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曾經在「接力挺台東」的影片中提到,「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不用二十年,十年以後,一個部落還在,而且很興旺;另外一個部落就不見了。」把這裡的「部落」換成「社區」、「地方」,其實是一樣的。而地方能夠永續的基礎,就是因為有著一代代回到地方生活、耕耘的青年而延續。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回到地方,從開咖啡廳、經營青年旅館、舉辦在地小旅行等,這些做法就如同農夫耕作一樣,自己想種什麼作物,要先對於地方的風土環境進行調查,以及身邊能夠運用的資源進行盤點。然而地方對於青年的考驗,也從有意圖的那一刻隨即展開,會有熱心的長輩、友人來給予建議、表示關心,然而再多的建議與關心,都不如自己親身有過經驗來得有說服力。

青年返鄉

當然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有各種鼓勵青年投入地方工作的機制,文化部的青村計畫、教育部的Change Maker、水保局的農村再生、洄游計畫等,這些計畫都提供了一個入門,也是青年在進入地方之前能夠先取得第一筆資源的管道,而這些資源注入的目的,是為了讓種子落地之後,能夠順利在土壤裡面發芽,並開始成長、適應所處的環境。然而一個文化農夫要做的,不單單是引入養分、資源把作物照顧好,同時是要改善周圍的生態環境,定期除草、調整體質。生態環境好起來了,自然就有了讓作物成長得更好的生存環境。

青年返鄉

日本地方創生代表人物之一木下齊先生,曾經在所出版的書中提到「補助案是毒藥」。然而青年回到地方,在沒有資源的支持下,補助案著實是在新手村中可以取得資源的重要管道。而這些補助案所提供的養分,都無法取代經營地方事務的主體,過度依賴補助資源,會讓經營的事業(事務)只是成為溫室裡的短期作物,無法真正的與在地環境產生連結。將補助案視為一種在耕作過程中,降低風險的方式,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也讓環境的養分能夠支持成長,產生在地需求與消費,讓補助案成為成長過程中的補藥,而不是過度依賴的毒藥。

離開新手村,成為一個有經驗的農夫之後,除了種植適應當地風土的作物外,也鼓勵各地方的青年開始組織,能夠有種一棵大樹的系統性思考。因為大樹的長成需要更加深入土壤,然而越是深入,結構越是龐雜,要處理的地方問題也會更加複雜。但是大樹長成除了能夠讓農夫乘涼,也能讓鳥類棲息,大樹下能夠培養豐富的生態,成為大小物種的棲地。當每個地方都有一棵大樹生態系,串連起來就會成為一片豐富的森林,彼此也能交換不同資源。如此一來我們的地方,將能夠期待更多可能性發生。這也是我們期待青年重返鄉土,作為地方永續的開端。

青年返鄉
圖 / 今秋藝術節提供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每一個地方所擁有的發展條件不盡相同,最後我想要分享來自馬來西亞長頸鹿故事館的夥伴們給我的啟發作為結論。在2019年蕉賴11哩的社區中秋晚會中,李順榮館長提到「即使我們的社區裡沒有高山、沒有大海、沒有稻田、沒有果園,這些重要嗎?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愛他的人,可以一起把我們的地方做得更好」大馬的青年回到了自己想要耕耘的鄉土,即使這片鄉土資源不慎豐富,但只要用心、花時間,仍然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讓腳下的鄉土成為一處美麗的地方。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文 / 張敬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