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與地方共同成長 生活與文化就是這座博物館最珍貴的收藏: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青年重返鄉土就如同一段社會與空間生態系復育過程。”

以棲地的條件特質為基礎,建構能培育多元物種的養分交流體系,以公部門角色如何串聯起地方、並與地方共同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每逢假日,大溪總是廣受民眾喜愛的觀光景點,然而走在大溪街頭,不論是在老街擁擠的人潮中穿梭,或是漫步於寧靜的老城區,在任何一個街角都有機會遇見隱身於街區,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靜靜訴說著這座城鎮的故事與文化。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大溪鳥瞰圖。 (圖 / 大溪木博館 提供)

人.生活.歷史 整座城鎮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館

2012年,以歷史建築保存與活化議題為契機,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從地方出發,於大溪展開駐地計畫,開啟與地方的互動與溝通,盤點在地居民對於公共歷史建築活化運用之想法,建立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的想法被提出討論,最終凝聚成為在大溪建構「生態博物館」之共識。

大溪自古以來因河運成為茶、樟腦、木材等物資之重要轉運站,更吸引木藝工匠在地方群聚,發展出深厚木藝產業底蘊,以「木藝」產業文化為核心元素,連結在地常民生活,2015年3月,桃園市首座市立博物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下簡稱「大溪木博館」)正式開館。

“生態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

選擇以生態博物館之概念建構桃園首座市立博物館,大溪木博館秘書陳佩歆說明,生態博物館成立的背景揉合了公部門文化政策對文資保存方向的調整,以及在地居民對公共建築活化的想像,同時結合以前期駐地計畫與地方互動的經驗,延伸出大溪木博館的經營方向。

從街角館夥伴到共學計畫 與民間共同詮釋屬於大家的在地故事

透過歷史建築整修活化,大溪木博館串聯起散落街區的「公有館」,以空間本身的故事出發,重新拼湊起地方生活記憶,同時連結在地文化的前世今生,透過展覽、活動乘載地方歷史與文化。除此之外大溪木博館更深入街區巷弄,邀請民間有故事的自主經營空間成為「街角館」夥伴,使大溪木博館得以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場域中,呈現最貼近土地的地方人文故事。從2013年博物館籌備初期的四位木器行街角館夥伴,到2019年已增加至超過二十位街角館夥伴,地理位置遍佈大溪各個角落,產業類別橫跨木藝、食品、傳統產業、旅遊、文史工作等類別,共同展現大溪多元豐富的常民文化樣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街角館課程。(圖 / 大溪木博館 提供)

街角館計畫除了為大溪木博館注入活力與能量,推動上也以地方培力的角度,透過計畫資源輔導街角館夥伴進行空間陳列改造、解說導覽培力、體驗活動發想設計等輔導,加深街角館夥伴文化推廣之力道。在長期合作的經驗中建立良好默契,近年來街角館夥伴更主動扮演街區串聯的角色,將街角館精神推廣給更多社區夥伴,「以往館方主要以補助計畫方式與街角館合作串聯,但是到後來街角館夥伴陸續傳達自主性合作推動的意願,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與地方夥伴的合作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大溪木博館秘書陳佩歆說明。

為了擴大地方參與度、串聯更多在地夥伴,大溪木博館延伸推動地方共學計畫,透過「社區記憶徵集」、「田野學校」、「街角館」、「社頭文化保存」等計畫,將博物館傳統四大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轉化為民眾參與的各種面向,邀請任何對大溪文化有興趣之大眾大眾夥伴參與其中,共同詮釋屬於大家的在地故事。同時也與木藝師、在地學校、教案編輯團隊合作推動木藝教育,讓大溪木藝文化於在地扎根。

從公有館的設置、街角館夥伴的串聯、到以個人為單位的共學參與,透過點、線、面的橫向串聯、地方文化知識的縱向傳承扎根,使大溪木博館立基在文化資產保存的扎實基礎上,也能同時呈現大溪日常生活文化的多元面向與魅力。

大溪大禧打造地方慶典盛會 用創新策展跨世代傳承文化傳統

除了木藝產業,地方信仰與慶典也是大溪常民生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以大溪普濟堂作為信仰中心,每年六月廿四俗稱「大溪大拜拜」的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是大溪人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對大溪人來說,大溪大拜拜就如同第二個過年。在這個重要的慶典活動中,「社頭」更扮演著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社頭文化自日治時期延續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社頭」又稱之為「軒社」或「子弟班」,由在地各行各業社群組成,自發性學習陣頭技藝,並在慶典時參與遶境、支持慶典活動,目前大溪仍保有31個社頭持續支持在地信仰,傳承大溪獨有的傳統文化。2016年開始,大溪木博館正式開啟社頭文物普查與影像紀實工作,在互動過程中逐步梳理出地方夥伴對於社頭文化保存與推廣的態度及想法,整合出未來對於慶典活動的共同想像。

2017年主辦大溪文藝季,大溪木博館將社頭文化結合不同領域表演者進行跨界交流,獲得大眾正面迴響,2018年爭取到文化部資源,進一步將地方慶典活動導入策展思維,開創「大溪大禧」文化節慶活動,將當代美學、藝術設計結合傳統信仰,以傳統遶境與慶典活動為主軸,延伸出一系列精彩跨界演出與活動,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信仰慶典活動,成功讓大眾以不同角度認識大溪文化魅力,獲得廣大好評,也讓2019年大溪大禧活動持續以「創新x傳統」的跨界精神,為地方帶來兼具意義與創意的文化活動。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對地方文化的共同想像 讓每個人為地方動了起來

回顧大溪大禧計畫推動之初,秘書陳佩歆坦言「壓力很大。」整合公部門、地方社頭、在地夥伴、策展團隊等各方資源則是挑戰的第一步,陳佩歆認為成功凝聚各方的關鍵,在於大家對地方文化抱持著共同的想像,即便過往偏向保守的傳統信仰社群,也在多年來與大溪木博館進行文化推廣的工作經驗中,逐漸以更多元的角度進行思考,同時提升社區成員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年輕人的主動參與,也為傳統信仰帶來新的能量與傳承的契機。

成立至今即將邁入第一個五年,雖然以市立博物館的角色進駐地方,但是不管是空間的保存活化、歷史文化的紀錄推廣、地方共學的推動、文化活動的參與實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情感維繫始終是大溪木博館所重視的。有別於一般公部門與博物館帶給人的距離感,大溪木博館從生活出發,日復一日累積起與地方的情感,凝聚起社區對地方文化的想像,透過行動讓每位夥伴為地方動了起來。以博物館的任務以及擁有的資源出發,大溪木博館不斷思索的是如何透過「參與、共學、行動。」讓地方每一位夥伴成為推動地方文化永續的一份子。

隨著時光推移,大溪木藝館與地方一同成長、蛻變,這座無圍牆博物館將持續凝聚社區的力量,共同累積出更豐富多樣的精彩內容,而地方的生活與文化,就是其中最獨一無二的收藏品。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秘書陳佩歆多年來與木博館、社區夥伴一起成長。

info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粉絲專頁

文 / 白騏瑋
圖 / 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