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設計對談(下):范成浩 x 鄭雯瑄 / 臺灣設計的現在與未來

接續自:設計對談(上):得獎的意義 / Good Design Award 范成浩 x 紅點設計獎 鄭雯瑄


鄭雯瑄

III. 看台灣設計發展

Q:兩位觀察近二十年來,從產業、文化兩個層面來看,臺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發展或演變?從逐年獲獎的狀況來看,是否也能窺見一些顯著的變化?

范:在跟台灣企業互動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是從獎項的角度去挖掘出他們的價值,並協助他們論述出來,在這過程中我有幾個觀察。

第一個是,台灣的傳統產業跟科技產業有一定的實力,但在面對許多競爭的過程中,感覺缺乏了一些自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品牌或企業發展過程中,自己的核心價值並沒有隨著時代轉變進行相對應的調整,在時代演變中慢慢地失去自信。但是如果你仔細檢視,發現很多事情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一點可以從2017年獲獎的 No.30 看到。

第二個我認為台灣的產業已經開始更多元發展,很多人會說設計、做地方創生都在追求小確幸、做自己開心等等的言論,但是當我們重新去檢視自己產業的時候,除了產業本身的價值,我們自己的文化核心、在地價值和精神到底是什麼?這件事情應該要重新透過各種方式去挖掘,而我認為現在台灣社會現在正在挖掘這件事情,或許目前還看不到什麼產值,但這幾年你開始發現原來台灣的咖啡、啤酒、威士忌可以做得這麼精彩,許多珍貴的在地價值透過品牌重新再造,開始有機會重新再去跟消費者甚至跟世界做對話。

第三個,從老屋再造的案例,可以看出台灣的傳統保存及創新是細膩的,當然我走的國家不算多,但以我們在亞洲相鄰的幾個國家來看,台灣往往可以依據傳統的物件,重新去整理出他的脈絡,再從脈絡裡找出重生的意義,2019 年獲獎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我覺得地方創生或社會創新會帶動台灣跳脫單一、大規模的計畫性經濟模式,轉變為下一波多元發展、重視自身文化及在地發展的產業樣貌,單一產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透過如生態系的相互串連,甚至政府和民間的相互協力(像是2020 年學美美學),可以預期會有更多精彩的模式與可能性出現。

范成浩

鄭:紅點設計本身就分為「產品獎」、「傳達獎」、「概念獎」,從我 2013 年加入紅點到現在,自己比較明顯的觀察是,原本參與這三種類型獎項的是非常分散的三群人,做產品的主要來自產業界、傳達獎比較多是包裝設計作品、概念獎則很大宗是學生的作品。可以發現比較少企業品牌會做概念設計,這可能代表台灣比較少企業在做像「Google 無人車」、「飛利浦生物發光裝置」這種概念性的設計,或者只是他們沒有來參賽。

產品獎的部分,大者當然包含電子、自行車、醫療輔具、機能布料、嬰兒車等,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佔有關鍵地位的產業參賽者,仍積極參與與自我優化中,我們保持很好的互動與交流。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小者當然也占了很大比重,每年都會看到不同題目的回應者,來自不同產業,很有趣 ! 其中,台灣的室內設計師們,是很積極的。又,這幾年,從得獎紀錄中可以發現,台灣在臨時空間與策展空間設計的量能很大,表現也特別優異 !

品牌獎暨傳達設計獎的部份,五年前的企業參與度是比較低的。這部分我們有試著去跟企業溝通,但是我們發現許多企業部門分工很細,導致有時候設計成果變得零碎,不同部門發展出不同專案,各代理商做出不同的作品,不論是不同產品線的整合、或是品牌管理與傳播行銷上的整合,整合力道都還有進步的空間,也因此台灣僅有少數一定規模以上,讓消費者著迷、產生品牌信仰的知名大品牌。

而台灣中小匠藝型品牌,在品牌及傳達設計上,近年倒是遍地開花,年年不乏吸睛作品。它們或許不能直接對應經濟產值,在社會中也還不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但是因為典範轉移,就像范老師所說的,越來越多這種零星的力量,透過聯名、策展、倡議、社群動員,促動商品行銷,慢慢開始在市場上產生越大的效果。過程中,有些前瞻實驗是很有社會意義的。設計工作也逐漸跳脫單一面向,朝向一種整合型的企畫或專案發展,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也變得沒那麼明確。

另外由於過去十幾年設計科系的大爆發、全民美學意識的提升,加上過去產出許多設計人才,社會對於設計美感開始有一定的期待,在二十年前你絕對無法想像有政治候選人的旗幟或海報做得很醜會被大家評論(笑)。也因為這樣子的蓬勃發展,以及知識和工具的取得方便,設計入門門檻相對降低,即便沒受過專業設計訓練,透過軟體甚至 App 的協助,也可以用設計去表達,很多不一樣的設計語言開始冒出芽。這幾年數位互動設計的發達,很多視覺的思考已經脫離典型平面設計與經典美學的討論範疇,更隨興、不唯美、不極簡的線條混搭等等。當自我主張更多了,就更考驗設計師是否有精實內功。

這樣的變化我認為來自於兩個趨勢,第一個是設計從產品、平面、發展到數位環境,蘊含了更多可能性。第二個是品牌權威的釋放,以往的品牌設計規範是很嚴謹的,但現在很多品牌願意透過參與式設計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激盪出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這個轉變跟剛剛我提到的整合力有點相互矛盾,不過因為大環境轉變,資訊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設計必須即時回應當下的議題或趨勢,所以設計語彙變得更多元包容,甚至有點脫離典型美學原則,各式各樣很個體主義的東西開始冒出來。

鄭雯瑄

Q:2020 年設計研究院正式成立,「設計力」成為國家重要發展策略之一,以提升整體設計競爭力為目標,臺灣有哪些面向需要加強或重點培育?以獎項主辦方、業界、學界的角度出發,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鄭:這個我的輩分不到,研究也做得不夠多,讓范老師表達。哈哈哈

范:設計是一門將形而上生活哲學轉換成形而下透過使用的物件、服務情境設定、甚至整合一個生態系的工作,目的無非在使人的生活能夠更舒適、便利,進而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台灣在幾項國際設計獎項都有非常好的成績,這樣的成果包括在設計的基本技法、設計流程的演進、設計思維的設定、如何滿足業者及消費者各方的需求、如何與關係人溝通、甚至如何擴大影響力等,都是設計師一生需要不斷提升的能力。

在學界,如何不斷將這些過程整理成學術理論,教授給未來的設計師,並透過不同形式的產學合作,提供在學學生有機會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業界則應該不斷的思索並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透過長期合作的設計師協助將這些企業理念與能力透過各樣的形式對外溝通,建構企業本身透過設計思維達到永續經營的生態系;獎項主辦方則必須不斷檢視社會的未來發展,對於社會與設計的發展建構論述,掌握足夠專業的評審,並以公正的態度,選出可以成為典範的設計案例,並適度的進行推廣,建構完整的設計產業生態系。

鄭雯瑄

Q:臺灣擁有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在許多人的耕耘下,世界也藉由設計看見臺灣,對兩位來說,臺灣設計最有魅力與最具獨特性的地方是什麼?

鄭:豐富、多元、迭代快速、數位共時、年輕設計師有舞台、和觀眾距離很近。

范:在多年的發展之下,台灣的設計已經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自信,並完整建構了一套自己的發展方法。近年來,看到許多的設計合作、跨域合作,讓台灣原本不被關注的深層文化,逐漸的讓許多的人願意開始探討、開始體驗,甚至深入參與。以往我們理解的 C/P 值往往是從成本的降低去思考,透過設計的介入,開始讓人關注所產生的效益是否更有機會翻轉,甚而轉換在收益上。這件事情是讓人感到振奮的。

Q:設計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2020 年開始全球肺炎疫情肆虐,環境危機也持續存在,在環境、社會的永續發展議題上,設計能夠如何發揮影響力?在過往獲獎的作品中,有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

范:設計的本質在於察覺價值、整合價值、創造價值,最後則是溝通價值。現今環境危機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評價系統過於單一從物質思維著手。現在有許多企業導入設計思維模式,建構新的企業創新模式,重新建構企業多元價值。已經有非常多的企業,藉由設計的導入,思索自身企業發展過程中,如何符合 SDGs 的各項規範,並從中發揮社會整體的最大價值。

以 2020 年獲得金獎的台灣企業「O’right 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為例,2006 年 9 月成立之時,即確立綠色品牌發展方向,善用萬物「以農產品替代化學品」。2015 年,首度以一支全循環的咖啡洗髮精得獎。洗髮精部分採用台灣原生咖啡,運用超音波萃取技術,萃取天然咖啡因萃取物為重要成分;罐身部分則回收咖啡渣,製成可分解的罐子。2017 年則以「企業永續報告書」得獎,從這本報告書已經可以看見這家企業在「永續經營」、「綠色生產與創新產品」、「員工照顧」、「綠色供應鏈」及「綠色影響力」上的企圖。2020 年則是這家企業大放異彩的一年,不僅以「源木牙膏」獲得了金獎,又獲得全球美妝最高榮耀「永續美妝新品New Sustainable Product」冠軍,並領先國際大廠,與台積電同獲 Re100 全球 15 大綠色領袖企業。是一間值得參考的企業。

鄭: 面對嚴肅的社會議題與永續發展課題,透過設計往往能找出貼近人心的創意解答,世界各地也不斷有出現精彩的案例。

過往紅點獎中,從病人角度出發的輔具義肢設計、呼應環境議題的永續包裝設計,甚至透過動畫互動設計、銷售行為、商業模式的設計引發社會思考議題、翻轉弱勢,都是歷年來令我印象深刻的精彩案例,也一次次讓我們看見設計的可能性。

鄭雯瑄

Q:攤開臺灣設計發展時間軸,2020 年無疑是新的里程碑,對臺灣設計的未來,兩位有什麼期許?

鄭:大概是希望設計院幫助台灣所有的公共空間都趕快變美變友善 ! 環境是很重要的,好人才品味與觀點的養成,經常來自於好的環境設計,讓學習者自主透過觀察、覺察、參與、實踐,慢慢型塑而成;而非填鴨式的教育。有好的人才,就會產出更多對整體環境 (產業、公共、服務、外交) 好的設計,善用巧勁,輔助與提升專案的整體效益。

對獨立設計師的發展而言,一個良性循環與競爭的市場,會汰舊換新,保持供需平衡。當視覺設計門檻降低、產品製造門檻降低、新媒體當道、5G 串流快速、全民創作者時代、人人斜槓、大眾無法判別 70 分到 120 分的設計差別時,「設計師」會走向哪裡?或轉向哪裡??誰都不知道。或許當明星型設計師、或許當跨界整合者、企業家、批量生產者 、轉 UIUX ? 誰會留下,誰會轉型 ? 是選擇,也是時勢。

若從產業創新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台灣仍然很有機會。我們的人很靈活、組織規模小,在VUCA環境應變相對快速,研發設計製造能量很強、懂西方又知道對岸門道,環境人格多元包容又很拚,市場規模適合創新原型的初步測試。 我相信,只要大家在創新精神、細節雕琢、產品跟品牌語彙整合、使用者導向的開發思考上精進,我們的產業還有很多發展可能!

范:2020 年不僅是 Covid-19 改變全世界的一年,在台灣也是人口開始負成長的一年。當人口結構開始改變,社會的樣貌必定會隨之而變,這幾年「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盛行,我們期待類似這樣的倡議,不但只是一個流行的設計議題,因應台灣設計研究院成立,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力、方法及資源投入,理解未來的產業及社會型態,早期規劃、早期佈署,可以再次增強台灣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鄭雯瑄

設計對談(上):得獎的意義 / Good Design Award 范成浩 x 紅點設計獎 鄭雯瑄

圖 / 白騏瑋
文字整理 / 白騏瑋
場地協力 / boven cafe

「設計 讓世界更好」系列專題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