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自:

總編對談(上) : 創辦地方誌這條路 美麗卻辛苦!— 《小村長》林峻丞 x 《今秋誌》張敬業 x 《貢丸湯》吳君薇
Q4:在數位社群平台蓬勃發展的浪潮下,許多個人或團隊運用各自的方式在網路分享地方故事,現階段團隊又是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或社群平台的能量?
林:接下來「小村長」除了文字、影像,還會開始製作 Podcast ,主要是針對不同平台受眾的特性,運用同樣的素材在內容上做出差異。另外現在不論是經營臉書、IG 或者 Youtube,都很仰賴廣告投放導入流量。對經營團隊而言,如果希望製作的內容讓更多人看到,就必須去研究廣告投放的工作及技巧。同時也建議花多一點心思在 SEO 的操作上,這件事情不需要花錢,但對於數位內容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基礎。

吳:SEO 真的很重要,對許多地方的年輕團隊來說,在沒有太多資源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社群專頁作為對外發布訊息、溝通交流的管道,但是社群平台上的內容是沒辦法被搜尋引擎找到的,這時候可以先將資訊有系統的更新在部落格上,增加被檢索到的機會。
另外分享團隊最近運用「 BotBonnie」 臉書機器人發起了「新竹知識王全台爭霸戰」,讓我們意外在短時間內觸及到很多非同溫層的讀者,有時候嘗試一些新的工具,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疫情期間我們開始運用「 Trello 」這樣的數位工具,協助團隊在遠距的情況下進行專案管理、資料紀錄、進度追蹤等工作。除了內容工具之外,適時的運用數位管理工具,有助於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
Q5:綜觀過去的經驗,對三位來說「地方編輯」之於團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隨著組織不同階段的累積與發展,地方編輯的角色是否也會有所不同?
張:在第二期今秋誌的內容規畫中,我們採訪了大約十組移居鹿港的店家夥伴。這些店家本身很有能量,卻不一定有新聞亮點,但對我們來說他們移居鹿港的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報導題材。透過地方編輯的能量,除了和地方交朋友,也希望有機會讓更多人認識他們,透過長時間的交陪互動,這些朋友也可能成為未來推動地方事務的重要夥伴!


林:我一直覺得地方誌的角色很像地方的「大聲公」,透過編輯的角度傳遞地方的故事,讓大眾更認識地方。相較於都市裡的主流媒體,地方團隊扮演了挖掘地方故事、傳達地方觀點的重要角色。
吳:地方編輯除了分享地方故事,對團隊來說也是訓練夥伴的重要過程。不論是會計師或著設計師,我們會邀請每位夥伴打開屬於各自的視角,隨著每期刊物主題深入地方、分享自己對地方的觀察或想法,很多時候都延伸成為刊物的重要主題和素材。隨著地方資料庫的累積,我們也不斷思考如何將素材轉譯,讓精彩的內容被更多人看見,也希望有機會跟地方夥伴跨界合作,做一些全新的嘗試。


Q6:對有意投入地方編輯的年輕夥伴有什麼樣的建議或提醒?
林:在親身走過一趟之後,建議大家在投入地方編輯之前,先思考如何用這件事維持基本生計。過去我們是先投入之後,遇到問題才在找解方,我覺得不是好的經營方式。另外,現代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越來越斜槓多工,採訪編輯的工作也不只是寫文字、拍照,編輯人也是一種行銷人,建議大家可以在投入地方編輯工作前培養行銷、廣告投放相關技能和經驗。
張:決定投入地方編輯事業之前,可以在 Medium 等類似的內容平台上持續發布自己的作品,藉此提升採訪、編寫的能力與經驗,同時培養讀者與關注度。以此為基礎,延伸至下一階段的編輯事業規劃上,可以更有能量及經驗,提升成功的機率。
吳:如果是想要投入創業,我想今天整場對談不斷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要用務實的角度去檢視理想。如果對地方編輯有熱情卻沒有經驗,可以投入實習工作或參與相關計畫,累積實務經驗和技能。如果是想要成為獨立寫手,可以儘早決定自己喜愛的題材、想發展的路線,並開始在特定領域知識上進行鑽研、在作品上有所累積,久而久之就有機會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形象。
文字整理 / 白騏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