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專訪「勇氣即興」創辦人吳效賢——即興劇創作和應用的探索之路

資料來源:20230712 楊家長輩經

楊家長輩:今天我們邀請到勇氣即興劇場的創辦人,吳效賢。

吳效賢:大家好,我是效賢。

楊家長輩:給人感覺你滿是創意跟點子,何時發現自己喜歡戲劇的?

吳效賢:回想國中時期,我愛上了一部電影叫做熱舞時期,那時希望能去好萊塢嫁給男主角。進入高中,我參與戲劇比賽,並在大學選擇時選擇了戲劇科系,那時候夢想念電影系,最後卻考上了台藝大的戲劇系。在學期間,我參與電影拍攝現場實習,卻發現劇場更適合自己。

楊家長輩:畢業後,你是如何創立劇團的?

吳效賢:大學畢業後我先進了舞團當行政,期間家人鼓勵我深造。我總覺得自己擁有一點理性,也適合做行政、製作等工作,所以計畫出國學劇場管理。就去了美國佛羅里達,並在最後一年在舊金山的一個大劇場實習。期間接觸到即興劇,一種無劇本,演員需要根據觀眾的建議立刻即興演出的形式,這讓我大開眼界。後來我積極在當地的即興劇場學習,並決定帶這個形式回到台灣。

楊家長輩:那投入即興劇是否讓你的野性與獸性完全釋放呢?

吳效賢:對,認識即興劇的這幾年中,我開始找到我自己身上的感性與想像力,並思考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平衡這兩種特質。這就是即興劇給我的影響。

楊家長輩:你在美國待了幾年後回台灣,然後創了勇氣即興劇團?

吳效賢:我在美國待了三年後回來,初期在新舞台劇場當藝術行政,同時念念不忘即興劇,於是在上班之餘,每週三天去社區大學開即興劇的課,開始分享我在美國學的東西,並從辦工作坊開始,也註冊了一個劇團。從劇團註冊到真的有公開演出隔了四年,這期間我組建團隊和訓練一批可以合作的人。

楊家長輩:後來找到的夥伴大概都是什麼樣年紀、什麼樣個性的人?

吳效賢:最初的夥伴都是社區大學的上班族或老師,但到了第四年,我想要創立專業的即興劇團,於是找到一些劇場工作者並給他們一系列的訓練。後來這群團隊成員和我合作已經 15 年以上了,他們當初都是 20 多歲的劇場工作者,對劇場有熱愛,但對職涯方向迷茫。不過我們持續合作,一直逐漸形成現在的模樣。

在兼顧演戲創作、團隊管理之餘,積極找尋演出機會來支持劇團發展

楊家長輩:創立劇團後,你不僅要演戲創作,還要管理和找尋演出機會來支持劇團發展。如何兼顧?

吳效賢:確實,我需要運用我在研究所學的劇場管理技能。但我必須說,實際經營一個團隊並讓它成為可運作、有產值的團隊,即興劇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即興劇就是一群人在無劇本的狀況下,合作演出一場戲。這與任何產業的一群人每天一起上班相似,我們都需要即興面對各種狀況和環境變化。

楊家長輩:你在這個領域已可以代表台灣的發展狀態。能分享下劇團發展的里程碑嗎?

吳效賢:一開始找到一群人組建團隊。漸漸地,我們有了自己的排練場地,這大概是在 2010 年,也就是劇團成立六、七年後。我們也開始在各地如 Comedy Club 等小劇場演出。到了 2014 年,我在排練場旁另租了一個空間成為我們的小劇場,至 2021 年疫情前,我們在這有 70 座位的小劇場裡每週末都會演出即興劇。這是我們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同時我們的工作坊招生也順利,還會有外邀演出和訓練。而我也開始培養合作夥伴成為即興教練,一起接案子,直到疫情的發生。

楊家長輩:疫情對你們的衝擊很大吧?

吳效賢:的確很大,因為我們的產業非常仰賴實體活動。疫情期間,我們開始探索數位化可能。其實在2019年,我已經感覺到資訊傳遞方式變化,於是開始學習製作數位廣告與影片。在疫情爆發後,我們開始製作 Podcast、拍攝 YouTube 影片。另外,接觸文策院也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我認為未來這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即興劇的多元探索——和文策院合作延伸開發企業團隊 Team building 服務

楊家長輩:我在文策院見到你試圖探索各種可能性。你甚至將即興劇應用到企業服務,能分享一下你正在進行的計畫嗎?

吳效賢:企業訓練其實是我們長期以來就有投入的工作,但較多時間都放在演出和訓練工作坊。通常企業透過各種管道找到我們,他們認為即興訓練可以助於團隊建立,所以請我們提供相關服務。

楊家長輩:企業服務透過團建 Team building 著手?

吳效賢:我們長期提供並精通於 Team building 服務。近期和文策院合作後,我覺得即興訓練還能有所延伸,如心理安全感的建立。透過即興訓練,我們可以讓人們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自由表達並願意冒險。我們的目標是在無劇本情況下,讓參與者可以安全冒險。

此外,我們的教練會接收並觀察參與者的非語言反應和表現,我稱這些為軟技能。我認為可以利用這些技能協助企業,特別是在招募人才時,能夠更快且清楚地了解這個人的特質。

楊家長輩:特質的辨識是否已成為一個專業領域?有無累積相關的系統知識,例如用即興劇設計讓人參與,然後透過他們的反應進行分類,以利企業尋找適合的人才?

吳效賢:我知道有些系統可以透過測驗來了解人的特質。如果用即興的方式,我們會根據應變力、創造力、合作能力和受挫的復原力來進行分類。這些是我們自創的判別標準,並未直接連結至任何個性測驗。我們在提供即興訓練時,期望參與者能達到這些目標。另外,我們從一個名為「應用即興劇網絡 Applied Improv Network」得到啟發,該組織將即興劇應用在各個領域,我參加他們的會議後,獲得了許多靈感。

培養長期合作夥伴 追求成為台灣即興劇第一品牌

楊家長輩:事實上我覺得你剛剛提出的人員特質具有一般性,很多企業會想了解他們招募人才的特質,特別是應變、創造、合作、受挫復原等能力。目前劇團有多少長期合作的夥伴?

吳效賢:目前劇團有六位平均合作年資 15 年以上的核心夥伴,也有一些新的夥伴。我們也有即興樂手,因為會有即興音樂劇,所以總共約 10 到 12 個夥伴是長期在合作的。

楊家長輩:如果要你回顧超過 15 年的合作經驗,哪些人事物讓你很難忘懷?可否分享一下?

吳效賢:我想到的是這過程的變化,不是單一事件。我們這一群人,特別是長期合作 15 年以上的夥伴,他們一開始都是前途迷茫的劇場工作者,但我可以看到他們每一個人的變化。有的人是極端理性,有的人極端感性,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並改變自己。例如有位夥伴他患有亞斯伯格,但他在劇場工作中學習辨識和表達情緒。我看到他們從極端理性或極端感性的人變成能夠平衡理性感性的人,也包括我自己。

楊家長輩:所以跟你一起共事了 15 年的這些人真的都成為超級好友?

吳效賢:是的,但這也是挑戰之處。自從文策院新創加速器洗禮之後,我想變成一個更好的經營者。在這條路上我一直在感染和教育夥伴們,我們怎麼把這些年累積的技能轉化成更好的服務,影響更多人,這是我現在的挑戰。

楊家長輩:到 2030 年還有八年的時間,到時候你希望勇氣即興變成什麼樣的組織?

吳效賢:目前我們是台灣即興劇第一品牌。事實上,勇氣即興多年來影響了許多人,也促使了一些較小的即興劇組織或團體的成立。我們追求高品質、專業的即興劇,包括演出和服務。即興劇有應用的可能,所以能影響更多人,不只在劇場內。

除此之外,我希望即興劇在台灣能成為主流。戲劇在市場上可能被低估,因為產值低,成就難以用數字衡量。在文策院楊老師的課中,我發現可以評估自己的影響力,而不只是營業額。

楊家長輩:你兼具感性和理性,從感性部分來看,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需要方法持續積累與提升。同時,持續累積發展也需要商業發展和經營管理的手段。

吳效賢:你說的關鍵字都是這些日子在我腦中反覆思考的課題。

楊家長輩:希望你保持平衡,不要被經營管理和商業發展壓得喘不過氣,可以保持你的創意野性,並繼續帶給大家歡笑。

吳效賢:相信這沒有問題,因為我的信仰是即興劇。即興劇正需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的。

楊家長輩:想幫觀眾問,如果想要了解勇氣即興,有沒有推薦的作品或影片?

吳效賢:有的!從去年開始我們減少實體演出,開始線上直播即興劇節目,希望透過數位力量傳播。我們有許多直播節目的回放,也剪成短片放在社群平台上。只需搜尋「勇氣即興」關鍵字就能找到。

楊家長輩:時間有限,我有許多問題關於如何判斷一個人具有應變、創造、合作或是受挫恢復力。這主題特別有趣。

吳效賢:這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歡迎多找我。

楊家長輩:今天非常謝謝效賢的分享,也謝謝各位聽眾的收聽!

Info
勇氣即興


延伸閱讀:
你知道台灣有個專業的即興劇團,除了即興劇創作外,還能為企業提供特殊的人資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