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經營有意思的獨立書店,推廣有意義的居家護理,任療癒感如河漫延:無論如河書店

漫步淡水老街,有人偏好徜徉五光十色的絢爛招牌,有人著迷河畔山色的壯闊景致,懂門路的「河親」、「河友」,則會從街邊飲料店旁拾級而上,彎進無論如河書店,翻翻書、喝咖啡,或找女工談談人生、聊聊心靈,進修專業健康知識。 無論如河 書店,是全台首間以護理為核心的獨立書店,也是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辦公室,兩年前更成立居家護理所,持續擴散護理專業的影響力。店內的溫暖氛圍,適合尋一方靜謐角落,安放自身,遠觀繁華喧囂,靜賞觀音山頭雲霧繚繞,大隱於市。

無論如河書店
位在熱鬧的淡水老街二樓,可眺望觀音山。

一間由四位護理師打造的獨立書店:從 「有河不可」 到 「無論如河」

邁向超高齡化社會,五年前全台催生出第一間長照咖啡館,四年前第一間護理專業書店 − 無論如河也正式營業,再再顯示台灣長者照顧趨向社區化的發展,不但能夠結合公私領域協力,也展現不同層次、不同分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的意圖,形塑著台灣的特有模式。然而,無論如河獨立書店最初的創立,卻不完全是依循超高齡化脈絡而來,而是從一場工會運動開始。

無論如河書店
承接有河Book原先店面,保留超過千冊書籍,更邀日本藝術家駐地創作。

創辦人來自四位護理專業的愛書人,彼此既是師生關係,也存室友情誼,更是一起上街頭,倡議護理人員勞動權益的社運好戰友。當共同推行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幾年之後,一來正尋找新的辦公空間繼續推廣理念,二來深刻認知持續動員街頭活動並不實際,反而淺移默化的方式,像是講座或工作坊的模式,才能細水長流,讓運動走下去。就正好遇見淡水知名的「有河Book」宣布頂讓,原本心中還有不確定,但靠著長照書店的概念,從四、五十組提案團隊中脫穎而出,便承接既有書店,取名「無論如河」,全台第一間複合式照顧書店就此成立。

延續工會意圖,書店自然作為與社會對話的媒介,不只成為講座及工作坊舉辦的場域,持續耕耘護理勞權議題,四年多來,也與台灣各地團隊合作,帶入環境永續、人權議題、心靈療癒、文學講座等主題,為淡水在地持續注入思想泉源,目前已舉辦超過 300 場實體講座及工作坊,並與在地的淡水社大、齊柏林空間長期合作,成果豐碩。

無論如河書店
作家吳明益曾造訪無論如河書店,開辦講座。(圖片來源:無論如河)
無論如河書店
玫瑰墓樂團舉辦生命故事音樂會。(圖片來源:無論如河)

在獨立書店,體驗專業護理與療癒氛圍

不只善於倡議訴說,無論如河團隊也善於傾聽。四位護理師正視當代人需要療癒的需求,鋪排開放自在的場域為基礎,定義療癒與藝術為選書內涵,打造像家一樣自在的環境氛圍,目的在於讓人與人能更舒服地,面對面相互交流,不論是分享心情、心靈諮商、議題討論,都可以輕鬆發生,進而在人與人的連結裡,達到療癒效果。曾擔任精神科護理師的二號女工秀眉也發揮所長,顧店時就提供心靈諮詢的對話,也透過護理專業背景,在與客人的互動中,讓健康知識深入社區土地,走進日常,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可能性。

然而,經營獨立書店,轉念與認清本質卻是必修課。「如果目標是賺錢的話,我們可能開鹽酥雞店比較快。」秀眉幽默以對,卻也道出獨立書店經營者的內心話,開店意圖往往不在賺錢,而是傳遞更深遠的價值。一來「我能成為現在的樣子,書扮演了很大的角色。」分享閱讀的力量,就是首要持續推動書店營運的支持。二來,其實秀眉並不在意一整天沒賣出一本書,反而意在提供輕鬆場域,或許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來支持,讓彼此影響彼此,只要讓現代人願意親近書,親近詩,意義已然產生,葫蘆裡賣的藥,是那份想服務人的初心,若有機會,書就是互動的延伸。

無論如河書店
暖色調的環境,讓人與人的互動,容易自然發生。

秉持雞婆精神,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行動

不甘只是一間獨立書店,四位創辦人在多年臨床經驗後,早已埋下成立居家護理所的想法,便在 2020 年開始主動擴散護理專業。「我們很像活在一個沒有圍牆的世界,但其實心裡的圍牆還是很多,尤其在家庭之中。」秀眉分享,台灣特有文化使然,那些長輩不看醫生、不顧好身體的症頭,真實原因往往不是漠視健康,而是習慣用身體去說話,去表達心中的不滿,卻往往成為一種情緒勒索,常常導致惡性循環。因而發現,若要根本解決問題,就要著手解決家庭糾葛,為長輩解開心結,才能妥善照顧。

然而,儘管有心介入,既有醫療體系卻不允許雞婆。台灣醫療體系的盈利邏輯至上,不只使得醫護方容易陷入人力不足的窘境,病患方也對照護品質不慎滿意,甚至在過勞狀況下的誤診事件也時有所聞。深知「沒顧好心,只顧好身體」是徒勞無功與治標不治本,無論如河在「無論如何」也要成立的精神下,將關懷送進客廳,希望與既有的理性效率產生區隔,透過更深一點的陪伴,讓長輩體驗護理的專業,拒絕近乎外送趕單的居護品質。

說起印象深刻的案例,秀眉曾接觸過一位長年拒絕就醫的伯伯,幾次拜訪後,才發現主因是卡在兒子是同性戀的心結上,「他要是不結婚、不生孩子,我也活得沒意義!」於是,秀眉找上了同是同志的夥伴阿勇一同參與居護,隨慢慢開導,伯伯漸漸接受,不只重拾健康身體,也改善家中心結。「說白了,就是雞婆啦!」雖然花了更多成本,但看見一個家庭因而改善,那種成就感,或許就是持續不懈的主因。「儘管只是滴水穿石,但我們始終在堅持,沒有停止,都在行動。」

有一種精神,叫無論如河

「護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句課本裡的教條,在長年服務後,秀眉才真正領悟,原來護理的藝術在臨床上,當遇到獨一無二的人,如何給出獨一無二的照顧,其實是一份創作,是一門藝術,考驗護理者的醫療專業,也碰觸內心的人本價值。「其實醫療原本是很冰冷的,如果只以活不好死不了為標準,那太沒意義了。」因而,這一份貼心與用心,就讓書裡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與護理專業深刻呼應,相對於護理技術,無論如河更在意的是內在的堅實力量與愛,書店的精神與護理的價值是異曲同工。

無論如河書店
女工六號帶著五個月大的孩子一起顧書店,從小就沐浴在書香之間。

以獨立書店姿態,揮別照護機構的冰冷,重新演繹護理的溫暖,不只歡迎長輩隨時來看書、喝飲料,成為獨樹一格的社區複合式照顧空間,儘管小規模卻是多功能。當中,四位創辦人也不以老闆相稱,而以女工自我介紹,希望促成對等的合作關係,提供所有有意願參與書店事務的男工、女工一起學習,讓能力與時俱進,創造像家一樣的關係性,這是無論如河都想實踐的可能。

無論如河書店
女工二號梁秀眉:面對超高齡化社會,台灣應重新認識本土特有的文化脈絡及現況,不該單方面引進國外方法,而是要長出自己的模式。

Info
無論如河官網
無論如河粉絲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ISSUE 11:長輩未來生活的一百種想像

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點燃部落共生互助的火種: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