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原來綠島還可以這樣玩!跟著在地人用慢活體驗道地的綠島生活: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令人驚艷的水下世界、頭昏腦脹的暈船經驗、悠遊自在的環島之旅…,你最印象深刻的綠島旅遊經驗是什麼呢?綠島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是非常受觀光客歡迎的旅遊勝地,每年多達四十萬名旅客造訪這座島嶼,帶來廣大商機的同時,卻也為島上的生態帶來不小的負擔。跳脫快速觀光的刻板內容,近年來則有團隊邀請旅人慢下腳步,用更深入的角度看見綠島迷人樣貌。

戴文櫻

帶路人 戴文櫻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專案經理

戴文櫻來自嘉義,因為大學時期做學術研究而蹲點綠島,在與居民深入互動過程中對綠島留下好的回憶,畢業後更在教授的引薦下回到綠島工作,甚至成為綠島媳婦,至今深耕綠島已邁入第九個年頭。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由總幹事趙仁方推動成立,初期主要於綠島進行生態研究,發現綠島面臨了幾個主要的生態危機,包含了寄居蟹缺殼、生物路殺、原生種鐵炮百合瀕臨絕種、強勢外來種多線真稜蜥入侵等問題,除了號召夥伴與在地居民投入生態保育相關工作,也試著將生態教育轉化成活動、遊程,期望透過遊客的參與讓更多人關注、響應綠島生態議題。

綠島的魅力不僅於此 重現島上傳統生活智慧 讓生態與人文成為綠島觀光新亮點

除了生態教育,團隊也將許多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遊程當中,「在生態調查與居民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夥伴也慢慢挖掘出許多綠島常民生活的智慧,而這些生活文化因為生活型態、經濟模式轉換漸漸的面臨失傳,我們也希望將這些珍貴的內容傳承下來。」戴文櫻表示,綠島開放觀光後,居民轉而從事旅遊相關產業,過往的傳統生活文化在世代間形成斷層,透過傳統生活智慧的重現,除了讓文化傳承,也希望讓它成為島上觀光的新亮點。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學會聘請社區長輩擔任老師,除了在地知識傳承,也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低碳旅行 用更永續的方式看見不一樣的綠島

整合文化旅遊相關資源,學會進一步提倡永續旅遊,串聯島上觀光業者,從基本的餐飲食器、旅宿業者的房間備品,選擇用環保、低碳的方式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在旅程中引導旅客慢下腳步,用貼近土地的方式感受綠島。為了持續推動永續旅遊理念,學會與島嶼見學旅行社合作,共同推廣、行銷綠島低碳生態遊程,更申請環保署碳標籤認證,從交通、旅遊活動到住宿,清楚記錄每趟旅程中的碳足跡,作為日後進行減碳運動的標準,是臺灣第一家獲得碳標籤認證的旅行社。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旅行碳標籤(擷取自島嶼見學旅行社官網)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隨著不同專長夥伴的加入,學會持續發掘綠島旅行的可能性,甚至長久以來已被當地人遺忘的古道小徑,近期也在夥伴的勘查之下重現天日。從生活出發,連結到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只要用心感受,迷人的綠島值得旅人一訪再訪。

info
綠島見學館網站
島嶼見學旅行社網站
島嶼見學.減碳愛綠島.食在很慢粉絲專頁

下一次來綠島怎麼玩?帶路人的綠島永續旅行建議:

1.好不容易挺過暈船的痛苦來到綠島,建議最少待上三天兩夜,慢下腳步好好放鬆,享受愜意的海島生活與自然風光。

2.離島的廢棄物承載能力有限,建議自備餐具、盥洗用具,同時響應環保、永續的旅遊方式。

3.不論是在飲食或是語言,綠島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樣貌,在島上與居民交流互動應尊重在地文化與習俗。


帶路人推薦 綠島低碳生態旅遊

賀成交! 寄居蟹房屋仲介所

在綠島濱海隨處可見寄居蟹的活動蹤跡,然而除了在馬路上面臨被「路殺」的風險,也因為人類長久以來享用螺貝料理、撿拾海灘上的貝殼,使寄居蟹缺少合適的「家」,甚至被迫選擇住進水龍頭、塑膠瓶蓋等人為廢棄物裡。為了改善此一現象,學會除了向一般大眾、餐廳業者募集食用完後的螺貝殼,更設計體驗課程結合生態教育,邀請旅人成為寄居蟹的「房屋仲介」,在完好的螺貝殼上做上記號,放置於寄居蟹活動區域,等待傍晚時刻寄居蟹前往「交屋」,解救寄居蟹無殼危機。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寄居蟹交屋現場
寄居蟹對於房屋非常講究,總是精挑細選過後才決定下手。


頂級柴魚好滋味 手作煙仔漁體驗

「煙仔魚」即是台語的「鰹魚」,綠島周遭海域為鰹魚迴游之地,日治時期日人將捕捉鰹魚的「鰹竿釣」漁法傳授給島民,並在島上設置柴魚工廠,供給柴魚給日本國內。現今島上僅有少數老一輩熟悉鰹竿釣技法,學會除了透過影像、文字、器物記錄瀕臨失傳的漁法,也透過烘烤柴魚的體驗過程,帶領旅人回顧這一段過往。只見漁村媽媽熟練的將鮪魚去皮、去骨,將處理好的魚肉放置柴火上,靜待炊煙燻烤出美好滋味。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社區耆老憑記憶製作出來之傳統漁船,製作漁船的技法則已經失傳許久。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用來捕捉石喬(棘鰆)的木製假漁餌,因棘鰆游動速度快且兇猛容易咬壞魚尾,漁人利用竹釣竿將假餌左右擺動漂浮在水面上,引誘魚隻靠近,方便另一名標手鏢魚作業。


藍天下的章魚風箏 雨來糧製作

俗話說:「好天,著存雨來糧」,綠島居民除了熟悉各種新鮮魚類料理方式,也會將漁貨醃製或者曬乾保存,為整年度的料理食材作儲備。在捕撈章魚的季節,漁村媽媽會將章魚攤開吊起來曬乾,形成一張張如同章魚風箏的特殊景緻,看著漁村媽媽井然有序的俐落手法,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章魚乾的好滋味,除了運用於日常佳餚,也能在每年端午節綠島特有的魚粽、石枝粽裡頭吃得到唷!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將章魚展開、吊掛,有如風箏,每到章魚豐收祭,曬章魚的成群景象更是壯觀。


漁村料理的經典滋味 魚麵

由於綠島天生耕作條件不佳,土地大多適合種植根莖類作物,蕃薯、花生皆是早期綠島居民的主要糧食來源,在農作物缺乏的情況下,前人運用智慧將蕃薯變化成為各種料理,除此之外則仰賴黑潮帶來的豐富漁產。「魚麵」則是一道經典的綠島漁村料理,運用蕃薯製成的粄條用料紮實,口感Q彈,每一口都呈現濃濃蕃薯香氣,豪邁的大口咬下魚塊,搭配新鮮魚肉為基底的美味湯頭,想用一整碗魚麵,讓味蕾和五臟廟都獲得了滿足!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每日用餐時間就是學會夥伴聯繫感情的最佳時刻

跟著魚群在海中飄浮 體驗內太空迷人世界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導潛員 飛魚潛水訓練中心 許展源教練

潛水資歷五年,從小接觸海洋並對海洋擁有濃厚興趣,15歲開始在訓練中心俞明宏教練的指導下學習潛水,18歲獲得潛水長執照,20歲正式成為潛水教練,並於飛魚潛水訓練中心任職,成為共同推動潛水教育、永續海洋的一份子。

到綠島旅行一定不能錯過水下觀光,由於全年水溫穩定加上天然海階地形,綠島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得到合適的潛點,豐富的海洋生態加上極高的珊瑚覆蓋率,使綠島成為探索「內太空」世界的絕佳地點。飛魚潛水訓練中心除潛水旅遊外,也開設 SDI/TDI/ERDI 潛水訓練課程,並將海洋生態教育、永續生活觀念宣導融入課程中,透過潛水傳遞海洋永續之觀念。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運用簡易寫字板,在水下也能夠馬上來場海洋生物課。

近年來飛魚潛水訓練中心也與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共同推動在地學童潛水教育,與綠島國小、台東在地教育組織合作,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開辦「泡泡小勇士」潛水課程,從「親海」到「愛海」,讓在地的孩子從小熟悉潛水,進而主動關注海洋環境,同時也從小培養一技之長,成為未來留鄉就業之基礎。

近年來飛魚潛水訓練中心也與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共同推動在地學童潛水教育,與綠島國小、台東在地教育組織合作,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開辦「泡泡小勇士」潛水課程,從「親海」到「愛海」,讓在地的孩子從小熟悉潛水,進而主動關注海洋環境,同時也從小培養一技之長,成為未來留鄉就業之基礎。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飛魚潛水訓練中心
電話:08-967-1199
地址:台東縣綠島鄉南寮村渔港路1-2號
營業時間:上午8:00-下午6:00
飛魚潛水粉絲專頁


熟悉的花生最對味 屬於綠島人的鄉愁味

「許多綠島人成長過程中都覺得吃花生吃到怕,離鄉讀書或工作之後,花生反而成為了鄉愁的滋味。」花生為綠島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之一,「鴛鴦豆」品種花生普遍認為由澎湖傳入綠島,綠島人則透過智慧將花生應用得淋漓盡致,舉凡花生油、花生豆漿、花生豆腐都是綠島人從小到大最熟悉的味道。跟著社區媽媽,遵循耆老的智慧製作手工花生餐點。

花生豆腐
炒過的花生仁能夠榨出花生油,榨完油的花生渣則能夠製作成花生豆腐。用純手工的方式過濾出花生豆漿,煮沸後加入鹽鹵,透過模具壓製而成綿密的花生豆腐,簡單淋上醬油配上柴魚就是最天然純粹的美味。

花生糖
花生糖是傳統結婚時男方用來送給女方的喜糖,製作上當然不可馬虎。首先運用海砂翻炒花生,接著將其過篩、去膜完成後,熬煮麥芽糖至稠狀,加入花生翻攪、壓輾定型、裁切,甜甜黏黏令人愛不釋口的花生糖即完成,步驟看似簡單,其實蘊藏了許多經驗與智慧!


別的地方吃不到 綠島媽媽的手路菜

豆頭炒竹筍、蕃薯籤白飯、海菜湯、醃菜脯炒肉片、魚露炒花生…,眼前豐盛的菜色,來自於綠島媽媽們的家常手路菜,也是島上常民生活飲食文化的精華呈現。巧妙的運用生活周遭的食材,透過各種烹飪手法變化出美味又營養的佳餚,就是屬於綠島獨特的飲食風味,更是令外地旅人當下驚艷、日後懷念的好滋味。

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豆頭炒竹筍
將生花生搗成粉末,與水調和加薑絲、蔥段煮成糊狀後以鹽調味,即是綠島人俗稱的「豆頭」,通常會和其他蔬菜共同料理,是非常具綠島特色的一道菜。


圖/白騏瑋
文/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