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初登百岳:不疾不徐,沒有要去哪裡,只想在山裡

二度攀登,是隔年的 2018,那年遇上了些麻煩事,關在心中的傷痛如脫韁野獸,在不受歡迎的時刻躍岀,蠻橫地打亂日常生活,離職,憂鬱,一而再的分手搬家,我坐在五坪大的分租雅房中看著照片中一顆顆山頭,一篇篇登山文章,想著何時再啟程。

還好,同年秋季,我遇上了一位登山嚮導,繼第一次登山裝備不足,淋雨又不斷滑倒的慘痛經驗,隨著他,終於帶著尊敬的心,充分準備地好好入山。我們的第一次登山,也是我的初百岳,奇萊主峰,隨著他的步伐,我們一起上山,一同行走的每一步,每一次的前進,都被山劃分為一段一段,屬於我們的山徑記憶。

百岳
行走於奇萊稜線上,輕裝前往主峰的路上。

0K – 在滑雪山莊登山口,我們整裝笑著,繫緊鞋帶背包上肩,手持山杖。

1.2K – 在登山口前往小奇萊的路上,我們談論著水與食物。

3.7K – 在被小奇萊美景震懾後,我們經過黑水塘山屋談論著天色與萬物。

4.6K – 在成功山屋前,我們席地而坐,仰望著塊塊巨石,飽餐一頓。

5.1K – 在前往稜線的的巨石陡上路段,我開始感受高山空氣的稀薄與攀爬的艱困。

6.8K – 我們在稜線上扎營,穩當地睡去,白白的雲朵被夕陽曬得通紅,忘了是否有踏上稜線草原,在那兒用雙眼凝視即將落入山後的微光,感動被高山氣壓壓得低低的,不是會想高聲歡呼的那種,而是想偷偷藏在心底的那種感動。

山裡的時刻與平地不同,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我們與天地靠得很近很近,睡在稜線上,彷彿能與地底產生感應。山裡的距離與平地不同,地有起伏,日有烈陽,午有雷雨,夜裡清晨又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以為能抵達的距離,硬生生的被多變的地貌阻饒,聽起來不過是個位數的里程,在豪雨中彷彿走了一世紀那麼長久。

百岳
沿山壁石頭牆面攀登,一手扶石頭,一手嘗試抓繩索。

山裡的感觸也與平地不同,灰白石面裂縫的粗糙觸感,像爸爸的手掌心,在腳步不穩時,給了我扳回的助力,踏在腳底軟黏的葉子,隨著森林濕氣與周遭林木,毫不客氣地綻放芬多精,大大小小動物們穿梭的聲響成了林間最美的樂曲,窸窸窣窣,卻始終不見蹤影。

曾經在平地以為見過的,在山中彷彿換了樣貌似的重現,看著他們的原貌,也不好意思有所隱藏,因而敞開心胸連結,把感觸攤開給樹枝檢討,把情緒寄託給石頭安放,於是一身輕的,忘卻肩上背包的重量,如同忘卻平地的三千煩惱。

爾後發現,原來山頂從來不是終點,也不是目的地。
我們沒有要趕著去哪裡,只想好好待在山裡。

百岳
經小奇萊,風景異常美好。

尤其奇萊主北是一段難得能將台灣高山多元地貌一覽無遺的百岳行程,每一處的景觀都令人歎為觀止,有黑色碎岩,巨石石梯,高山草原,黑森林地……走著走著也真的沒有想去哪裡,只想好好待在山裡,被檜木樹林,松針地圍繞,享受被自然接住,溫柔擁抱著的霎那感動,在這趟百岳行程中,我迷戀過程而忘卻目的,我喜歡山裡勝於山頂,因為……

在山裡是浪漫的,在山頂卻總帶著些驕傲與自滿。
在山裡是平靜的,在山頂多少有股征服的霸氣快感。
在山裡是安靜的,在山頂不乏喧鬧拍照與打卡炫耀。

然而矛盾的是,我們依然需要山頂敦促我們前進,我們帶著對山頂展望的想像,因而有動力踏步向前,我們需要目標,卻不執著目標,才是登山的真意。而人生又何嘗不是?我們總有個目標等待自己前去,我們需要目標,需要前方有燈有路有人有物,有說好的報酬,有快樂平靜的幸福,有瞭望世間的高度。

然而,達成目標後回首來時路,卻是發現最珍貴的回憶總埋藏在過程中,像是在山裡發現的松果蕨類果實與石頭,與山友談天說地的內容,與自然共處的悸動,都要比山頂的展望照,更值得留戀把玩。

百岳
陡上前,在成功山屋旁的大石塊地區休憩。

想看更多我的山裡經驗?未來每個月都會有《行走於山林間》的專欄文章,帶著大家一窺台灣各地山林,希望你看過後也能帶著身心靈,在充分準備下,走入同片山林,與我共同感受。

圖 / Mountaineer
文 / Mountaine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