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變革行動:雲林篇2】專訪文化保溫瓶負責人李依倪 立志「為了雲林而走出雲林」的文化專業者

李依倪:大家好,我是文化保溫瓶的李依倪。依靠的「依」,端倪的「倪」。

楊家長輩:請先簡單地介紹「文化保溫瓶」在做什麼?

李依倪:文化保溫瓶是一群文化溫和份子組成的組織,活動地點主要在雲林跟新北猴硐。我們致力於文化保存與文化事業的發展。

楊家長輩:文化溫和份子這個名稱很有趣,難道也有恐怖的版本?

李依倪:有些人會以肉身阻止挖土機拆除老房子,但我們不走這個路線,所以自稱是溫和分子。

楊家長輩:了解!是和平運動路線。請為大家介紹你在創業前的學經歷。

李依倪:我大學唸的是雲林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也是文化資產維護所,現在做的也是文化事業。可以說所學所做都一致。

楊家長輩:你原本是哪裡人?

李依倪:我是雲林虎尾人。

楊家長輩:怎麼這麼巧考進了雲科大?

李依倪:其實高中畢業前都沒離開過雲林,連火車怎麼搭都不知道。原本是很希望離開雲林念大學,但考試成績仍落在雲科大,就聽老師的建議選擇了文化資產維護系,因為自己從小就有比較鮮明的人文性向。

從參與乏人聞問的眷村廢墟保存出發 成立文化保溫瓶

楊家長輩:我所認識的創業者,內心都像充滿熊熊烈火。畢業離開學校後,會有很多選擇,你為何選擇自行創設文化保溫瓶這條路?

李依倪:我是在 2019 年碩士畢業。大學時期就參加了虎尾建國眷村的文化保存運動。我所認識的文化人,都在學生時代參與社會運動,那樣的投入本身就像在創業。經歷了五年的努力,見證了眷村被成功保存,並且得到政府編列預算的支持。

那時我決定設立文化保溫瓶工作室,初期只是以臉書粉專形式在推展自己的文化工作,也參與了雲林以外的文化保存行動,例如新北猴硐礦工記憶的保存工作。大概過了兩年,才正式申請商號。

楊家長輩:組織行動確實要協調團隊成員分工,也要整合外部資源,本質確實和經營事業很像。請問你學生時代就已是前述運動的領導者嗎?當初如何聚集這群夥伴?

李依倪:當時我並不是運動領導人,只是目前已算是青年領袖之一。原本想投入的主題是虎尾的糖業文化,因為和自己的家庭家人有深度連結,所以希望在大學就利用專題來做深度參與。

不過,學校老師建議,相較之下,雲林縣唯一的眷村非常缺乏關照,更需要有人投入,於是就在老師等前輩的帶領下,以學生身份參與了這個保存運動,也幸運地遇到保存的成功。由於已投入多年,就開始思考,如何持續運用自己的專業來貢獻這個工作。

眷村存續重大里程碑

楊家長輩:回顧這段歷程,你已投入了多少年?

李依倪:我二十歲參與,今年三十歲,所以已經是第十年。

楊家長輩:可否為我們介紹,這段行動旅程經歷了哪些重要領里程碑?

李依倪:民間自發性的眷村保存運動在我高中的時候就已開始。那時虎尾眷村早已是市區內佔地 30 公頃的廢墟。這是第一階段。那時我的老師是這主題行動的發起人,透過他自己的首次調查,就決定召集民間人士自主投入。這階段為期了八、九年之久。我也是在這個階段中期加入。

第二階段里程碑我認為是更多青年的參與。這階段參與的青年團體至今都仍在這領域耕耘。

第三階段里程碑是在 2015 年虎尾眷村正式被登錄為「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的法定身份。有了這個法定身份後,也展開了四年之久的調查和規劃,確定了虎尾眷村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四個階段里程碑是政府開始編列預算投入建置,希望逐步推展這個原本是市區大廢墟的所在,成為雲林重要的文化觀光據點。

未來,我們文化保溫瓶希望持續深化文化教育和推廣,例如現在我們和三小文創進行合作,希望開發出眷村飲食文化的商業模式。

楊家長輩:請問文化保溫瓶設立商號時,起始資金如何取得?

李依倪:當時我和虎尾眷村住戶協會已開始合作,在協會是有薪的正職人員。當我設立文化保溫瓶時,工作室以個人或商號名義承接專案。我們進行的模式是非營利協會與營利工作室合作,由工作室協助協會爭取專案經費資源,再由工作室協助協會執行。所以工作室的起始營運資金主要來源自於此。很感謝協會願意支持工作室的發展。

此外,我父親是記帳士,在工作室營運時,幫我處理很多繁雜的會計和法律事務。

未來生涯的追求與願景

楊家長輩:了解。那下個十年文化保溫瓶要朝哪個方向繼續前進?

李依倪:快 30 歲了,的確有焦慮感。作為文化保溫瓶的創辦人,我肩負著很多專案責任,包括持續的經費收入。目前團隊共有四人,其中兩人是全職。工作室與協會合作的專案,總共需要負擔八個執行成員的人事費用。對我來說,確實是沈重的責任壓力。

關於未來,我認為還是要回歸本質。首先,我追求的目標是讓文化價值能被更廣泛的認同與接受,而文化工作不是公務或公益,而是一門專業領域,需要培養累積專業方法的知能。

再者,我正在嘗試找出一個舒適可行的文化商業模式,目前先從眷村飲食著手,希望能夠發展出有內容深度的體驗和文化消費收益。

更進一步的推展方向,希望能以文化內容和其他產業結合。目前工作室所爭取的專案經費,都為了這目標的推進。我已開始和雲林其他青年接觸,希望透過有系統深度的文化內容,為他們的事業經營加值。

楊家長輩:目前你們承接的專案有哪些類型?主要都來自政府部門嗎?

李依倪:目前政府部門的案子較多。主要經費類型有三類:

第一是優勝獎金的競賽;第二是政府補助,例如新北猴硐和虎尾眷村,相關計畫的主管機關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勞動部、農委會等;第三是政府委託案,計畫規模相對更大,例如虎尾眷村建築調查與再利用規劃,回歸到自己的學術專業。

此外,對我個人的授課、演講邀約,以及為民間組織撰寫文案的零星收入也有。

楊家長輩:所以當初新北猴硐的工作也是因計畫合作而來嗎?

李依倪:新北的投入源自就讀碩士時,隨同老師進行相關的產業遺產調查計畫。畢業後,接受新北市邀請,持續參與計畫。碩士畢業後開始迄今,也將近五年了。

楊家長輩:從你個人角色責任、志業目標,或人生課題,可以分享你未來十年將面臨的重要課題?

李依倪:我現在還在成功大學攻讀博士,希望持續提升自己的領域專業。但要兼顧學業與事業經營,心力和時間的耗費很大。這也是我目前的掙扎,可能需要在兩者之間有所取捨。

我很希望自己在 30 到 40 歲的階段,能夠從執行者轉為領導者與經驗分享者,分享我寶貴十年所累積的眷村文化保存經驗。我期望能走出雲林,在台灣其他地方或國外分享雲林人文特色。就讀碩士時,我曾經花了半年到國外交換學習,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國際交流機會。 

最後,我希望我們的文化資產,以及雲林青年為志業而努力的過程和成果,能被更多人知道,並帶著這些經驗與成果去重塑外界對雲林的印象。

至於家庭,原本希望我當公務員的父親,如今已很支持我持續投入自己最想做的事。我非常感謝家人的支持。

楊家長輩:你從雲林立足,帶著你在雲林累積的知識成果,出發和世界對話交流,類似「雲林 Can Help」的概念。未來十年,相信還有很多精彩的人生際遇。我也覺得你是個兼具執著和彈性的文化專業者,從言行中顯示了你的信念與勇氣。

希望未來還有機會邀請你來分享各階段的經歷與心得。

Info

文化保溫瓶-Keeping The Culture – Facebook Fanpage


延伸閱讀:

【變革行動:雲林篇2】立志做一個「為了雲林而走出雲林」的文化專業者 ft. 文化保溫瓶 李依倪 – Podca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