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專訪約在內湖的大湖公園,〈走探索去藝術實驗室〉創辦人Milla身穿一襲白色棉麻裙,愜意坐在湖中央的涼亭,宛如一個生於自然的仙子,與湖畔的飛鳥、老樹融為一體。這裏是他們常帶孩子探索自然、感受自我的藝術教室,襯著這片悠然風景,Milla娓娓向我們說起自己走上藝術療育的旅程。

藝術曾束縛生命如今卻開啟無限可能
談起自己最初與藝術相遇的經驗,Milla說是來自父親:「父親曾經是復興美工的學生,但是他沒有選擇走藝術,因為老師告訴他要先工作賺錢 ,等有閒暇之餘再做藝術。所以他一直認為,藝術是有閒之後才要做的事!」不過父親說起這件事時,背後總是藏了很多的無奈,與對世界的憤怒,也讓Milla從小認為,藝術是件讓人又愛又恨的事。
在Milla大約三歲時,父母離婚了,姑姑收養Milla成為她的養母,因為姑姑是老師,從Milla身上感受到一些藝術天賦,所以除了學科,也讓她做繪畫學習。從小不太善於表達,也很害羞的Milla,透過繪畫彷彿進入一個跟自己寧靜相處的世界,讓她很自在,也開始愛上藝術。「而且父親跟藝術相關,讓我覺得彷彿這是我跟他之間一個相連的部分,繪畫讓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過那段單純享受藝術,自在創造的時光,在進入學校體制的藝術教育後,反而變成了一種壓力,當時的術科有很多傳統訓練,像是技法磨練、美感訓練,「雖然對體制跟學術領域中不是那麼喜歡,卻也因此讓我開始對於藝術本質是什麼?與世界的連結在哪裡?之類的問題產生很多疑惑與思考。」
Milla的親生母親是阿美族原住民,一半漢人一半原住民的血統,也讓她對於「自己是誰?代表的文化是什麼?生命要去哪?幸福是什麼?」等問題感到困惑。大三、大四開始,Milla暫時放下藝術,去上了許多身心靈課程,包含心理學、家庭治療等,想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漸漸在過程中梳理,並發現原來她一直在找尋的東西:「我曾經覺得自己很破碎,什麼也不是,後來明白我不完全是我的父親,也不完全是我的母親,但他們同時都深深影響著我。」曾經散落的,都一一拚回來;曾經撕裂的,也一一縫合起來,Milla說這個過程就是整合,在自己身上的亮面與暗面,都是一部份的自我,缺一不可。
Milla也回過頭看見原來藝術的探索,可以幫助自己尋找、行動、建構、認知、再打破,透過創作的過程開啟新的可能,看見潛意識裡的自己,就是一個與自我對話與療育的最好媒介。「藝術曾經是我的束縛,卻也同時是讓我碰到自由、跟自己與本質相遇的一個導師。」
種下心的種子讓藝術在生命實驗室發芽
大學時曾以為自己將會在當代藝術圈中,做為藝術家或策展人的Milla,看見許多年輕藝術家在走入藝術商業領域後,似乎迷失了自己,焦慮於做不出好作品,整天緊張兮兮,無法專注創作,或是每樣作品的表現手法都太相似,失去了原創性,也丟失了一開始愛上藝術的初衷。
曾走過心理諮詢、藝術療育、心靈成長、性靈鍛鍊等探索的Milla,透過這些過程重新打開、接納對於自己各個面向的認識,找回自己的獨特與喜悅,也開始能看見他人的獨特與美好。看見身邊夥伴對於未來方向、跟當下的關係所苦,希望能將這些所學融合自己的特質與經驗,去協助身邊的朋友,透過藝術陪伴自己,並且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當時第一個來到Milla面前的孩子,就是她的侄子,他被判定有亞斯伯格跟過動傾象,腦袋的轉速很快,身旁的人常常跟不上,只要週遭有人碰觸到他的邊界就會引發很大的情緒,常常跟其他小孩打架。家人覺得他很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跟他互動。
但對Milla來說,侄子的真誠與直接都是很棒的特質,Milla帶著他走入自然,觀察土地、植物,讓大地帶給他安定感,並且把人想像成像土地、森林一樣的有機體,透過對自然的覺察感受,了解他們之間的運行過程,引導他打開肢體感受自己,與對外境的觸覺,開啟對環境的認知,撞擊碰撞原本為自己設下的邊界,讓身體與心理邊界擴張,並運用繪畫宣洩自己的情緒與情感,作為對世界的一種表達。
Milla同時也帶著侄子的母親透過繪畫日記與創作,一起探索關於自己的特質與可能性,因為她發現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太大了,不可能只有改變孩子一個人,家長其實也有很多過往與當下的失落需要解開,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內在小孩,家長與孩子的心就有了橋樑連結,很多事情就變得簡單,後來聽說這位母親還因此改善了婆媳關係。
Milla感受到這就是她想要做一輩子的志業,於是分別在2015與2019年成立〈走探索去藝術實驗室〉以及〈心流秘境〉,讓大人小孩透過藝術探索,找回溫度與信任,重新種下心的種子,在生命這個實驗室中發芽,讓更多人能了解自己與世界的共生之道。

找到專屬生命系統重新回到自己的中心
「每個人都是那麼不同,我從小認知自己不會讀書,其實只是用錯方法,原來我的特質是直覺型與觸覺型的,是要用『身體感知經驗』用立體的方式去學習,一般的平面文字對我而言很難吸收。」後來隨著一次次累積教學經驗,Milla慢慢發現每個大人與孩子都不一樣,天生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系統」,在感知與學習這個世界,Milla想要做的就是協助他們,找到並經驗專屬他們自己的系統,並且一再地練習、經驗、確認,透過一次次堆疊,找回自己的中心。因為當你一旦找到了、理解了,它可以幫助你應用在生命的各個領域,這是一輩子沒有人能拿得走的。
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小智來上課,她的神情明顯緊張又擔心,因為小智很抗拒跟人群互動。剛開始上課時,小智都在一旁睡覺或黏著媽媽,不太與其他孩子交流,當其他孩子去關心他,小智還會尖叫抗拒。後來才知道,原來小智從前與其他孩子接觸時,有過受傷的經驗,一度不敢出門,一踏出家門就狂哭,對環境氛圍跟人的情緒變得很敏感。

Milla先是同理孩子的敏感,並帶著媽媽感受著個孩子內在的特質與能量。接著開始帶著他想像自己變成一棵棵不同的植物,在空間中自在發芽、茁壯,重新找回對環境跟人的信任。到了第五堂課,小智開始會主動舉手參與,也會去牽起新同學的手,一起在團體中照顧其他人,並且在創作中展露自信,與父母親的相處一樣親密,卻不再過分依賴。
〈走探索去〉做了許多孩子的課程,希望營造安全跟自由的環境,讓孩子保有他們對事物驚喜的心,不斷從探索中認識自己。但因為家庭是一個團體,在團體內就會有潛規則與慣性模式,所以後來也發展給大人的藝術療育課,希望除了教養書籍的知識外,家長也能先真誠面對自己所有的感受,如此才能同理孩子,與孩子建立深耕的信任與默契。
Milla觀察現代的母親有多重身份,要面對工作壓力、與先生的親密關係、孩子的教育,還有家中的管理等,往往最容易忘記自己,需要許多在藝術情感上的抒發與出口,找回自己內在的勇敢與力量。


男性則因為陽剛文化的影響,被壓抑了感性與情感,所以Milla常常安排父親與孩子一起做肢體活動,讓爸爸展開身體,也打開淤積已久的氣結,當身體自在了,情緒就會被疏通,很多感受才能進入我們心中,能讓男性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層面,發展出看待事物的全新角度。
曾有一名男性學員,是國內知名大學的哲學系教授,一開始活動進行時,他都帶有一些觀察、遲疑,但是慢慢跟著引導一起進入創作,結果到最後玩得最快樂、最豁出去的就是這位教授,好像終於找到了自己渴望自由的心。
對於Milla來說,這就是藝術的力量:「藝術的本質,不只是繪畫、雕塑、攝影等形式,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開啟自己對應這個世界的敏銳度、還有關於自己的特質、如何應用,如何在眾多生活事物中,找到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以及用新的方式解決事情。」

藝術療「育」:每個人都獨特沒有正常與不正常
以前我們聽到藝術療癒,會覺得那是心理生病的人,才需要的事。
然而Milla說:「我用的『育』是教育的『育』,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其自身獨特生命系統,他沒有辦法被定義正常或不正常,所有人都是正常的,所有人也都是不正常的,這個不正常只是差異區分的角度,但對我而言所有的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沒有所謂療癒師,跟被療癒者。」

在這個科技發達、資訊量龐大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然而越研究開發,卻越是挫敗,人類的心靈越來越空虛無助,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很多人從小被教育要「向外學習」,追求好還要更好,卻忽略我們身為人所擁有的內在感受、心理、智慧甚至靈性,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向外追求,卻反而是迷失自己越快的過程,而自己當遇到挫敗或憤怒時,就只能像個三歲小孩一樣哭鬧抵抗,甚至切斷一切感覺。




「我相信當每個人都找回、認知、經驗並實踐自己的獨特,這個世界將不會有這麼多的爭奪,因爲每個人的內在都是那麼富有,你的內在有可以長出最美的花與果實的生命密碼。」光是要找到內在真實的自我,並將他活出來,就已經是生命很大的工程,也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了。「當你自身成熟了,就能與世界其他成熟的果實交織,產生更多豐富與美好,這些將自然而然就建立,無限創化世界的美好基因與社會樣貌!」
回過頭看,過去藝術對Milla而言是要努力追求的目標,要有錢有閒才能涉入,如果沒有天賦,只能當餓死的藝術家,但創辦〈走探索去〉與〈心流秘境〉後,Milla漸漸了解藝術只是生命的存在與展現,每個人只要活出自己,拿回生命的主控權,不論大人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與心連結後,自然呈現其靈魂的藝術天賦,讓自己成為生命雕塑的藝術家及藝術品本身。
國內外推廣藝術療育目標至少100萬人
接下來Milla與夥伴將在苗栗勤美學、新竹與台中的半畝塘、礁溪小雨林,舉辦藝術工作坊,帶領民眾接觸土地植物,做身體活動與繪畫創作,並且與在地空間對話,如果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也將受邀到愛沙尼亞藝術節持續推廣。


他們也計畫出版《藝術創作日誌》,透過簡單的引導,讓人們探索內心的「土石流區」、「乾枯區」、「沃土區」,每日給自己一段時間,靜下心來寫寫畫畫,陪伴內心卸下情緒,綻放靈感。
「我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藝術行動,讓台灣至少100萬人,甚至全世界10億人,能夠透過藝術找回連結自心的力量,看見生命新的可能與創造力,用藝術翻轉自己的生命!」Milla嬌小的身軀裡,藏了大大的心願,說起這句話時不是豪誇,是真真切切對世界的愛與祝福。
Milla愛極了自己正在做的事,那是她走過破碎後,一片片拼湊回來,才終於找到的答案,「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探尋內在的原動力,那是每天可以推動你前進的力量,不需要任何人事物的驅使,這就是真正的永續!」


採訪後記

專訪結束後,我們邀請Milla在公園裡跳舞讓我們拍照,她二話不說馬上答應,脫了鞋就在草地上舞動起來,這麼自然又自在,真像森林裡的女神。
其實Milla在幼稚園時,曾覺得自己是個肢體有障礙,長相又不美麗的自卑女孩,當時班上有個女生很會跳芭蕾,她羨慕又渴望極了,卻發現自己好普通,「我甚至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父母才離婚。」
當年那個自卑的女孩,從沒想過有一天,她會因為被老師稱讚:「妳是天生的舞者。」而開始學習現代舞,重拾與身體的連結,漸漸懂得與自己談戀愛。當身體自在了,心也會打開,好多好多過不去的關卡,突然之間就通通不見了。
現在的Milla,悠然跳著她的生命之舞、拾起生命之筆、揮灑著夢想,以及對世界的熱情,每一個腳步都踏實又輕盈,因為那正是來自心底最堅實的力量。


info
「走探索去藝術實驗室」網站
「走探索去藝術實驗室」粉絲專頁
「心流秘境」粉絲專頁
文 / 曾彥菁
圖 / 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