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上)

節點共創。在台 11 線海濱公路邊聆聽部落導覽、欣賞藝術創作的旅客,或翻閱部落文化材料圖誌扉頁的豐濱鄉住民,有時會看到這個名字。名為「節點」的公司團隊,都在做些什麼?為何承辦東海岸大型戶外藝術季,又做文史資料出版,動靜皆宜?以往人們總是見到她們的「幕前」成果,鮮少有機會聽她們述說幕後籌備的思路歷程,和上路執行後的各種甘苦實錄。

但海邊的人們,總會在某時某地重逢。六月下旬,我在鹽寮海邊的居所,跟身在豐濱鄉港口 cepo’ 藝術中心裡的「節點共創」創立人蘇素敏和王力之,兩個節點在封鎖的世界中連上視訊。兩間斗室在雲端通話,談論海岸。她們分享了團隊近年來的工作,還有她們在東部持續實踐的生活信念。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2018 森川里海藝術季(節點共創 提供)

從「無資金」開始 「留在地方」的團隊

時間倒回 2017 年。那時蘇素敏已經定居花蓮近二十年,參與過環境運動與《O’rip》雜誌、創立「花蓮日日」民宿與選物店;手邊剛辦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和「花東原創生活節」,是許多人熟知的文藝活動推手。她腦海中反覆浮現一個新問題:「為什麼很多花蓮文化活動標案,都是外地團隊在接?我們能不能自己做,將一些東西留在地方?」與此同時,她的好朋友、在豐濱鄉做文化訪調以及藝術教育已經十五年以上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也是 cepo’ 藝術中心創辦人的「港口媳婦」王力之,也跟她聊到:「部落除了協助藝術季外,還有哪些角色呢?」

這些問題的關鍵,都隱隱指向某種類似地基的存在——需要能連結各界承辦活動,協助地方累積成果的「團隊」。幾經討論,蘇素敏找了王力之、藝術家朋友黃錦城,三人加起來超過五十年的東部移住經歷,籌備一間「為地方而生」的公司。她形容創立時從「沒有資金」開始:「說要出錢,大家都會很難加入。最早是跟家人借錢登記,再用之後的收益還回去。」她將路上種種困難,輕輕用一句「不容易」帶過。

2018 年 3 月,「節點共創」公司誕生,自定義為「在地團隊」。名稱來自臉書粉專簡介:「一個人、一個單位和一個部落,都是一個節點……強調各單元間的連結性。」掌舵的蘇素敏定下清楚目標:「提供年輕人工作機會」及「累積在地觀點」。聊到這個,她的簡報魂現身了:「當地方青年參與專案,一方面獲得工作機會,也會瞭解政府在實務上如何調動它們的資源;而當在地團隊逐年累積、整理地方觀點,也能延伸成未來政策規劃、官民對話的一種基礎。」

體現在團隊的具體業務上,就是長期部落訪調、文化資料出版和協同地方經營藝術動能。蘇素敏認真地說,團隊推動這些計畫的核心步驟是「思考」。「我們花很多力氣去想:『要不要做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一旦開始,就是很大的承擔和心力。」蘇素敏半開玩笑地說,節點接案常讓主管機關賺到——成果往往多過官方的預期。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對這點最有感的,應是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跟台東生活美學館。它們是節點團隊三年來主要合作的官方對象。逐年合作養出默契,讓節點團隊慢慢從「標案施工者」,成為向公部門回饋執行經驗,提出更貼近現場需求建議的「溝通者」,協助規劃出更好的政策藍圖。

政府標案通常以年度為週期,節點團隊則尋求更長期的累積。策略上產生「不同的標案彼此共通、交叉支撐」的做法。比如當花蓮縣文化局支持的「東海岸環境劇場」專案停止,就以另個主管機關的「藝術創生基地」計畫,延續部落與藝術家之間累積的經驗,四年的時間,持續進化展演《Itini Kami 我們在這裡》[註1]的地方表演藝術動能。節點團隊不只接標案,而是以各方資源,撐起地方與外界的長期關係——像把木材直立交疊,搭起穩固的棚架或營火。

[註1] 關於從「東海岸部落劇場」到「藝術創生基地計畫」的概略脈絡,可參閱黃馨儀〈想像一個部落的山海劇場〉一文:https://reurl.cc/GmagxA ,表演藝術評論台,2020。關於節點這邊,王力之說引入表演藝術的緣由,來自部落裡帶人唱歌的老人家曾對她說的話:「有一天我過世時,你們不要哭。要唱歌。」她說,歌聲貫串著部落裡高興、悲傷的事件乃至於神聖的儀式。能領唱或會說故事這點,足以讓人成為領袖。讓表演藝術工作者陪同部落一起發展一支舞、一首歌並延續這樣的動能,是這計劃最重要的任務。

進入地方:等待與覺察

這些計畫都需要持續甚至常年進駐部落,訪調、學習、互相陪伴。我好奇的是,團隊成員們怎麼調和部落與自身間的「文化差異」?蘇素敏對此認真提出幾個重點。

首先,團隊和部落的生活步調不盡相同。從日常作息、聚會、漁獵以至舉辦祭典,部落都會拿捏適宜時機,有自己輕重緩急的節奏來進行;不能以辦公室的效率觀念來要求。「要做什麼,我們都會好好等部落的時機到了、準備好了,團隊才過去。」

而在與地方建立互信的過程裡,有各種細微的「眉角」。「以打獵來說,族人是不帶女生上山的。即便男生跟去,也不是自己提說『我要去!』,而是族人先開口邀你去。有些年輕夥伴感受到部落熱情,有時自然會提出『可以帶我去打獵嗎?』這類要求。這時我會比較嚴肅地告訴他們:這種『想去』帶著觀光獵奇的角度,但打獵對部落而言,是根本的文化。」

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節點共創團隊尾牙一起爬山。(節點共創 提供)

除了暸解各部落文化與習慣,地方上的個人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演變。蘇素敏和王力之提到,要不斷的關照部落不同社群的立場,為避免落入某一個立場;在請益上和活動的安排就要避免衝突。有時文化訪調,說法不同,就再多方求證或以自身經驗來辨識。這些細微的脈絡變化,「這需要很多年對部落的認識,才能慢慢看出來。」蘇素敏說。

是這樣長遠而慎重地和地方相處,讓節點團隊得以從「在地觀點」來承辦自 2018 年起的「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並嘗試讓它成為「歸於地方」的創生行動。

繼續閱讀下篇:

一起當個「好野人」吧! 留住海岸的文化記憶(技藝)——
節點共創與「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地方經驗 (下)

文 / 譚洋
圖 / 節點共創 提供

相關文章

楊家長輩經 當聲音地景走進教育場域與策展會擦出甚麼火花?ft. 目目文創楊欽榮營運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