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福砌空間設計工作室是孫維澤和友人共同創辦。孫維澤個性率直,原本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人,大學唸工業設計,卻熱愛玩樂團和攝影,為了支應自己兩次延畢的生活費用,曾在家具店、系統櫃的店家工作。這分工作也是他最早接觸室內設計的開始。
退伍後仍熱愛樂團,也曾以攝影師為主要工作,但都遭遇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之後決定出國到澳洲農場工作,發現待遇、生活環境都好,生活方式也是自己喜愛的,而亞洲人勤奮的工作態度也頗受農場主肯定,一度決定留居澳洲。不巧當時父親生病需要孫維澤回台灣照顧,回台灣後也在因緣際遇下和友人共同創辦了小福砌空間設計。
澳洲經歷的生命養分
回顧澳洲工作這段時間,孫維澤認為自己有兩項改變。一是在澳洲和來自各國一起工作的夥伴交流時,發覺自己對家鄉的了解非常有限。這也讓他反省,也許成長過程中,羨慕親戚在大城市生活的光鮮亮麗,反而覺得嘉義是鄉下,忽略了好好認識自己成長的所在。
另一則是自己開始懂得事前規劃工作的重要性。過去做事沒有養成規劃和準備的習慣,但在澳洲那個人生地不熟,語言溝通又常有限制的環境中,不做事前規劃的話,很多事情都無法進行。這也是他很重要的轉變。
重新看待家鄉的美好
「剛好、慢、大家都友善」是孫維澤隨口說出的嘉義美好。他回憶小時候眷村的生活,村裡居民出門都不鎖門,鄰居可自行進入借用柴米油鹽,而街坊鄰居也會幫忙看顧、管教別人家的小孩。
這些生活的記憶,會體現在小福砌的設計理念中。孫維澤發現,許多人對家的記憶常和飲食生活有關。所以居家設計時,他都會和客戶討論,是否能接受餐桌廚房設計為家庭起居的中心,而非一般常見安排在邊角陰暗之處。
孫維澤在受訪中不只一次提到,空間設計要服務生活在其中的人,而小福砌要成為陪伴客戶一起成長的公司,服務客戶不同階段的需求。他覺得設計師難免都會希望展現自己酷炫特殊的設計理念,而忽略了客戶真正的需求。他自己早期也有這樣的毛病。
目前在嘉義的業務,有七至八成都是私人住家委託的室內設計,大約兩成左右是商業空間設計,也有少數政府部門委託的公共空間設計。
孫維澤也觀察到,這些年不少年輕人回到嘉義。嘉義市街區有越來越多很具美感和特色風味的小店家。也許是家鄉情懷,或是嘉義較緩的生活步調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那麼遙遠疏離。在小福砌接觸的客戶之中,就有遇過返鄉的嘉義人,或是中北部移居嘉義的人。
在工作和生活上,孫維澤覺得雲嘉南就是一個大型的共同生活圈。雖然他工作時常在嘉義市,但伴侶是雲林人,讓他對雲林的建築型態、人口分布、地方美食等都有一定的認識。而台南地形較為狹長,北台南的居民也常來嘉義採購、消費。感覺行政區的隔閡並不明顯。
倒是各地飲食的習慣會稍有不同,例如牛肉湯、鱔魚麵、食物甜度等,雲嘉南各地還是略有差異,就像每個家庭的烹飪手藝都有不同,所以也有地方特色與風味。
印象深刻的小福砌設計專案
當楊家長輩經 Podcast節目詢問目前為止小福砌的代表作品,孫維澤舉了三個他執行完成的商業空間設計專案。
第一個是「嘉北國小校園改造計畫」,源自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學美美學計畫」,主要是做特定教室空間的優化。當初受邀提案也入選。執行過程中有不少經費和場地限制的困難。所幸在田野學校、設計研究院,以及地方企業經費贊助等多方協助下順利完成。
當時因為經費不足,團隊發想了部分桌椅、用具組裝、特殊燈具製作讓學校學生參與的做法。這個「協力共做」的過程,反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空間裝修的認識,也讓自己參與的教室優化有了更深的意義。以前學校學生並不會特別關照學校空間和用品的珍惜,但如今都會主動提醒彼此對空間和用品的維護。

第二個是位於嘉義梅山鄉樟樹湖的「三角鐵茶屋」。主理人夫妻是在紐西蘭工作認識的,也同樣遭遇在國外發現自己對家鄉認識不足的「震撼教育」,而在委託小福砌設計時有更多的思想交集。
因為業主夫妻在山上有茶園,所以設計上採用茶室的概念來連結,以茶葉和茶室品茶為主題,精神上是創造一個家常接待親戚、朋友、過客的場域,讓大家品味在地茶產,輕鬆感受周遭自然環境。
第三個就是位於二通老街的「環時好室」。當時島內散步承接家嘉義市二通老街區復興計劃,在老屋修繕上找上小福砌設計。孫維澤表示,島內散步是他長期關注的團隊,和島內散步合作,重整環時好室這棟老屋,其實也讓他自己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嘉義市的過往歷史,畢竟在求學階段就離開嘉義。這次合作等於補強了他對這座城市相關領域的連結。也提升了設計時納入更多嘉義底蘊和思考的能量。


創業甘苦和經營願景
談到創業甘苦,孫維澤提到嘉義的客戶關係是充滿人情味的。常常客人是街坊鄰居或客戶介紹的。再者,因業務而認識的客人,也都可能進一步成為好朋友,節日假期時也會一起聚會或家庭出遊。
公司設在嘉義,有時會感到資源受限的不方便,例如廠商的資源等。舉例來說,在嘉義可能可以選擇的磁磚廠不多,對於求新求變的設計師來說,就會覺得能發揮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也有客人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待過,對於設計和製作的要求也會比較高。所幸,嘉義離台中等大城市並不算太遠,所以仍可設法克服。
至於資訊獲取方面,在疫情期間,線上遠距資源變得較為方便,過去的資訊落差和取得成本也在改善之中。
當初公司取名「小福砌」,就是小團隊蓋房子服務客戶搬入新居,幫客戶全家帶來福氣,大家都開心。至於公司的價值願景,從團隊成員的角度來說,每個設計師的喜愛、專長都不相同,孫維澤希望團隊可能形成多元的專長,甚至個人品牌,讓客戶有更多的選擇;從客戶價值的角度來說,因為客人無論家庭或公司都可能會有不同階段的衍生新需求,小福砌希望能夠跟著客戶一起成長,不是只為了賺錢,而是能夠提供空間設計或生活服務來協助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
訪談之後,真心覺得孫維澤是個單純、善良、直爽、把客戶放心上、把員工放心上的「暖男」。回歸源頭和本心的設計,不重花俏酷炫而重使用者真實需要,相信他們的作品必將呈現一次又一次的「日常經典」,為小福砌的客戶創造居住生活與人際互動的暖心和情感交流。

Info
延伸閱讀:
【變革行動:嘉義篇5】從飲食生活出發,用室內設計容納人情和剛剛好生活,隨客戶各階段需求的服務來共同成長 Ft. 孫維澤/小福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