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230628 楊家長輩經
長輩:今天很榮幸邀請到資深的表演藝術領域前輩,故事工廠創辦人林佳峰。
林佳鋒:大家好,我是佳峰。
長輩:就你多年觀察,分享一下什麼樣個性的人會喜歡演戲,以及投入這領域的朋友多是什麼個性?
林佳鋒: 我從事劇場 32 年,一直都在幕後工作,幫所有的藝術家和說故事的人把故事完整的呈現。看看身邊的表演人,各種星座、各種個性的人都有,但是當一旦投入角色時,他們就會完全變成劇本中的角色。例如楊麗英,私底下可能是一個很一般的台灣女性,但當她變成劇本裡的角色,她就立刻完全投入。這些人通常在排練場和舞台上活潑,感官非常直接。我觀察到的大多數演員都是如此。
長輩:分享一下創設故事工廠的因緣際會嗎?
林佳鋒:我在 32 年的人生裡,有 22 年都是跟著國修老師工作。他過世後,我們面臨失業問題,我就與幾位同事籌劃了故事工廠,一晃眼已經 9 年半了。
長輩:在這近十年間,故事工廠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林佳鋒:首先,我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把 243 坪的空間打造成辦公室與排練場。開始時我們為了蓋這個「房子」,負債 500 萬,我必須到處做活動,讓現金流進來,才有可能向銀行申請貸款。開始後,我們不斷將團隊擴大,由最初的 7 人擴增到 22 人。而且我們也連續拿了台北市的傑出團隊兩年,以及連續六年的「Taiwan Top」。在短短不到 10 年的過程中,我們共拿下8個獎項,演出場次也從每年 100 場增加到 500 場,過程滿是數字的累積。
我們也和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合作,例如黃致凱就幫明華園做了三個演出,每次都是年度售票冠軍。此外,我們還嘗試跨界合作,如將公共電視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成舞台劇,並讓觀眾參與投票決定劇情。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的作品《Space Boy》星空男孩談自閉症的小孩,被導演葉天倫看中並製作成電視電影。我們希望今天的作品產出後,未來有機會再加演,讓好的原創故事能有更多生命力的可能。
長輩:疫情對故事工廠的衝擊有多大?疫情對劇團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課題?
林佳鋒:從三年半前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小兒子》演出回台灣,兩天後就疫情封城。這段期間我們還是有機會在緩解的狀態下演出,但主要是為了維持表演者的生計,儘管賠錢。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沒有解僱任何員工,一年的基本開銷可能就已經 1800 多萬,三年下來已超過 5000 萬的基本開銷。感謝文化部與地方縣市文化局的紓困,我們也發起了兩個募款計劃,募得了 1000 多萬的款項填補一些損失。如果沒有這些融資貸款,這個團早就倒了。
長輩:現在大家都在講 ESG,是否對表演藝術領域產生新的機會?
林佳鋒: 我認為有。企業看待 CSR、ESG 為重要的公司治理指標,金管會也要求年營業額 20 億以上的公司提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李永得前文化部長去年呼籲金管會與藝中心與企業界朋友,讓 ESG 成為企業永續與責任的一部分。若企業贊助藝文,稅負上可以獲得更好的抵減。由於這政策,企業家會更理解投資或贊助藝文的可能性。
我們認為政府就像是個舵手,他們做出決策後,企業會經由中間的轉譯師,如你,理解為何要投入資源。投資或贊助藝文會對社會與未來產生影響力。同樣的資源也可以給一般的宮廟或公益弱勢,但如果你把資源給表演藝術團隊或藝文產業,他們可以透過作品改變社會對許多議題的看法。
像是我們的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觀眾在劇場裡透過投票決定,不只是小遊戲,也是真的在擔任國民法官。我見過一位看了戲後改變對死刑看法的碩士生。
長輩:這就是影響力。
林佳鋒: 對,我們在劇場裡講生老病死,講人生的悲歡離合,探討許多社會議題,例如自閉症、失智等。我們以創作者的角度出發,透過作品與觀眾達成溝通。我們只是在做我們行業能做的事,如果你走進劇場,相信每個團隊的作品背後都有些思想的溝通和快樂的傳遞。

長輩:剛剛提到很多新的表演藝術發展可能性,如跨域 IP,有許多可能的方向。你們現在正在嘗試的階段,你有什麼感想或心得可以分享?
林佳鋒:經營這團隊,我最自豪的是團隊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知識財,來自過去累積的計畫案和知識、SOP 和合約管理的文件。我們用資料庫的方式在管理所有合作的人的資料,過去的經驗都是未來發展的底蘊。
在文化部、影視司和文策院的挹注之下,我相信國片有機會從年產值 6 億突破 20 億以上。在疫情期間,政府將資源下放到民間,讓影視產業的工作者有機會專心做好作品。
我想政府已經考慮到未來可能跟表演藝術有關的投融資或獎補助,並由文策院董事長蔡家駿規劃。當國家隊的資源開始出手,有些團隊有機會透過商業機制包裝好的作品,甚至在特定地方常駐演出,減少巡迴演出的裝拆台耗費。
我們需要考慮下一步,如何讓好的作品在固定地方長期演出,需要從國家文策院投資,同時也需要企業或集團參與共融。我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這種事情發生,透過媒體報導,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或參與藝文演出。
這樣才能透過市場機制和口碑行銷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認識並欣賞表演藝術。
長輩:演員是一種專業人才,而你提到的幕後工作其實是領域的系統管理人才,可能是相對稀缺的專業人才?
林佳鋒:表演藝術行業的成功團隊除了有藝術家外,還有背後策劃的核心人物。他們通過系統化運作和人脈,推動團隊未來的佈局。當組織規模擴大時,人力和資源的配置變得更為重要。例如當一個營業額從五百萬變為一千萬時,可能需要的人力就會加倍。
作為故事工廠,我們希望在未來十年做到更多。我也擔任秋野芒文創協會理事長,這個團隊每年都會讓志工通過訓練,從無到有完成幾十場演出,這讓他們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
我們還有一個計劃是走最遠的路,給最少的小朋友看演出。很多人問我們跟紙風車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的答案是,我們會去他們到不了的地方。此外,我們還正在與其他團隊合作複製這個模式,包括與北一女高三的學生合作。
最後,我們的演出可能不如專業演員的精湛,但是看到孩子們羨慕和開心的眼神,我認為這就夠了。我相信無論是志工學生還是小朋友,他們都會留下一個畢生難忘的記憶。
長輩: 你一天也只有 24 小時,如何分配你的時間在文化底蘊的人才扎根,以及劇團商業發展的新可能性上?
林佳鋒: 過去我們的心力主要放在藝文展演上,僅有不到 10% 在文化底蘊工作的開展。未來我覺得應該改變這種比例,投入各半的心力在社會扎根與劇團新商業發展之上。市場的機制和商業運營有許多可以模組化的部分,如何找到非劇場觀眾,如何引起他們的共鳴,都需要一種口碑的造勢。我們現在也在研究,是否可以和多個團隊一同參與,將一些經典的作品變成產業模組。如何讓劇場的生命力更長,也有許多可能性。
長輩:創辦人的分享給了我很多啟示,商業模式確實是一個新的領域。希望有機會繼續請教你。
林佳鋒:如果能貢獻,我們一定會分享。
Info
故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