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專訪 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20週年下一步,拆房子、回頭做小事

資料來源:20230705 楊家長輩經

圖片來源:阮劇團_我是天王星

楊家長輩:大家好。阮劇團汪兆謙團長帶領我接觸台語劇,深深觸動了我內心。藉由他,我約略認識了劇團的生態,並發現在台北以外的非都會區推展劇團極不容易。

兆謙走過20年,今年是阮劇團20週年,所以很榮幸能邀請他來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及未來展望。請先大致分享這20年的探索重點與方向。

汪兆謙:謝謝,我們劇團成立於2003年嘉義,今年是20週年。現在回顧這20年,好像回到源頭,就是要堅持做小事。

總是從證明自我開始

在嘉義發展劇團其實有先天的挑戰,因為劇團要賣票才能養活自己,要在文化中心、劇院表演,所以需要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發展,落地成為行業。當初憑著一股傻勁,覺得自己的原鄉為何不能有藝文的發展?

於是,一切就從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動機開始。一直想證明自己創辦的劇團可以活得像在台北發展一樣好,甚至更好。也確實很幸運,阮劇團得到不少機會,在一些大舞台被看見。

繁華中決定回歸戲劇初心&本質源頭

上述的成功,或者是遵循著都會區的戲劇發展邏輯,慢慢就覺得很多是一種「膨脹」,並非自己的初心或和自己認知的本質一致。目前身為團隊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我給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拆房子、去膨脹」。

在那個為了證明自己與發展的階段,為了成功,採取了台北的方法。結果慢慢感到,本來是「嘉義為體,台北為用」的出發點,到最後,為了用的成功,連原本的體也逐漸變質。目前我們的房子有太多不屬於本質源頭的膨脹,我想開始好好來拆房子。

阮劇團本質源頭:透過戲劇和人互動發揮良善影響

我們核心的信念,就是劇團最關鍵本質不是華麗的劇場舞台燈光,而是戲劇過程中,人與人的往來和交互影響。阮劇團應該回到這個核心,再延展出去。這也是阮劇團看待戲劇的社會創新發展。 

圖片來源:阮劇團_皇都電姬

從戲劇本質源頭出發的社會創新

劇團該做什麼事情?也許是戲劇的推廣,也許是戲劇的展演,也許是教學的活動, 甚至也可以做到一些和社會不同領域的結合。也許有人會稱這是「社會創新」。我們從源頭出發,一步一步來看待自己眼前做的是為什麼。

20週年的階段新課題

所以20週年對我來說,一個關鍵就是我想要做小事、拆房子。這是一個大挑戰。我們無法一夕間突然全部改變,還是會有很多事情來找我們。這半年我反思的重點就是我們是否膨脹得太快?證明自己的階段,我們什麼都抓,不確定是外部的期待,還是內部真實的追求。

要如何成為一個可以被信賴的品牌,我們就要有些態度,不一定是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愛惜羽毛,守護我們每個選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很深但也必須面對的課題。

楊家長輩:其實兆謙說的,和每個生命的探索過程都很相似。一開始都是懞懂,憑藉理念情懷的力量。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虛虛實實的人事物,也像你說的「膨脹」。我們終得慢慢學習取捨,而取捨的關鍵,就是我們的本心和源頭。人與人之間最原真的良善,也是樹冠要追求的人文永續目標。

那以劇團這間房子來看,可能有戲劇創作、演員、經營管理、社會互動和參與等。接下來阮劇團準備投入的重點主軸會是什麼?

汪兆謙:去年很幸運錄取了第十一屆台北創業搖籃的成員。這個社群有點像導生共學組織,周遭都是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夥伴。同期的成員講的都是天使輪、IPO、飛矽谷,我是最特殊的文化劇團,在這裡真是大開眼界。我的導師是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丁菱娟,有著豐富的陪伴企業走過品牌經驗的路。

第一次面談的印象很深刻。當我們介紹阮劇團組織圖時,導師當場傻眼,說劇團七八個組很多是一個組長只帶一個組員,而七八個組都在做戲劇節目,那誰來負責賣節目?她的反應給我很大刺激,讓我思考很久。

確實自己學的是藝術創作,也擔任導演,強烈的熱忱都圍繞在創作和內容生產。習慣的方式很像「眾星拱月」。這應該和企業經營、產業生態系中各自專業分工共創,除了內容創作之外,還有很多支援工作需要配置心力和資源。去年下半年團隊花了一整個季的時間在討論組織調整。最後重整成三大部門:內容製作、業務&品牌行銷、營運行政。未來將會在不同的階段調整。

楊家長輩:你在劇團發展和商業模式上都有深入的思考。賣內容並創造價值。你需要有感性的藝術面向,也需要有理性的紀律面向。很高興看到你的組織架構逐漸成型。在內容製作方面,未來有什麼新的想法嗎?

汪兆謙:我們內部有一個所謂的金字塔的論述。首先,劇團最核心的部分毫無疑問的是創作,阮劇團聚焦本土內容原創,強調母語作為創作的基礎。

我們的邏輯很簡單:一個劇團戲要好,你的劇本要好,你的演員要好。所以,在劇團內部一直有兩個研究型計畫常態進行,一個是培育劇作家計畫,另一個是培育年輕演員的。金字塔的底層就是大量的推廣和教育扎根的行動。

在上一個階段我們確實累積了一些基礎,例如草草戲劇節、公益型的偏鄉小地方計畫。老師的影響力評估與目標管理課程也啟發我們,希望劇團的影響力可以從從Beta版升級到1.0吧!

如何拓展表演藝術的影響力?身為嘉義的劇團,能否讓更多國內外的人看到台灣南部的風土人文?紮實的原創內容可否跨域整合,例如布袋戲、音樂劇、展覽等,呈現不同的創新面貌?在台語劇的歷史調研考究可否更嚴謹?如何結合推廣和社會教育,以戲劇參與社會創新行動?對於戲劇,我們應該也可以學習用更大的格局來看待。

楊家長輩:以戲劇參與社會創新行動,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想法。在阮劇團接下來的商業發展,有什麼新的想法和探索方向嗎?

汪兆謙:我覺得新的想法和探索方向,還是回到我過去20年的心得,就是「做小事」。從兩方面來說,有開頭的小,也有收尾的小。

我們想嘗試,把戲劇發展的歷程拉長,從商業角度來看待一個作品的推出,先用較小的模式來進行驗證。整件事都可以被拆解成許多組成單位紮實去做,在過程中必須能夠忍耐寂寞。

至於結尾的小,指的是這些紮實模組構成的系統,都要能歸結成為簡單的知識和程序流程,讓大家都能理解和遵循。這樣累積下來寶貴的智慧資產才有辦法被傳承。也才有辦法產業化,跳脫過往依賴政府補助來延續內容創作。

圖片來源:阮劇團_釣蝦場的十日談

楊家長輩:兆謙思考的是複雜的系統問題。所幸你的人格特質也是深思反省和學習調整。其實周遭的人事物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與教材。不知周遭有沒有什麼人,是你常常可以交換意見的朋友或夥伴?

汪兆謙:雖然表演藝術團隊資源有限,但覺得自己很幸遇,周邊不乏跨領域交流學習的機會,例如AAMA。

阮劇團也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很早就採行戲劇顧問制度。這個制度在歐洲算是常見的標配。顧問可以是長期深耕的領域學者,理解領域的社會和產業脈動,像北藝大戲劇系的何一梵教授,就是我們長期合作的顧問。其實在我自己跨入劇場也有一個啟蒙老師,是政大的吳靜吉博士,在阮劇團發展過程中一路陪伴。

楊家長輩:兆謙剛才分享的很精彩,包括提到的顧問、幕僚、業師。這些人都幫助兆謙處理複雜問題,並鼓勵他跨領域學習。如果強你所難,現在要你只選一個人來感謝,你會選誰?

汪兆謙:我會選擇吳靜吉博士。可以說他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本是80年代在嘉義鄉下長大的小孩,是個填鴨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因為吳靜吉博士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我才受到啟發,後來決定進修劇場並創立劇團。

楊家長輩:聽了真的很感動。我想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也可能都有像吳靜吉博士這樣的人生影響者。聽兆謙的感謝,對我也有啟發。期待未來有機會再邀請你來分享,也謝謝各位聽眾的收聽。我們下次見!

Info
阮劇團Our Theatre


延伸閱讀:
嘉義阮劇團的 Podcast 頻道《這聲好啊!》 : 用阮的聲音,佇空中陪伴恁。
創辦「我們的」劇團,越在地就越全球的文化復興運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