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作者 /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主任 黃仁志

當前引發熱烈討論的「地方創生」,其目標在針對人口衰頹的地方,經由政策介入與資源挹注,協助地方找到復甦策略。如何為返鄉人口鋪造落地生根之路,為衰頹的地方創造滋養生活和賺取生計的環境,更是地方創生的主要任務。「地方創生」,因而意指「為地方創造生存機會和生活條件」。

地方創生

然而,「地方」從來不是等待刮除重寫的羊皮紙,而是孕育物種傳承與演化的棲地。在過去的都會發展思維下,脫落於都會圈影響的地方,承受著人口與資源雙重外流之苦。其結果,不只是滋養物種的養分體系衰竭,也讓物種之間的關係產生斷裂,甚至失去自我演化的能力。因此,地方創生也是一個復育棲地生態與激勵生態系演化的過程。透過創造資源/養份與引入人才/物種,形塑能支持生命留、住與發展的環境,鼓動地方與生命之間的互動,共同探索發展演化策略。

任何一個生態系的發展,都必須面對既有內、外關係的調節課題。新進成員要能在生態系中取得角色並存活,既需要原有物種的接納與協助,也需要建立彼此共生的新關係。此外,跨生態系之間的交流也是促進創新演化發展的重要活動。藉由不同生活場域之間的交流,有助於解放對在地元素的認知、演化出新的發展策略和調適行為,進而強化對外在環境變遷的適應能力。這意味著調節生態系發展的平台,必須承擔起協調物種共生關係與創造調適策略的工作。

以生態系觀點來看地方創生策略,關鍵便在於如何透過政策資源的挹注,銜接不同地方所具有的特質和需求,籌建有助於地方創生發展的行動平台機制,以之引導新成員融入地方發展的社會生態系之中,並得以從中開展創新活動。這個平台可以是公部門,也可由民間部門承擔。其工作任務在於引導新移入者與既有生態系成員的相互協調,降低彼此因生活習性或發展目標差異所產生的干擾和衝突。同時,藉由新舊成員之間的創新合作,回應外在變遷帶來的衝擊。

地方創生

日本為解決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所產生的城鄉不均和人口減少危機,自2009年開始即陸續出現鼓勵年輕人返鄉的政策計畫,安倍政府更在2015年提出「地方創生綜合戰略」。日本地方創生政策的核心,在於為地方開創新的生計和生活模式,以此吸引人口回流、支持移入人口落地生根,共同改善當地生活條件。在行動策略上,日本政府陸續提出「故鄉稅」、「地域振興協力隊」、「地方創生交付金」、「國家戰略特區」等機制,並鼓勵以「產官學金勞言」的跨界合作,希望透過「產、地、人」的互惠共生循環,達成提升地方人口增長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從生態系的觀點來看,以「地域振興協力隊」的機制為例,其目的即是降低遷居地方的新居民所需面對的生活風險。成敗關鍵在於協力隊成員如何與地方磨合出彼此能夠接受的發展策略和共生關係,以及如何帶入創新的發展構想,進而找到自己能在地方落地生根的社會角色與經濟模式。

地方創生

成功的案例顯示,地方對新成員的接納與協助,並包容其創新行動帶來的衝擊,是讓新成員願意留住並拓展地方可能性的基礎。而新成員如何挖掘地方資源的潛在價值,進而經營出兼顧生計與生活的共生網絡,則是地方創生行動能否持續演化發展的關鍵。但失敗的案例亦顯示,地方對新成員的過度依賴和剝削式的利用,或是缺乏適當的移居者支持體系,無法協助新成員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提供支持其創新行動的嘗試機會,亦會使新成員難以落地生根,從而退出地方或選擇再次遷居。

晚近台灣的返鄉浪潮,一方面突顯出將返鄉作為抵禦都市生活壓力和實踐生活價值的社會驅動力,另一方面卻也揭露出返鄉生活所必須面對的諸多社會和經濟挑戰。如何槓桿可得資源、在返鄉過程中建立符合生活風格理想的生計模式,並讓日常生活能夠融入地方社會文化關係,進而開創新的地方生活可能性,成為返鄉者所關切的核心課題。

地方創生

從這些返鄉經驗來看,返鄉初期是否有對應的支持資源來降低移居風險,以及當地是否具備潛在的事業拓展機會,都是能否創造返鄉誘因的基礎。然而,返鄉行動的在地接納體系,包括生活需求和資源媒合、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及能否建立共生合作關係等,才是返鄉者能否持續留住當地的核心關鍵。而願意接納創新構想交流並能促成創新行動合作的平台或聯盟,則是支持返鄉者實踐理想、共同提升地方活力、促進地方發展轉型的重要機制。

返鄉創生發展是在重新連結地方的過程中,層層開展的試誤和累積歷程。返鄉創生行動需要不同社群之間的知識和技術交流、地方文化認同與價值詮釋的認知溝通,以及新舊成員之間的相互接納與包容。未來如何從生態系觀點來調整地方創生的策略機制,使之能透過資源挹注過程改善地方生存環境和提升在地共創關係,逐步厚實地方發展的共識和創新能量,將是左右政策成效的關鍵。

地方創生

留在地方過生活,是一種主體的選擇;而地方創生,更是地方生活主體的行動過程與結果。生活本就是經濟與社會活動的相互交織,經由返鄉創生行動而引入的人潮,其所帶來的不只是經濟生計財源,更是為沉寂的地方生活喚醒認同和自尊,體驗自己生活之地原來有著他人願意來訪的美好之處。面對各界對地方創生的多元期盼和想像,在強調政策資源分配的績效之外,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如何聚集在各地懷抱才能的人,讓他們有機會在地方生活中實踐自我的理想和價值,將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和發展願景與他人溝通對話,讓自己的專才與知識能有所用並創造回饋,共同成為地方創生的長期行動者。

地方創生

從培育地方生態的角度來看,那些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厚實的信任關係、在交往互動中所產生的互助支援體系,以及在生活閒談共作中迸發的創新構想等,都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根基。相對地,那些因執行計畫而介入地方生活的成員,如果未能在過程中有機會另外探索出長期留住當地的策略、無法培養出與地方共同生活的熱情和認同感、缺乏相互共生發展和合作互惠的機制,當計畫執行完畢而曲終人散之際,反而徒留更難以填補的傷害。

因此,「地方創生」不該只是讓有資源的外來團隊改變地方居民的生活經營方式,而是要讓對未來生活懷抱理想和熱情的人,也願意將地方視為實踐生活理想的歸處進而遷居當地,與居民一起生活、共同探索,合作建立起能夠相互共生共好的關係,進而促進地方的創新轉型和永續發展。地方發展,必須先培育出合適的生態系關係,才能真正創生。

文 / 黃仁志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info
農村發展基金會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