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如果「永續」是顆種子

或許在大自然中成長的孩子天生就能擁有「永續」的觀念,懂得在追求利益與群體發展同時,與自然和平共處,然而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市民,「永續」這個詞,對以前的我來說,不過是個出現在教科書上,要通過考試測驗,寫報告繳交政府,才會用到的單詞。

真正認識「永續」要從 2017 年的尼泊爾說起,當時的我遇見了 Mr. Basnet,尼泊爾環保旅店主人,與他的對談,讓我重新認識「永續」,並開始反思自然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直至 2020 的今日回首,仍認為當時的對話非常具啟發性,願與大家分享。

永續
旅途中拍攝:尼泊爾山景

記得那是個陰雨的午後,我們一行人抵達尼泊爾赫赫有名的環保旅店,坐在如高峰會般的長桌上,等著旅店主人現身,當 Mr. Basnet 入房時,我第一個注意到的,卻是他的衣服,心想,不虧是尼泊爾政經界翹楚,衣服整齊得宜,不過度華麗,卻襯出穩重的氣度。

坐定後,他問:”How’s your trip? How do you like Nepal and how is life at Patlekhet? ”(Patlekhet 是尼泊爾志工之旅所居住的山區) 

我回答: “It’s great”

他繼續追問 “How is it great? You like the life there? How different is it from your life at home?”

我說,生活非常不同,我喜歡那裡,因為在山上,隔去了城市的一切噪音,包含網路,讓我更能體驗傳統道地的尼泊爾山區生活,回歸簡單,回歸純樸,回歸愛。Basnet 好像很喜歡我說的 簡單 (Simplicity)、 純樸 (Purity) 以及愛 (Love),他就延續著這些單字,問我們,為什麼,在那兒會感受到簡單和純樸,以及愛呢?會想要完全過那樣的生活嗎?

而我卻被問倒了,因為捫心自問,實在無法接受山上的生活,身為一個城市女孩,山上沒有熱水,沒辦法洗澡,廚房鍋碗不會坐在櫥櫃上,而是攤在地上,下過雨後混著泥土的水一層層沾染在鞋子,衣服,甚至餐具上,我真的沒辦法忍受。所以誠實地說,不,我不能,我不想完全在山上生活,因為無法適應。

這時 Basnet 又回頭問我,那如何在城市與山上的生活之中,找到一個平衡的生活呢?你看見山上的簡單純樸,也希望享有城市的舒適與整潔,那該如何平衡呢?平衡?的確沒有想過該如何平衡,該如何把在尼泊爾體驗到的生活帶回依然吵雜的城區?因此我聳聳肩,說,我不知道,能有平衡嗎?

Basnet 接著說,“簡單,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吧?那人們為什麼把生活過得如此複雜呢?”

你們每個人都有工作?有吧,你們為什麼工作,辛苦嗎?我發現很多人因為工作很辛苦,下班或假日就會到百貨公司買東西,然後又因為沒錢了,就必須繼續工作… 你看山上的那些居民,他們有因為這樣而工作嗎?他們或許也會想要擁有你們所擁有的那些財富和豐富的物質生活,然而,他們的生活相對單純,物慾低,自然不需要很努力地工作,很努力的花錢。

永續
攝於2020 台北市寶藏巖

“ 人們就是有太多的貪念 (Greed) 才沒辦法真正體驗簡單,純樸的生活。而什麼是貪念 (Greed) 呢?貪念就是 「想要」。

舉例來說,冬天很冷,我們需要一個外套,然而,當我們看見櫥窗中有更好看的外套,或看見朋友買了更時髦的外套,因而再去買一件外套時,就是 “想要”。衣服其實夠穿就好,有得遮蔽,有得保暖,那就夠了。同行副領隊分享,自從兩年前來了尼泊爾,聽完 Mr. Basnet 的理念後,就沒有再買過新的衣服,雖然難免造成困擾,例如朋友看見他無論是親臨現場,或 Facebook 打卡都穿著同一件 T-shirt 時,不免糗他 “為什麼都同一件” 然而他說,只要衣服沒有太破,就會一直穿下去。

Basnet 聽完後頻頻點頭,然後說 “And yes, so people now know you by you, and not by your clothes.” 

這句話當下點醒了我,就像我注意一個人,先注意到衣服一樣,其實,衣服往往掩藏了這個人真正的性格與自我。而我,是不是也不斷的藉由外在的物質定義自己?擁有更好的衣服,穿上更高級的布料,代表什麼?更有品味?更懂得生活?還是更好的生活品質?即使擁有了這些,有因此在心靈上更富足?或感到更快樂嗎?

永續
旅途中拍攝:Homestay 家中曬衣一景

在尼泊爾山上生活的這六天,過著相當純樸的日子,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起床後吃吃東西,放放空,到隔壁家串門子,跟孩子們玩玩遊戲,沒花什麼錢,沒買什麼東西,很少製造垃圾,甚至沒有物慾,卻依然很開心。這樣的日子,雖然便利性低,很多地方依然不習慣,然而就像 Basnet 說的,我們不需要完全過山居生活,卻可以嘗試在體驗過如此簡單的生活後,想辦法將這樣的觀念,這樣的思維帶回城市,少一點消費,少一點慾望,多一點與大地共存的善念。

會面接近尾聲時,同團的哈佛 MBA 高材生提出了問題,他說,像尼泊爾這樣正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如果人民都不消費,如何帶動經濟呢? Basnet 笑了笑,抓了抓頭然後說,這真是個好問題,他常常被問到,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或許 “Nepal doesn’t want to be the next Singapore or even the next Taipei, Nepal wants to be Nepal.”

那是我第二次在會議上感到自己如此渺小愚昧,像井底的青蛙卻想統治世界,沒錯啊,為什麼 Nepal 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商業化,都市化和過度的消費對地球,對環境,從來不是件好事,現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也開始尋求舒緩之道,學習跟自然共處。Nepal 難道不能避免過度發展那一部分,從開始發展之時,就學習跟土地好好相處,學習發展經濟的同時尊重土地嗎?

永續
旅途中拍攝:哥哥用長樹枝將積水弄下來給弟弟妹妹玩

生活的模式亦然在面對過度包裝,過度商業化的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難道不能選擇一個更尊重土地的生活方式嗎?沒有要大家成為山頂洞人,但至少開始學習尊重土地,學習降低垃圾量,學習自備餐具環保盒,學習減少消費,學習幫地球減輕負擔。最後 Basnet 說, “We must respect the mother earth, for she is here for us, she don’t need us to survive, but we need her.” 是啊,地球沒有人類,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既然是我們需要地球,就該好好保護她,不是嗎?

寫到此,故事雖然落幕,我卻希望,如果我們將「永續」這個觀念比喻為種子,當時 2017 年在我心中發芽的這段對話,能透過這篇文章,走入更多人心中,並在此時此刻,或一兩天,或一兩個月,甚或一兩年後,得以發芽,後成樹,進而成為樹冠層,蔭育他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未來每個月都會有『Day by Day: 每天離永續近一點』的專欄文章,分享一些觀念一些行為,一些我的體悟,希望每個人看完後,都離永續生活更近一些!

圖 / Jolin Yen
文 / Jolin Ye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