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 魏兆廷
曾當過老師幾年,後來踏入旅遊業,參與執行許多在地的小旅行,設計超過100場台灣島內小旅行與擔任超過200各社區旅行設計顧問,為台灣商業小旅行之研發與執行者,希望讓大家重新看見地方的文化價值,當我們討論台灣,都能帶著正面的微笑與驕傲。
關於旅行,一開始的我們只懂得觀光,搜集陌生,蒐集新鮮有趣與好玩,漸漸的開始在旅行中增加更多的價值主張,透過反省他人與自我覺察,人設逐漸出現。有的人依舊只是追求新鮮有趣好玩,但多了文化的理解與陌生藝術的追求。有的人仍然到處蒐集著陌生景點,只是途中減少垃圾製造與降低預算,試著最大化旅途的可能。

我始終走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一趟一趟的重複著,像是每天練拳、練身段、練書法的練家子,我在追求的是一份悟得,到底台灣旅行應該長什麼樣子?
高中時期的我們是聯誼是團康,在台灣不同的青年活動中心裡、公園裡,留下不同的回憶。大學時期的我們,一台摩托車,可以環島上武嶺下崇德海灘或者是不知名的神秘角落,那時的我用F3看世界。不擦防曬油不是為了保護海洋,是因為曬黑很帥。不穿名牌不是因為快時尚污染地球,是因為隨時都要席地而坐。大學後的我,開始了放鬆之旅,旅行多點意義與目的,是為了教學或者忘卻那惱人的台北市。

直到進了旅行產業,這些熟悉的地點又再有了更深的意涵,惱人的台北也有故事可聽,聽了台北城市散步的導覽才知道自己認識的台北很淺,你不喜歡台北是因為你不夠認識他。(這就好比年輕時緊繃的父子關係)台北如此,台灣每個角落亦是如此,原來我不夠認識台灣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族群,不論動物、植物都不夠認識,台灣最早的鳳梨叫做金開英,台灣最大隻的食肉目動物牠90%食物是植物,台灣有全世界最多種類的蕨類,而這些蕨類多為史前時代留下來的古早種,阿美族應該叫做邦查族,他們的血型裡有個特殊的分類是M。

當我越了解台灣時,我就越不了解台灣(我真想不透你啊!)於是我的旅行從外顯行為進化成為了內在實踐「旅行就是履行對這片土地的承諾」。承諾讓他更好,承諾不再破壞與傷害他,承諾把他的價值告訴更多人,承諾自己要成為可以匹配這塊土地的旅人。
不管你是一般跟團的人或者喜歡自助旅行環遊世界的人,我相信都有適合你的旅行方式,更有那可持續的永續旅行行為。
#少製造點垃圾
#不使用一次性產品
#當你在環遊世界時
#世界因你而更美麗

永續旅行準則四大面向 依國際永續旅遊組織龍頭「全球永續旅行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簡稱GSTC)的架構,不論是旅行目的地或旅行產業,永續旅行準則的架構分為四個大面向:
1. 永續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旅行目的地的永續經營管理。
2. 社會與經濟利益(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在地社區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
3.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社區特色保護、遊客體驗、文化傳承效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
4. 環境(Environment):環境效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
島內散步與永續旅行

https://walkin.tw/sustainable_tour
2019年,台北城市散步更名品牌為「島內散步」,從台北地區的文史、文化與民俗導覽,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與社會責任,以「永續旅行」經營理念和目標,朝向台灣永續旅行第一品牌的方向,對應到SDGs與GSTC之架構,我們規劃出四個面向:
1. 遊程永續經營:透過與台灣各地方團隊合作、交流,結合島內散步過往經驗,培力地方團隊建立深度文化、生態體驗的輕旅行路線,提供高品質且能永續經營的服務,
2. 地方共創:依照地方團隊的專業、特色,共同策劃及執行各類遊程、小旅行,呈現地方人文、生態與環境特色,深化在地遊程外,也建立地方知識脈絡與觀光旅行經濟,對市場加以傳播。
3. 文化知識傳遞:和地方團隊共同盤點地方知識與歷史文化內涵,及如何用調整遊程帶領、加入體驗活動與參與者溝通,深化以文化為主題之地方知識建構與傳。
4. 環境教育:於遊程中加入環境永續的議題,讓旅程達到遊人、在地社區、環境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