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重返鄉土,就如同一段社會與空間生態系復育過程。”
萌芽階段:
新創團隊如種子於棲地落地生根,以棲地內的養分與環境條件為基礎,在各自領域或議題中萌芽出新的生命樣貌並逐漸成長茁壯,並且為地方文化、產業帶來創新思維,開啟地方永續的新想像。
延伸閱讀: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思維
「青年重返鄉土」系列專題報導
對地方的熱愛與理想,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實踐?在彰化田中鎮有一群企業家,自發性的組成群聚團隊,辦活動、開課程、甚至開發在地聯名商品,透過各種方式凝聚地方,探索田中的不同可能。
以企業能量為基底的地方群聚
「稻地田中」成員多為在地企業第二代,因共同參與田中觀光商圈發展協會志工活動而熟識,長期關注田中地方發展,在熱心夥伴的號召下串連志同道合夥伴,連結公部門計畫資源成立「稻地田中」地方群聚組織,期待以共好力量為地方帶來影響及改變。
稻地田中現任領導人陳聖文為「寶豐香皂」第三代負責人,陳聖文分享,觀光商圈發展協會以推廣在地觀光為主要任務,包括了鄉鎮小旅行、假日市集活動、乃至於知名的國際性活動「田中馬拉松」,皆是協會推廣在地的成果。相較於協會對外推廣田中,稻地田中的成立則讓成員用不同的角度對內思考在地需要什麼樣的能量與資源。
稻地田中副領導人賴政勳則為「田中女婿」,賴政勳觀察,以往地方串連案例多以個人或單一團體為出發,以多家企業為單位組成地方群聚的案例較為少見,相較於個人,企業普遍擁有較穩定之經濟自主基礎,當理想與目標一致,在地方事務推動上能夠產生比較大的動能,也是稻地田中群聚夥伴的優勢及特色。

田中共學堂 用學習與交流凝聚對地方的各種想像
彰化田中自日治時期即為臺灣最大的米倉存糧所在,也因此被稱之為「臺灣米倉」,以農業為發展基礎,田中鎮也同時發展出各類型工商企業,呈現多元產業面貌。結合計畫內容及群聚夥伴需求,稻地田中成立初期以推動在地企業數位化發展為目標,逐步將影響力擴散至社區聚落。稻地田中領導人陳聖文認為田中產業基礎深厚、生活機能完善,原本就是宜居城鎮,稻地田中的存在,則希望加深人與人、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結。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讓田中變得多熱鬧、帶來多少觀光收入,而是希望連結每位在地夥伴對地方的想像,也希望在地人有機會透過不同方式更了解田中,進而更喜愛這個地方。」

以此理想為目標,稻地田中夥伴發想出「田中共學堂」計畫,邀請不同領域、專長的外部夥伴到訪田中,透過講座課程帶給在地夥伴不一樣的刺激與思考,並透過交流分享共同討論田中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而「地方共學」概念的重要推動者,即是稻地田中副領導人賴政勳,「我本身是平面設計師,工作上接觸到臺灣各地不同業者,也看過許多精彩的跨界合作計畫,我覺得不同領域的創意思維能帶給群聚夥伴一些新的能量。」賴政勳表示,稻地田中夥伴來自農業、加工業、製造業、食品業等多元領域,透過相對應領域的夥伴帶來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同時,也為企業夥伴帶來人脈與潛在合作資源,各種合作計畫後續自然而然產生。

不只凝聚地方 更思考群聚能量如何永續
最初因為公部門計畫而發展出稻地田中群聚團隊,一直到田中共學堂凝聚出一股地方群聚能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兩年內舉辦了十多場講座課程,如何讓這股能量延續,則是團隊不斷思考的課題。副領導人賴政勳從參與地方論壇與活動的經驗觀察到,許多最初立意良好的計畫,常常因為少了政府計畫資源而無法持續,也因此稻地田中參考各種地方經驗,試著建構出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營運架構。
從成員最拿手的加工製造能力切入,稻地田中選擇在平台上發起募資計畫,以田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稻米」作為設計核心,媒合設計師與田中在地老米廠、老香皂廠、陶窯場共同聯名推出「一碗米皂」系列商品,除了讓更多人看見田中地方產業的魅力與可能性,募集資金更直接回饋在地社群,成為田中共學堂持續營運的動力之一。


同時,共學活動帶來的正面效應,也使許多合作機會就此推展開來,與企業、協會等不同社群合作,稻地田中延伸出客製化共學課程,廣納在地不同族群需求規劃活動內容,除講座課程外也舉辦過車聚、市集、音樂會等活動,為田中地區帶來多元創意活水,也為稻地田中帶來永續經營新契機。


一步一腳印 讓地方經營自然融入工作與生活
對於組織的發展,受到前輩給予的啟發與警惕,副領導人賴政勳自認與夥伴一步一步走得小心翼翼,「投入地方事務如何拿捏力道是一門學問,衝得太快賺不到錢,無法維持該有的生活品質,容易讓夥伴對地方事務感到疲累與卻步;一方面走得太慢又無法為地方帶來足夠的能量…。」賴政勳直接了當的道出地方經營上的難解課題,也因此稻地田中選擇一步一腳印,讓能量在地方慢慢發酵,在經營上則隨時保有彈性,讓團隊保有永續經營的元氣。領導人陳聖文認為田中的未來發展可塑性高,期望更多夥伴將地方事務視為公共資產,一起投入地方經營。

延續地方經營的主要原則,對於想要投入地方的年輕人,賴政勳建議先把在地方存活的技能準備好,再來思考如何連結地方資源,才是相對永續的方式,「投入地方的第一件事,應是先把自己養活,再來思考如何回饋地方。」除了贊同賴政勳的想法,陳聖文也觀察在到現今科技、交通不斷進步的背景之下,城鄉差距已逐漸縮小,相較於都市,鄉村生活的可塑性高,如本身擁有專業技能,在地方開拓市場、銜接資源的可能性大增,加上鄉村生活品質高、生活成本相對低,「現在正是投入鄉村生活的好時機。」
而稻地田中也將從生活出發,發掘更多不同專長的在地夥伴、結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好朋友,持續扮演資源串連與媒合的角色,延續稻地田中的群聚能量與共學精神,讓各種可能性在地方凝聚、發生。

文 / 白騏瑋
圖 / 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