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始於足下。」
高山遍佈、四面環海的臺灣,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吸引旅人透過各種方式親近這片土地之美。「夢想一條環島千里步道。」源自對土地的深厚情感,一個簡單卻不簡單的願望,串起了一群人,用行動實踐一項美麗的夢想。

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回歸步道應該有的樣貌
2006年,由徐仁修、小野、黃武雄三位共同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以建構臺灣環島步道路網為目標,與各地民間團體合作分工,透過實地踏查、路線調整定線,耗時五年於2010年完成全長2,877公里,串聯山、海、屯線之全臺環島路網規畫。以步道為媒介,千里步道運動邀請大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更永續、更貼近自然的角度看待步道及山林健行活動,並以使用者、環境、社區、步道建置等角度出發,設定四大永續步道指標:
1.確保行人及自行車安全行走空間。
2.保留步道周邊美麗風光,不會被開發破壞。
3.透過慢行的方式,讓人進入山川社區,促進當地小民經濟。
4.步道建置過程不要過度開發、不要拓寬,去除鄉野三害:光害、除草劑、水泥護欄。




手作一條有個性的步道 融入大自然的步道新美學
以第一階段環島路網串聯工作為基礎,2010年千里步道運動進入第二階段「路網活化與步道守護」工作,透過出版、小旅行等方式重新活化步道、社區,同時招募志工,讓大眾及社區夥伴一同參與步道維護工作,並以手作方式實踐步道永續指標,千里步道協會的副執行長徐銘謙則在臺灣手作步道推廣扮演重要角色,徐銘謙因關注山林環境與步道工程議題,長期思索現代化步道工程的替代方案,2006年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手作步道,回國後加入千里步道運動,以「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為目標,致力於手作步道的復興及推廣。

「步道是人進入自然的途徑,我們卻為了進入自然,而為自然帶來更多的破壞。」徐銘謙說明,大眾長久以來都被誤導了,習慣了步道就是要用水泥製作,同時為了「安全」伴隨許多附加的硬體設施,當運用的外來材料增加,隨之而來是搬運、施工的需求,為了讓機具進入施工現場,往往必須拓寬路面,對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破壞。然而水泥原料的取得對環境衝擊性大、碳排放高,水泥路面匯集的高溫,也容易使小型生物在陽光下乾枯而死,加上人為步道設施在大自然中其實並不耐用,一但損壞後續維養管理成本高,繁複的發包程序更使維護工作時程拉長,反而無形中造成大眾安全隱憂,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封路。相較於一般慣行步道工程,手作步道工法強調六大原則:
1.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 。
2.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
3.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 。
4.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 。
5.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6.強調公私協力: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手作步道其實是很有個性的。」回歸根源,運用當地天然材料、順應自然的工法,用對環境破壞度最低的方式,打造安全無虞、維養彈性高的天然綠道,也因此依據不同地區環境特色,每一條手作步道都會有獨特的樣貌。以國際手作步道工法與經驗為基礎,同時也必須將臺灣在地工法與經驗揉合其中,才能打造出真正適合當地的手作步道。為了更有效率的推廣手作步道,千里步道協會邀集國內認同永續環境理念的景觀設計師,參考國外手作步道工法以及國內傳統古道匠師經驗,梳理出手作步道工法之系統,歸納出一套適用於臺灣土地的「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另外也發展「步道學」專業志工培訓課程、步道師認證機制,進行志工、師資培育,建構專業人才體系,透過技術工法與專業人才的整合,手作步道工法得以更紮實的向外進行推廣工作。2019年千里步道協會舉辦首屆「步道師」授證大會,頒發三位古道匠師「榮譽步道師」尊榮,同時針對通過認證得各級步道師辦理頒證儀式、表揚三位長期致力於手作步道推廣的「資深步道師」,手作步道的扎根工作正一步一步累積能量。

千里步道2.0 國家級綠道的誕生
邁入第二個十年,千里步道協會期待擴散影響力,進入「千里步道2.0」階段,將步道推廣目標提升為「天然步道零損失,設施步道負成長。」同時以「淡蘭古道」揭開國家級綠道序幕,淡蘭古道串聯計畫於2014年啟動,橫跨「臺北、新北、基隆、宜蘭」四個縣市,透過歷史文獻、圖資套疊、登山踏查、耆老訪問等方式,費時兩年以上完成規劃定線,重現清代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的主要交通道路,透過品牌式的行銷及推廣,成功打響淡蘭古道名號。


為了讓理想更全面性的落實,千里步道協會了解到必須回歸源頭,透過公、私部門協力,將永續環境的價值觀及作法推廣至政府相關單位,從制度、法規層面,由上至下發揮影響力,進行全面性的體質翻轉。在淡蘭古道的經驗中,藉由跨縣市平台的建置,有效率的整合地方、中央、相關權管單位,進行有效率的溝通與協調,千里步道協會期待以具體的工作模式,一步一步影響政府相關制度的改革。淡蘭古道的成功也讓手作步道的價值被各單位所重視,逐漸在地方發酵,徐銘謙形容「改革就像要推動一個巨輪,啟動的第一步總是最困難的,一但開始轉動,就會越來越順暢、省力。」
國家級綠道不僅具有自然與人文價值,更是國際交流的潛在亮點,藉由推廣國家級綠道的「大」主軸,千里步道協會把散落的議題集中,透過計畫的共同推動,將改變落實到工作執行中。除了淡蘭古道計畫與進行中的「樟之細路」,未來尚有「山海屯國家綠道」、「糖鐵國家綠道」、「水圳國家綠道」、「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南島國家綠道」、「中央山脈脊樑保育國家綠道」等不同主題路線待規劃建置,不同路線有不同的個性與特色,牽涉到不同議題甚至不同單位局處,對千里步道協會來說更是不同的挑戰。





從都市走入自然 體會步道健行跨越時空的魅力
以古道為主軸的國家級綠道,沿途除富有豐富自然景觀,步道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透過古道的探訪,能夠窺見過往的傳統生活、產業,讓健行增添更多樂趣,同時藉由古道、手作步道的復興,喚起大眾對古道的尊重,了解古道的價值。目前正在建置中的「樟之細路」於2018年8月完成總長407公里的步道定線,沿著台三線橫跨桃竹苗,此地區自古盛產樟腦、茶葉、蔗糖,帶動周邊產業與聚落發展,同時也因為資源爭奪成為族群衝突的前線。徐銘謙分享,樟之細路的英文命名「Raknus Selu Trail」結合了賽夏族、泰雅族稱呼樟的用語「Raknus」與客家話細路的拼音「Selu」,為的是讓人們謹記過去為了開採樟腦,對山林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原住民與客家人之間的族群衝突,進而去反省、理解這一段歷史。

談起在大自然中健行最大的收穫,徐銘謙認為是一種自在、放鬆、回到家的感覺,透過造訪大自然與土地互動,對土地了解越多,也能獲得更多「發現的樂趣」,路上的一花一草、動物的腳印、路旁被雜草掩蓋的建築遺跡,都能為旅途帶來亮點,甚至帶來「跨越時空」的豐富體驗,與土地產生深刻連結。
沿著前人踏出的古道路徑,千里步道協會邀請人們從都市走入自然,透過長距離步道旅行用心感受沿途自然風光,在山村慢下腳步,與聚落深度互動,體驗一場富有自然與人文魅力的永續低碳旅行。

千里步道的步道旅行建議:
1.健行入門者應參考步道分級,搭配相對應的裝備,也可以報名導覽活動或社區小旅行,深度探尋步道魅力。
2.到山林裡活動,遵守LNT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運動七大準則:
一、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二、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三、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四、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五、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六、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fe
七、考量其他的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3.參與手作步道工作假期 步道的維護應該是大家共同的責任,透過實際參與步道的建造,深入了解當地自然、人文、及步道建置相關知識並且回饋社區。
4.安排健行旅行時,在當地聚落消費甚至留宿,促進當地小民經濟發展。
圖/白騏瑋
文/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