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龜山島人的海風歲月 映照的獨特生態與歷史

每年春末夏初,就是龜山島開始開放的季節,而有限的登島人數,也讓前往龜山的船票可說是相當難買。雖然距離烏石港僅有 12.9 公里的距離,但龜山島在歷史、生態以及早年的軍事管制下,對許多人而言卻不如綠島、蘭嶼等來的熟悉。

自烏石港搭船前往 龜山島 途中

在島內散步的安排下,龜山島帶領我們的是第六代龜山島人卓大哥,早年是做布袋戲編劇的他,這幾年回到龜山島做田野、做文史考證。在前往龜山島的船程大約 30-40 分鐘,去程因為是逆浪,所以特別顛簸,如果不擅搭船的可能會嚴重暈船。

搭船前往龜山島途中

獨特的海域生態:烏龜放屁

一般前往龜山島的船會在去程或是回程時繞島一圈,讓大家可以完整的看見整個龜山島。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岸邊離岸又有一小段距離的,可以看到一些玩 SUP 的遊艇。卓大哥說,目前比較尷尬的是無法可管,僅能管制不能靠岸、上岸(一方面是登島有管制,一方面是岸邊容易觸礁)。但這些遊艇若是停留在海上且下錨點沒選好,就會破壞這裡海域難得保留下來的珊瑚礁。

龜山島旁玩SUP的遊客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來龜山島玩 SUP,倒也沒有非來不可的原因,就是新鮮、有趣。

而繞島中大家期待看到的景象之一,則是龜山島著名的牛奶海,是因為海底硫磺泉而使海面顏色明顯的分成兩種,接近乳白色的海面就是受硫磺泉影響,所以繞島時亦可以聞到非常濃郁的硫磺味。因應風向、浪的影響,牛奶海的範圍不一,有時甚至可以一路帶到烏石港,在烏石港就可以聞到硫磺味。

龜山島主要組成的岩石是安山岩,與鄰近基隆山、大屯火山相同,熔岩冷卻時非常快速,當中的熱氣也就無法立刻溢出,形成氣孔。所以早年的龜山島,可以看得到煙霧彌漫,後來因為山崩、崩塌,氣孔、山口被堵住,所以煙也變小了。早年當硫磺味、山煙飄進頭城、烏石港時,老一輩的就會對孩子說,這隻烏龜在放屁了。

龜山島放屁

受到海水侵蝕、風化等因素,其實龜山島正在縮小中,加上台灣地震頻繁,龜山島本身常見有崩塌等各種情況,近幾個月也才有龜山島「龜首」崩落的現象。老人家則是會說,如果宜蘭、頭城一帶有重要人物過世,龜山島的山就會崩,成為一個鄉野的傳說。

因應軍事管制,增添龜山島的命運多變

1977 年時,龜山島人在宜蘭縣府協調下,集體被遷往本島的大溪里(鄰近宜蘭大溪漁港),命名為仁澤社區,當年有 106 戶約 530 人,同時龜山島也被宣布為軍事管制區,從那年起,龜山島就無人定居。後來之所以開放,是在解嚴後經多方努力,包含 1994 年曾經舉辦過「歸來吧!龜山」活動,讓許多當年的島人可以回到島上,也讓龜山島人後代可以來到自己的故鄉,直到行政院在 2000 年正式開放觀光。

整個龜山島最高處稱之為 401 高地,早年因為是軍事要地,部隊駐紮在此,官兵從山下走上 401 高地站哨要 2.5-3 小時。卓大哥說,來龜山島當兵其實不錯,有外島加給,但又不用遠赴金門馬祖,而且島上沒什麼太多娛樂,也沒地方花錢,就能存錢。

另一個軍事看點則是戰備坑道,走到底可以看到美式下的 M1A1 90 公厘高射砲,每分鐘約 22 發,約在民國 40 年代時為防空用,後來因為新式飛彈引進,這種高射砲變成沿岸砲,用以防範海上進犯。

龜山島軍事戰備坑道裡的M1A1 90 公厘高射砲

聽第六代龜山島人的故事述說

登島後會先到遊客中心,接著走到島上的淡水來源:龜尾湖。其實龜尾湖本身並不是淡水來源,真正的淡水是湖畔有一座非常不明顯的冷泉,跟有應公廟一樣,不特別指出,是不會注意到的。冷泉這邊被島人戲稱是龜尿,同時也是以前島人住民們閒話家常的地方,因為家家戶戶都會來此取水、洗衣等,自然成為島上資訊、情報交流站。

龜山島

沿著湖畔走,遊客大都會前往岸邊到底的大型觀音像,但卓大哥則是帶我們從旁邊一條小徑上山,主要是來認識這裡一座受島人尊敬的樹木:毛柿公。其實就是毛柿樹,因為早年龜山島資源不足,孩童容易營養不足,長輩就會帶來拜毛柿樹(尊稱為毛柿公),據說當年的用意是「契子」,也就是尊毛柿公為乾爹的用意,必須拿一小塊毛柿樹的木頭磨粉回家服用,此外要準備銅錢紅線拜完後給孩子戴上,才能讓孩子平安長大。

從遊客中心往戰備坑道的路上,會看到早期龜山島住戶三排房子約 108 戶的遺址,這區也被稱為是龜尾。卓大哥特別提到,現在看到路邊的這間石頭屋是假的(可以說是新建用來示意的),用卵石建屋大概是民國 40 年代才看得到,當時會以茅草、瓦片做屋頂。而在更早之前則完全是用竹、木或是茅草、棕葉等為主。一旁看起來跟一般台灣社區住宅沒什麼兩樣的兩層樓房屋,才是後來真的住戶的遺址。

龜山島
示意用的石頭屋。。

除了住戶遺址,在一片草地上,則是龜山警察官吏派出所遺址,因為早年居民要上學,必須從台灣派遣老師渡海前來,在日治時期老師便是附屬在警察官吏派出所教授國語(日本語)。到後來國民政府時期,1949 年成立了頭城國民學校龜山分校,1954 年獨立為龜山國小,一直到後來島人遷離後才撤校。

龜山島人住戶遺址。
龜山島人住戶遺址。

因漁業而生,卻開港困難

龜山島位在西太平洋暖流北上南下之要地,因此有暖流性魚類迴游,包含旗魚、鯊魚、鯖魚。在龜山島人遷離前,約 99% 住民都是從事漁業,雖然曾兩度在龜山島開港,但都因為颱風等因素讓工程被沖毀,而在 1951 年花蓮開港、1959 年南方澳漁港擴建後,也使得當時許多龜山島人離開島上前往他地從事漁業。島人遷往大溪後,島人便以大溪漁港為主要地點,現在依然超過九成從事漁業,約有 110 艘船。

龜山島

因為島上地形難以種植稻米,多只能種植蔬菜、地瓜,雖然島人主食為白飯,但米都需要從台灣本島進口,受限於東北季風、夏季颱風,也常會遇到物資難以送上島的窘境。但早年龜山島亦有少部分人會從事海上夜市(走私貿易),也跟獨特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在龜山島人的漁業上,不論是稱呼、用字或是捕魚技術都受日本文化影響很多。例如從日本人學得引擎船。此外龜山島人使用的漁網也相當特別,會採用一種植物叫「薯榔」的汁液強化纖維,用來做漁網。也因為漁業的關係,衍生出不少傳統,例如早期漁業較為忌諱女性上船,因此男生上船去台灣本島不用錢,女生上船要包紅包。

大溪漁港叫賣

但女性雖上船不容易,卻可以在岸邊收漁貨,於是遷來大溪後,便在岸邊佔地,逐漸形成了現在大溪漁港的漁夫市集。

龜山島
漁港獨特的冰塊運送方式。

在這一天的行程中,從龜山島再到大溪漁港,也走訪了龜山島人遷到大溪後的仁澤社區,也意識到,龜山島遠超出想像中,只是一個台灣外的海島,除了生態,在歷史上的種種波折,以及島民過往的生活、記憶和脈絡,讓龜山島的樣貌更為立體、更為豐富。

也許,除了繞島一圈、在島上晃悠一小時,對許多遊客來說就是來龜山島旅行的滿足了。但知道更多故事後,也也許,會讓你對龜山島,有不只是這樣而已的認知。

行程參考:
島內散步|來我家吧・龜山島人的海風歲月

延伸閱讀:
不再擦肩而過 守護土地與石頭屋的馬崗

文 / 島內散步
圖 / 島內散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