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的體現除了與地球環境的和平共處外,也在於對於人與社會的溫柔平衡。這次要寫的主題是一場不同的旅遊體驗,是透過一次義診服務,更深入同理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在地需求,並了解所謂觀光客/外來者,如何與原住民與環境和諧共處。
疫情使然,臺灣島民無法出國,外島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據統計,蘭嶼過去每年的 4-9 月旺季,會吸引超過 10 萬人前往,然而 2020年夏季還沒結束,截至七月底八月,已累計高達 10 萬多人次,將突破歷年高峰。蘭嶼綠島等因觀光過盛,造成的垃圾污染,原民文化延續等問題一直是個兩難,觀光人潮為當地帶來生意,卻同時破壞環境,甚至過度打擾當地居民,影響文化與血統傳承……限制遊客數量,培育環保觀念等解決方案一提再提,尚未定案即遇上所謂 2020 的報復性旅遊,離島環境承載不堪負荷。

去年九月也在蘭嶼觀光的我,今年九月再度登島,卻是為了完全不同的目的,這次是要參與疼痛治療醫學團隊的義診行動,我們與蘭嶼紅頭協會合作,並透過在地一間由達悟族(雅美族)老闆與臺灣老板娘經營的民宿,一同邀請任何有肌筋膜疼痛問題的族人,免費接受治療。
登島首日,因前日飛機延飛關係,我們搭乘晨間第一班船搖搖晃晃趕往蘭嶼,義診就在一陣慌亂中開啟,醫師還沒抵達,協會租借的醫療用教室已佈滿在地族人。回想去年觀光,還真是沒有一次接觸這麼多在地人,一開始還有些擔心無法以國語順暢與溝通(因為稍有年紀的族人多半是說族語)怕是對我們的治療手法有疑慮,很是細心地,手腳並用,霎那還真有著到國外,擔任醫療志工的錯覺。義診服務一日八小時,中間有兩次休息吃飯時間,民宿老闆娘熱情地為我們烹煮簡單麵線,我們會一群人聚在民宿一樓的小餐桌上,圍坐著吃麵。
蘭嶼目前以觀光為主要島內收入,族人大多開設民宿餐廳,也可能與負責接洽我們的民宿主人有關係,這次治療的在地人家庭結構多半都是,男主人為達悟族族人,與臺灣女性通婚後,一同在蘭嶼經營民宿,男主人負責帶潛水,夜觀等認識動植物,與自然環境相關的觀光服務,女主人則負責招呼客人,訂房聯繫,到餐廳推薦等,服務熱情周到。
病人中也有從事特殊職務的,例如面帶溫柔微笑,說起話來卻是大辣辣幽默得不得了,負責織縫達悟族傳統服飾「丁字褲」的姊姊。「 丁字褲姊姊 」因長時間從事織布工作,手臂筋膜發炎,一邊挨針,還邊開著玩笑,說治療完若是還痛,丁字褲肯定織得不好,得是更粗糙,到時候就拿幾件來給醫師穿穿:「 天然的去角質拉!醫療用丁字褲。」逗得全場哈哈大笑。
當然少不了大姐頭似的人物,染得一頭紅髮,這位號稱「蘭姐」進來的時候,菸酒嗓外加紅通通的檳榔唇,一坐下來就說自己腰背疼痛,長年煮大鍋菜造成的:「 我經營那個餐廳啊,你們來請你們吃一桌菜沒問題!」接著像個孩子趴坐著扎針,痛得竟朗誦起曹操蘇軾的詩句,我們可是一邊笑著一邊嚇著,直呼「蘭姐」文學造詣之深,與外表判若兩人。
最後不乏年輕族群,首日年長族人的疼痛順利獲得拯救後,隔日義診可說從上午爆滿到晚上,每位都想候補,且年齡層有向下降的趨勢,意外的治療到許多在地青年。有經營了三代的冰店主人和年輕貌美的臺灣老婆,抱著僅五個月的嬰兒赴診,還有練得全身精壯,說是因重量訓練傷到腰的達悟族青年,以及號稱全島最帥最會衝浪,曾意氣風發,受傷後稍有頹廢的中壯年男子。

寫了這麼多,不是要炫耀我們如何透過義診深入在地,沒錯,我們確實與在地人更為熟識,甚至賺到了不少秘境資訊與餐廳推薦。然而,這次的義診,與所謂在地人,當地族人一一接觸後,才發現最深的同理從來不難,最好的了解莫過於耐心傾聽,用心認識。從第一天對於治療半信半疑,看著我們幾個年輕醫師與護理人員,說要來幫助他們舒緩疼痛,到最後能放心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生命生活,開著玩笑,像親人姐妹兄弟般,從眼神中你知道有些東西不見了,隔閡不見了,距離也不見了,你知道與他們關係又更近了些,你看見他們所在乎的,也因為認識熟識到交流,他們在乎的,也成為你所在乎的。這時蘭嶼不再是個外島,不再是觀光度假或潛水勝地,而是我們所在乎的這些朋友,居住的島嶼,他們的家庭家人成長的園地,一個海面清澈見底,藍綠水紋波光粼粼,光是浮潛就能看見滿是珊瑚與豐富魚群生態,如天堂般的島嶼。
如果在蘭嶼生活的他們,知道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吃當季食材,捕當季魚種,以順應自然的永續精神生活著,身為外來的旅客,我們能否以更尊重自然、尊重當地的態度造訪蘭嶼?回過頭思考,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去認定這些豐富美麗的自然生態是旅客可以盡情享樂揮霍的旅遊景點,或將其視為療癒繁忙都會心靈的潛水秘境?從來沒有誰的家,誰的島,任何一處自然,任何一片海洋,有義務乘載人類追求便利與娛樂所帶來的無窮污染與浪費。
如果已經不小心地讓臺灣本島,一個亦是無比美麗的島嶼,在追求工商業發展的同時,因為過度開發,污染破壞,成為人類慾望與便利下的犧牲品,那可不可以以此為鑑,找出自然、文化、發展之間的平衡,不要再傷害蘭嶼、綠島,或許還來得及保留住這些外島的純淨、美麗與獨特?
關於蘭嶼環保議題的面相之多,No Nuke (核廢撤出),離島多背一公斤,離島環境亮晶晶,咖希部灣(「咖希部灣(Kasiboan)」是達悟族族語堆垃圾的地方,透過創造一個垃圾景點,讓旅客正視蘭嶼垃圾過量問題)及海洋保護等等。至少最基本的,我們在島上推行的攜帶環保碗款吸管,不擦防曬不帶妝下海,製造多少垃圾,就帶多少回,該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至於更深的核廢,垃圾處理,以及如何在觀光開發下,不過度打擾在地族人生活,也是每個愛蘭嶼的我們,可以更為關心關注的議題。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義診中最為特殊的病人,爺爺走進診間時,身著丁字褲與潮男潮女專屬的寬鬆 T-shirt,手拄的不是拐杖,而是細而堅硬的樹幹,爺爺今年 97 歲,皮膚黝黑,身型明顯過瘦,卻看得出依然健朗。「 我爸爸一個人住在這協會後方的地下屋,進屋要用跪的,所以膝蓋不是很好。」兒子一面與爸爸用通順的達悟族語溝通,一面與我們解釋父親主要的疼痛。治療結束後的隔日,我們趁著午休時間翻過協會,去爺爺的地下屋,關心復原。通往爺爺住所的路上雜草叢生,如果沒有在地人指路還真分辨不出方向,地下屋完全隱蔽在後山中,爺爺一個人住在那兒,雖然我們去的時後沒碰上他,然而不過幾步的距離,爺爺住的這裡,與外頭那些民宿夜市酒吧大街,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到底爺爺的地下屋與自給自足,屋前滿是田地的恬靜生活,如此的面貌是蘭嶼,還是我們觀光看見的那些,才是蘭嶼呢?

圖 / Jolin Yen
文 / Jolin Yen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未來每個月都會有『Day by Day: 每天離永續近一點』的專欄文章,分享一些觀念一些行為,一些我的體悟,希望每個人看完後,都離永續生活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