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培養覺知,為思想澆花

從小我就是個目標導向的孩子,設立目標後,便會奮不顧身,不計一切的達成,甚至有著使命必達的綽號,說好聽了是積極進取,說難聽了有時候確實太過執著,不懂得放鬆。神經繃久了,難免疲乏,而這樣的疲乏發生在入職場後的第三年,因為處處用錯力,終於累壞了的我,開始陷入惡性循環,工作疲憊,表現差,憤怒難過,因而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去消化這些積累。

緊繃的日子持續了許久,直到有一天我決定畫下休止符,抽離繁忙的步伐與社會的眼光,甘願停留在原地,深吸深吐,緩緩感受,並透過每一天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檢視我之所以倔強與好強,無法放鬆的問題核心,慢慢與過去累積的疲憊與疼痛對話,找到與身體意識和平共處的方法,更找到自己在這社會,世界的立足點。

而這樣的過程,讓我體會到『覺知 Awareness』的重要性。

覺知
2018年/iPhone/攝於北海岸某沙灘

中文上,覺知多半會與佛道教思想連結,然而以英文去做解釋,就顯得親民許多,Awareness,最直接翻譯就是,去發掘去意識去感受。我認為覺知並不是什麼高深的藝術,或高靈性個聽才能有的體悟,它是非常簡單的,去意識到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呼吸,所處的環境,觸摸的每一樣物體,放進嘴裡的食物,穿在身上衣服,背的背包,想想這些東西與我們之間的連結,想想我們與身體,與世界的連結。

現在許多身心靈開發課程,都在培養這樣的覺知力,讓我們回歸內在,做意識的主人,而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透過簡單的三個步驟,認識覺知並啟動行動。培養覺知沒有想像中困難,卻也無法速成,顧及生活,本我意識對慾望的追求等因素,我們確實無法時時刻刻都保有覺知力,然而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從小地方練習,從我們喜歡的地方著手開始,每天一點一滴地去做,讓覺知融入生活。

覺知的第一步驟是,暫停,沒錯,就是 Freeze 不要動,那樣的暫停,暫停讓我們懂得為生活畫上頓點,懂得在繁忙生活的日常中,找到該靜下心的時候。無論是透過什麼方式,甚至是假裝睡覺的閉上雙眼都好,找到一個不受外界干擾,沒有工作收訊的暫停,回到只屬於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不要擔心安靜下來後,腦中會冒出雜亂的思考,讓他們進來,也讓他們出去,去感受自己的思想與呼吸,感受那個當下。

下一個步驟是感應連結,這裡連結包含許多層面,每個人感受到的連結,可能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些人靜下後,會想到過去未來,有些人可能感受到剛吞下肚的晚餐,或者肌膚與衣服間的摩擦。有了感應後,我們可以嘗試去做連結,把這些感應延伸擴展,例如,為什麼想起了過去的事件?事件與我現在有什麼連結嗎?剛吞下肚的晚餐在此時咕嚕咕嚕作響,我吃進的食物與身體的連結是什麼?穿在身上的衣服,這樣的布料,是從哪裡來的?我購買後與我的連結是?

覺知
2018年/iPhone/攝於北海岸某沙灘

通常也是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感到煩躁,不願繼續探索,或用簡單回覆敷衍了事,所以這邊很重要的是,從喜歡的地方開始,如果你喜歡想過往與未來的事,喜歡回顧夢境,那就從那邊下手,如果你喜歡時尚衣物,喜歡探索食物食材與身體的關係,也可以從這邊下手。

透過連結,我們將更深入了解自己,感受世界與自己的關係,並意識到,我們每一次的決定,每一餐的選擇,每一天的生活,我們與世間萬物環境土地,其實都緊緊連結著。例如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從哪個農地而來,而這個農地在栽種時,使用了哪些資源?又或者塗抹在臉上的乳液化妝品,當我們選擇購買它們時,支持了什麼樣的價值?會不會不小心傷害到如家中寵物般可愛的小兔子小狗狗?再者當我們懷著嫉妒心或憤怒之意與人共處時,那樣的氛圍難道不同時影響著我們自己嗎?

接著就是啟動行動,當我們漸漸意識到,我們的思想行為,我們所做的決定都與萬物連結著,與自己的過去未來現在有關,就很容易,理所當然的,會做出對自己好,也對環境,對社會對世界,對其他人都好的決定。聽起來似乎有些高遠,有些距離,然而,行動方案不是要我們都成為聖人,或永續專家,而是要我們開始地去做更好的決定。

可以很簡單的是,每天起床對著鏡子說,我很好我值得被愛,讓我們更愛自己,更接納自我,當然也可以是願意週一無肉,藉由飲食表達對地球生態的愛護,亦或者是走入山林時,秉持 Leave No Trace 多保護一棵樹一片林。當然也可以擴及至人際層面,選擇原諒一個人,或無私提攜,讓後輩發揚,為不平發聲。

覺知
2018年/iPhone/攝於金山區海岸

覺知的培養與實踐,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靜下心暫停步伐,感應連結,啟動行動三步驟達成,並要理解並包容自己無法永遠保持在 100% 覺知狀態下,既使退步犯錯,也都是發生,而每一次的發生都會成為下一次的覺知,都是重要的過程。

最後,期許大家都能透過自己舒服的方式,從喜歡的地方下手,讓覺知融入生活,讓我們每一次的思想抉擇與行動,都對自己,對社會對世界與環境更好,開啟與身心靈和平共處的長久關係,每天一點一滴,離美好永續生活更近一些。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未來每個月都會有『Day by Day: 每天離永續近一點』的專欄文章,分享一些觀念一些行為,一些我的體悟,希望每個人看完後,都離永續生活更近一些!

圖 / Jolin Yen
文 / Jolin Ye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