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Design for Change! DFC Taiwan 翻轉教育關係 轉型的下個十年熱血如昔(上)

2007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的課堂上,許芯瑋嫻熟的拿出課堂筆記。教授正在講述種族歧視議題,討論環節時,許芯瑋一如既往,自信滿滿地分享自己的想法。預期的讚美沒有到來,用心準備的內容遭遇教授嚴厲且冷漠的對待,令他相當挫敗。但許芯瑋也不是受氣包,向來勇於行動的他,在課程最後十分鐘大膽舉手,直接了當地詢問教授「為什麼對他如此糟糕」。

意料之外,教授反而露出讚許的眼神。

原來,早在他們進教室前,就被老師劃分為不同人種。教授今日特意區別對待標籤的學生,就是為了讓學子對種族歧視議題有更加深刻的體會。這一瞬間,課堂間的知識轉換成有血肉的真實社會議題,也在許芯瑋心中埋下翻轉教育的種子。他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夠瞭解社會議題,更進一步發揮影響力,帶動改變。

DFC Taiwan 發起人 許芯瑋
DFC Taiwan 發起人 許芯瑋 (圖 / DFC Taiwan 提供)

熱血教師遭遇滑鐵盧 許芯瑋驚覺教育與現實間鴻溝 

懷抱滿腔熱忱,許芯瑋開始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授英文,他謹記初衷,除了英文本科也時常融入相關議題。有次,他在課堂中播放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希望能加深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影片播畢,他發下學習單,讓學生發想改變提議,看著同學振筆疾書,寫下關燈、關電扇、不拿吸管等想法,讓許芯瑋相當欣慰,「我邊巡邊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好老師,因為我用一堂課就讓他們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

結果呢?

下課鐘響後,學生「鳥獸散」,教室仍然燈火通明清風陣陣。許芯瑋抓住唯一留下來的英文小老師。

英文小老師:「老師,我可以走了嗎?」男孩的眼睛不明所以的眨了下。

「不是不能走,只是…」許芯瑋往上一看。

「你看到沒?你們剛剛不是才說要關燈、關電風扇、關投影機?結果都沒有關阿!」

男孩不以為意,說出讓許芯瑋決定投入翻轉教育的動機,他說:「老師,剛剛那個不是只是寫給你看的嗎?」

許芯瑋意識到課堂知識與現實世界的斷裂,原本以為自己是「不一樣」的老師,能夠培養孩子對周遭議題的體察能力,殊不知整體教育現場依舊受成績至上主義綑綁,所學仍就僅止於應付考試。縱然超出既有學識,許芯瑋依舊不放棄,終於在 Google 上搜尋到創新教學法——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 DFC)。

DFC Taiwan 透過行動培養孩子具備改變的能力與勇氣。
DFC Taiwan 透過行動培養孩子具備改變的能力與勇氣。(圖 / DFC Taiwan 提供)

DFC 挑戰觸發學生改變 許芯瑋瀟灑出走盼擴大影響力

DFC 由印度河濱學校校長 Kiran Bir Sethi 與設計公司 IDEO 現任執行長 Sandy Speicher 等人共同發起。他們相信孩子是帶動社會改變的重要群體,透過四步驟學習法:「感受」現實問題、「想像」解決方法、「實踐」改善方案、「分享」經驗,期望能培養孩童的「二心二力」,即同理心、自信心、創造力與行動力。

不同於普通設計思考方法,DFC 強調「分享」。華人社會普遍強調謙虛、為善不欲人知,但 Kiran 坦然地說:「We are doing something good, so we were shameless.」。學校經常是附近社區的重要活動場域,分享學生們的發現和作為不僅能提升其自信心,更可以帶動鄰里改變風氣。

許芯瑋興奮地分享夢想,「學校外面不是都會掛紅布條,上面寫『賀某個學生考上某間頂尖學校』嗎?我就覺得如果有一天上面可以寫:賀哪幾位學生『一起改善學校附近溪流環境』,或是『解決校園交通問題』之類的,用這種方式慶祝孩子們的改變!雖然可能有點中二,但會很有效啊!」

行動派如許芯瑋,查找完既有資料,他還主動和 Kiran 通信討論教學法,理論知識完備後,許芯瑋更加堅定推動 DFC 的想法。第一次,就從自己帶的班級開始。有位男同學因為自身患有妥瑞氏症,策畫許多行動希望能讓朋友更加瞭解病症背後的議題。挑戰結束後,男同學卻在課後和他說了一段話,改變其往後教學道路「老師,做 DFC 對我來說影響非常大,但沒有被你教到的學生是不是就沒有辦法體驗到?」

孩子的回饋點醒許芯瑋,偌大的臺灣,一定還有其他老師願意觸發改變,如果這樣的體驗停留在自己班上,那其他孩子怎麼辦?意識到學子千萬萬,且天涯有知己,許芯瑋知道自己不能畫地自限,他迫切渴望一場讓他尋得夥伴、獲得新視野的出走。卻不知預計一年的旅程,持續到如今。

翻轉教育
圖:DFC Taiwan 提供

接續閱讀:

Design for Change! DFC Taiwan 翻轉教育關係 轉型的下個十年熱血如昔(下)

延伸閱讀:
人生不只選擇題!DFC 臺灣秉持設計思維,帶領孩子培養解決問題軟實力

來聽聽台灣版的 ‘’三個傻瓜‘’ ! 如何把「 以人為本」、「擁抱模糊」、「慶祝不完美」、「傾向行動」的理念帶入教學現場! ft. 台灣DFC種子學校專訪

文 / 阮珮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