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開辦順勢生產學!好孕工作室帶領社會,重新認識「生孩子」這件人生大事

面對「生孩子」這件人生大事,其實並非只有推進產房,放下所有身體自主權,任由專業者決定,這個唯一選擇。創辦 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從女性自身出發,反省醫療體系下的各式父權產物,以尊重媽媽與寶寶人權為原則,打造一門從產前學習到產後照顧的順勢生產學,帶著準父母了解生產前後的身心靈變化,在十月懷胎的生產過程,重新認識身體、認識自己,也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學習成為父母。經過幾年推廣,許多不曾考慮生兒育女的年輕人,甚至再次評估成為父母的可能,準備邁向人生下階段。

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工作室綠意迎人,Belly Daily咖啡廳藏身其間。

重新認識生產的契機,來自跨領域學習?

四十理應不惑,但對從婦產科醫師轉職全職媽媽的陳鈺萍醫師來說,卻是開始質疑過往醫療體制內的合理性,開始對產房大門後理所當然的醫療行為產生疑惑的起點。那些灌腸、破羊水、剪會陰、壓肚子的生產SOP,那些以高度機械化,卻少去人性思考的生產,真的是最好的方式?「進入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後,開始跨領域地學習,翻轉了我既有婦產科的知識框架,改變了我從業的態度,甚至在台灣推動完全不一樣的生產可能,這是學習對我的改變。」

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曾就讀陽明大學(今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從跨領域思考的STS(科技與社會)來重新認識生產。

像是開啟松果體這雙第三隻眼,那些過往信以為真的價值,開始天翻地覆地轉變。首先,現代醫療體系下的父權制度不再習以為常。「目前的醫療,其實看待女性身體的方式非常父權,都是來自雄性凝視的觀點。像產檯設計就從男性醫師出發,女性生產的自然過程,應是自主選擇身體使用的方式,而不是被動地躺在產檯上,以一種被動、被介入、被觀看的角度進行。」不只產檯設計,醫療技術的父權色彩更是濃厚。「剪會陰也是一群男性聚在一起的想法啊!既可以方便清潔傷口、又好縫,但那是對女性的不了解所產生出來的技術,往往帶著現代醫學的眼光以及方便行事的態度,光這項技術,就應該有很大的翻轉。」

好孕工作室
順勢生產,重視伴侶一同參與,也讓產家保有自主權。(圖片來源:好孕工作室)

「我們有個很強的宣稱,『要把所有女性從產檯上解放下來!』這樣會不會很嗆?」儘管訴求溫柔,推動順勢生產,但談到婦產科醫療體制現況,陳鈺萍醫師的批判,鏗鏘有力。

反思生產的主體,媽媽與寶寶才是生產的重點!

「我們想做的是典範轉移,讓生產的重點回歸到媽媽與寶寶身上,回歸到人體的原廠設定去生產,只要秉持這樣的原則,其實接生者的知識、技術就都會改變,相關的專業與輔具也都應該會轉型,改從女性身體去思考,而不是父權的想像。」因此,好孕工作室放下近五十年來主流的醫院生產模式,引進海外經驗,找回在地技術,當經醫師確認為低風險的前提後,就可以選擇居家或助產所生產兩種方式,找回以「助產師」為核心的生產,不只產前有共同策劃的生產計畫,過程間也以不用藥為基本原則,意在回歸最自然的生產方式。

好孕工作室
目前好孕工作室已成功透過順勢生產,接生約400位寶寶。

其中,回歸自然,其實並不意味仿古、守舊,或是不文明。正如當代追求永續的同時,其實也意外發現科學以外的傳統文化裡,常藏有前人順應自然的智慧,也正是當代重新通往永續的解方,成為跳脫現代既有框架的契機。「科學發展過往只是想去解釋自然,但卻漸漸發展出人定勝天,要去抵抗自然,生產就是這樣的演進。舉個例子,大部分人都覺得無痛生就好,但我們的訴求是非必要不用藥,這是很大的落差。因為無痛的發明,本質上就是用不同方式去逃避對生產的恐懼,但卻不知道這個選擇,其實會跳過許多生產過程的自然發生。一份幾年前跨領域研究的報告,就指出生產過程如果完全沒用藥物,身體會自然經過幾個過程的變化,能順利完成母職的展現。其實身體是有原廠設定的,而打無痛就會阻斷這條路徑,留下或許我們還未知的後遺症。像是產後憂鬱症的討論,主因就常出現在生產過程中的非自然。」

好孕工作室
(圖片來源:好孕工作室)

如此說來,有時太多科學的介入,將會導致人們其實處在不斷背離自然狀態而不自知,進而留下事前無法設想的後果,當經過三、五十年的錯誤知識累積,就可能變成一種常態。「如果醫療過多介入,去泯滅掉自然會發生的事,其實有點積非成是,讓後人看到一件錯誤的事,卻誤以為真,其實我們早就背離自然好遠、好遠。」陳鈺萍醫師所說的不只對現代醫學的反思,更涉及產後創傷的課題,當恐怖的生產情境與故事,隨著一代代人的轉譯與複製,都將更深化人們對於生產的恐懼。「很多人都跟我說,求學時學校播放的墮胎影片,或是母親回憶對生產的恐懼,都讓她們畏懼生小孩。」或許社會大眾探討少子化的同時,除了政治經濟層面的探討,生命經驗與大眾傳媒的影響,也不應忽視。

好孕工作室
(圖片來源:好孕工作室)

開辦溫柔生產課!原來生產是跨域學科

然而,不在醫院生產,安全嗎?這是所有伴侶與家人的第一個質疑。「助產師接生其實是台灣早期的主流,直到1972年後才大量被醫院生產取代,幾乎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發展軌跡。但歐洲各國不同的是,由助產師接生的選擇不曾中斷,採與醫師相互分工的方式進行。低風險與沒有緊急狀況的生產就全由助產師獨立完成,唯有需要醫療介入的時候才會請醫師。」不只緊急狀況的出現被考慮,也重新定義醫師與助產師的角色,而陳鈺萍醫師為了讓伴侶與家人更放心順勢生產,更洋洋灑灑開了二十門產前課程,提供選修。

好孕工作室
產家正在進行哺乳計畫的諮詢,確認母乳哺育的種種細節。

「生孩子還要上課?」這也是不少人剛接觸好孕工作室的第一反應。為的不只帶領產家由內而外、由身到心,認識生產的不同歷程,也為補足台灣在生產教育的空白。當翻開門診課程表,產前就有調整筋骨的結構調理、照顧情緒的心理諮商、療癒心靈的芳療課程;產後則有舒展身心的產後孕動課、成為爸爸的經驗分享課、照顧寶寶的各式課程。原來生產,攸關那麼多門專業。

好孕工作室
產家正進行結構調理,為日後生產做好準備。

「其實國外的生產計畫,並不排斥所有醫療以外的東西,但台灣醫療卻很排外,甚至西醫還會排斥中醫。但如果你是產家,當然所有對我有利的療法都來啊!哪管中醫、西醫。其實這也來自我在研究所的學習,應該更跨域地去思考。」一門知識的專業化,往往來自框架的建立,而框架的建立又來自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的考量,因而成為難以撼動的結構。面對當下的醫療,「父權制度的社會與父權制度的醫療容易相互結盟,現代醫療專業又時常與商業利益綑綁,你覺得這樣的知識是怎麼樣的知識?」陳鈺萍醫師跳脫既有框架,放下專業者高度,從更為本質、多元、彈性的角度思考生產,不只收納了東方傳統身體觀的中醫思維,也放進長年關注的泌乳顧問服務,當然營養師、芳療師不曾少,保持開放態度,照顧產前產後身心靈。

合作關係!讓產家、伴侶與助產團隊共同為生產努力

相比突如其來,好孕工作室更在乎儀式感。不走常規做產檢、進產房、成為父母的機械化流程,陳鈺萍醫師主張生兒育女更像是一場派對,一場一同成為父母的儀式。從產前課程起,其實就進入生產的一環,不只讓產家多認識自己,也讓伴侶自然地參與其中,當有了一樣知識水平,就不會只說風涼話,更安排伴侶承擔會陰按摩的職責,讓男性也能深深投入其中。產前更會進行冥想課程,讓伴侶在生產時一同進入狀況,而不是像花瓶般被擺在產房的某個位置,只能當個旁觀者或是啦啦隊,直到誕下寶寶,達到儀式的高潮。不少媽媽產後回憶,都有「回到初戀的感覺!」。

好孕工作室
好孕工作室記錄下成為爸爸的喜悅。(圖片來源:好孕工作室)

「這個國家,其實欠所有婦女一個完整的照顧。」對於陳鈺萍醫師來說,其實生產的整套流程,是包含從產前的認識、生產的當下到產後的照顧,因而政府的補助,就應趨向完整,也是國際趨勢。因此,好孕工作室也提供做月子的顧問服務,就曾協助一位新手爸爸獨立為媽媽做月子,事後還得到岳母的讚賞。透過帶著產家與伴侶一起走到相同的生產知識水平,讓產家事先了解生產過程的各種可能,也提前溝通助產師及醫師的判斷標準與解決方案,其實生產,可以是一個團隊一起去面對的過程,透過彼此的互信,取代對立的關係,就自然能少去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成為父母,需要完整的學習

目前陳鈺萍醫師不只出書、辦講座,也經營Podcast,目標讓生產知識的討論,能夠更開放、更多元、更跨域。因而也產生企業ESG在員工照顧上的合作契機,或許讓員工參與生產知識的學習?或許提供員工選擇順勢生產的補助?其實都是支持社會趨向友善的機會。

好孕工作室
《生產,本該無傷》一書,紀錄著陳鈺萍醫師推廣順勢生產的點滴,內容引人入勝。

「就像是一場社會運動,重新站在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上,去講述順勢生產才是尊重女性、尊重寶寶的生產。目標是尊重媽媽跟寶寶的基本人權。讓女性有自主權、寶寶被更溫柔對待。」相比過往醫療體系下的被動治療,順勢生產是一種主動地準備與醞釀,思維是完全不同。而從陳鈺萍醫師投身改變體制的故事來看,更凸顯了對於世界的態度,應保持開放而彈性的心,去接納與想像不一樣的可能。當問起醫師未來還可能在生產中,融入哪些領域呢?陳鈺萍醫師認為,或許現階段我們以為已經做到90%了,但可能還有很多我們沒設想到的,應該時刻保持開放,持續讓生產更溫柔。

好孕工作室
好孕工作室團隊成員,持續為台灣社會提供不一樣的生產想像。

Info
好孕工作室官網
好孕工作室粉絲頁
陳鈺萍醫師《生產,本該無傷》

封面、生產影像紀錄 / 黃約農、吳易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ISSUE.13:向世界找靈感 編輯自己的人生課綱

從婦產科叛徒,到溫柔生產推手: 專訪好孕工作室陳鈺萍醫師(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