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十年前,全球開始了程式語言的實驗教育,時至今日,許多人逐漸相信程式語言將成為母語、第二外語後的第三語言,與未來關係重大。然而,這一間推行科技教育的史汀實驗室,傳授科技的方法,卻不從寫程式開始,反而丟出像「物體怎麼漂浮?」、「船怎麼過河?」等實際挑戰,帶著孩子用手邊資源,一步步解決問題。
創辦人周子鈺說:「很多媽媽一聽到我們教科技、教程式,就馬上說自己小孩不喜歡,我就覺得很奇怪,他才那麼小,怎麼能這麼確定呢?」原來,科技教育的重點,並非馬上上機考,也不能一開始就只尋求標準答案,反而應該去激發孩子興趣,再一步步探索與解題,這種「不斷試錯」的過程才更為重要。幾年下來,共同探索的教學模式,可能也讓許多孩子,重新喜歡上科技與科學。
閃著名校光環,怎麼走上創業這條路?
長輩笑稱「新竹周子瑜」的周子鈺,是史汀實驗室的創辦人,也是社會定義下的學霸,有著清大學士、台大碩士的求學背景。然而,她笑著說:「比起學術研究,我可能跟台上教課更有緣份。」這層對自我的認識,仔細想想後,其實從高中就埋下伏筆。「那時我喜歡教同學數學,把自己一步步解題的過程與同學分享,而不是提供標準解法,讓我感受到十足成就感。」或許就是好為人師的特質,牽引著她走上創業這條路。
必須先自我排毒,才能帶領學生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是當前教育的趨勢,但作為老師的我們,其實過去也都來自尋求單一標準答案的學習背景,所以必須先自我排毒,才能以身作則。」要一改教學模式其實並不容易,目前每個教案都曾經歷不少次「打掉重練」的過程,原來引導孩子試錯的同時,老師們也是不斷試錯,呼應著科技教育的核心。
而對周子鈺來說,學習更該像場「開放式地圖」的遊戲。「我希望學習是一種探索,從跨領域思考的角度去解決問題,會比單一學科更加活用,也能讓孩子提早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常常把課程主題名稱弄的模糊一點,其實是希望孩子自己想像一個模糊的樣子,再慢慢實踐出來,而不是跟著步驟做。」
不只開辦課程工作坊,也走進博物館做互動體驗?
認識史汀實驗室後,許多家長都曾大嘆相見恨晚,不同於體制內教育的實驗教育模式,正是讓孩子週末、連假放風的好選擇。「常常家長是三月問暑假、雙十問寒假,想提前安排寒暑假課程。但我們都希望他們先從週末的常態班開始。」先試車再買單的方式更有彈性外,目前史汀實驗室在台北、桃園、新竹、台南都有授課據點,提供多門課程。
最後,周子鈺也聊起近期重點工作,正是走進博物館,為展間帶入互動體驗,讓科技落實在教育現場,或許你最近拜訪博物館,就能參與史汀工作室的精心作品!
收聽楊家長輩經 >>
精彩內容:
- 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一起看懂當下的教育趨勢…?
- 科技教育的關鍵竟在於不斷試錯?如何帶領學生與老師一同探索未知事物?
- 必須先自我排毒!放下對標準答案的追求,是通往獨立思考的開始?
- 科技竟能讓博物館活起來?投入博物館互動策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