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世界的必修課<8>
1.恆毅力 – 對於目標長期的熱情與堅持,不斷地投入,並追求卓越
2.自學及自制能力 – 找到學習的熱情,不斷且快速地學習知識
3.覺錯力 – 不害怕失敗的勇氣,能從失敗和錯誤中反省並持續修正
4.關懷他人的同理心 – 對他人感同身受,尊重他人,能與他人合作
5.公民素養及國土意識 – 為他人、社會和世界著想的心,期待對社會有所貢獻
「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系列報導
不只當教授、教程式和機器學習,還玩黑膠、做木工、寫專欄和推廣偏鄉教育,他是蘇文鈺,興趣多元,身份多重,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也是台灣教育界中的「行動家」,從體制內到體制外,他大膽地想像教育的不同可能,並動手嘗試實踐心中的教育理想。
走入門上掛著「解憂實驗室」門牌的房間,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兩台黑膠唱盤和大大的喇叭,桌上散擺著未完成的電路課程教具,牆上書櫃中幾百張黑膠唱片整齊排列著,成大教授蘇文鈺的辦公室風景呈現出他創客及多元興趣的一面。


走進偏鄉:成立協會,在體制外實踐教育理想
談到用資訊科技改善偏鄉教育問題,成大教授蘇文鈺可以說是教育界的先鋒。2013年蘇文鈺創辦了愛自造者學習協會,推動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將自身的資訊專業帶入偏鄉。「程式語言不分國界,不論在哪裡都可以和世界接軌。透過學習程式訓練邏輯思維,偏鄉孩子們學習一技之長,如此,才有機會翻轉人生,並近一步改變自己的家鄉。」

計畫推行後,他不斷地觀察和反思,蘇文鈺體會到,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是細心陪伴,會寫程式不是重點,學習如何利用資訊工具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因此,Program the World 原本以「程式」為主軸的課程也逐漸轉變為以「生命教育為主,程式為輔」的課程,透過引進均一等線上教學平台,致力於改善基礎學科的教學模式,並在課程中將資訊結合跨領域科目,像是理化、美術、音樂、社會等學科,讓學生利用資訊工具發揮創造力。同時,課程也注入人文關懷的元素,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由於不同地方都有獨特的地方特色,發展的計劃就不一樣,像是在南投推動「看見家鄉」計畫,讓孩子操作空拍機,從空中俯瞰家鄉,拍攝家鄉影片並製作成紀錄片;另外,彰化則發展出「老屋」計畫,老師帶著小朋友紀錄老屋文化,結合木工、3D列印和程式等知識,讓孩子在過程中對老屋產生情感,也就更願意投入搶救消失中的文化資產。
人才留在地方,翻轉地方經濟,是蘇文鈺心中渴望看見的美好未來,但地方翻轉的力量最終還是得靠偏鄉的孩子自己。「我們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過客而已。」蘇文鈺說。
「大人怎麼講都是沒用的。只有讓孩子對家鄉產生情感連結,在孩子心中有了根,有了認同,願意回來做出一些改變,才有可能翻轉地方。」



五大能力:不被機器人淘汰的未來人才
蘇文鈺認為未來世代的孩子需要培養五大能力:
- 恆毅力 – 對於目標長期的熱情與堅持,不斷地投入,並追求卓越
- 自學及自制能力 – 找到學習的熱情,不斷且快速地學習知識
- 覺錯力 – 不害怕失敗的勇氣,能從失敗和錯誤中反省並持續修正
- 關懷他人的同理心 – 對他人感同身受,尊重他人,能與他人合作
- 公民素養及國土意識 – 為他人、社會和世界著想的心,期待對社會有所貢獻

而學校要做的則是為孩子搭起一個探索的多元平台,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和定位。Program the World 計畫的推動正是蘇文鈺在體制外開創的新場域,嘗試去實踐他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培育出未來世代的人才。「我期待Program the World 在不斷修正後能成為一個典範,讓別人參考學習。」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教育就是讓孩子做自己,讓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翻轉思維:以合作取代競爭
面對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世界,蘇文鈺認為,合作取代競爭思維是最重要的。「過去人類需要透過競爭獲得生存的機會,但未來無聊、重複性的事都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人類應該發揮生命的價值,彼此互助合作,關懷自然,並找到與世界連結的方式和自己存在的價值。」


台灣過去以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來測驗、評斷學生,鼓勵追求高分、重視排名的競爭思維,反而讓孩子只追求標準答案,對分數斤斤計較,排名和成績也造成學生之間的高牆。「在這樣的環境下,該如何談合作呢?」。而這樣的競爭思維,不只在學生之間,在大學教授之間也屢見不鮮,大學教授以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為評量標準的升遷制度,政府則提供經費誘因,鼓勵快速產生研究成果,讓教授之間拚論文數、爭排名、爭學術資源,反而失去了做研究和當老師的本心。「真心想做學術研究的人,是不會在乎有沒有經費以及要花多少時間的。」蘇文鈺說。
過去人類仰賴競爭思維解決問題,但卻對競爭造成的問題視而不見。面對未來世代的挑戰,蘇文鈺認為未來世代反而需要互助互信,蓄積創新能力,才能開創新局。
「其實一點都不困難,重點是跟別人合作,和自己競爭」

打破框架:體制內推動多元選才制度及跨領域課程
在體制內,蘇文鈺也參與推動了各種制度創新計畫,像是「成星計畫」的推動,讓更多弱勢學子有機會進入成大就讀,「很多孩子的心被所處的環境所綁架,只要有人願意花力氣去解開繩索,他們的能力就會被釋放。」此外,蘇文鈺也推動像是:跨領域資訊教育實驗計畫 X-Village,打破傳統教育框架,讓不同背景的高中生在短短時間學習電腦科學知識,跨域合作,互相激盪想法。
從體制外到體制內,從大學到偏鄉,蘇文鈺在不同面向推動實踐自己對教育的理想。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蘇文鈺在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上也貫徹自己的信仰。「我會要求孩子的品德及待人處事,但不太要求功課成績,甚至我鼓勵他們上大學前先去社會工作歷練,早一點認識社會的模樣,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後,再去唸大學。」

「我愛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讓其他的孩子也一起變好,如此,他們才能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
有著理工思維,也充滿人文關懷的蘇文鈺持續不斷地在教育界播下改變的種籽。聊到退休生活,蘇文鈺仍不忘教育。「我想要打造一個有書有音樂的空間,讓小孩和長者都能在空間裡自在地相處和對話。我可以在裡面教教課、陪伴小孩,偶爾也可以做木工、玩音響和寫寫字。」秉持著對教育的熱忱,蘇文鈺期待自己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直至生命的終點。

蘇文鈺教授給孩子的話
蘇文鈺教授推薦書目
- 窗邊的小荳荳
- 恆毅力
- 父子影癡俱樂部
- 最後抱他的人
- 奇蹟男孩
- 廢墟少年
- 蘇菲的世界
- 偷書賊
- 麥田捕手
- 慢慢來,我等你
- 用心點亮世界
- 如果你願意,讓我為你上一堂課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樹上的時光(寶瓶)
- 對話的力量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 雪中足跡
info
Program The World網站
Program The World粉絲專頁
圖 / 白騏瑋
文 / 楊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