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世界的必修課<9>
1.跨領域知識與能力的學習運用
2.對社會趨勢的敏銳洞察力
3.以專長連結社會、促進社會永續的行動力
4.了解問題根本,梳理出解答方案的整合力
「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系列報導
在臺灣升學至上、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下,從踏入學校那一刻起,考高分、念大學、找好工作成為大多數人追求的共同目標,然而隨著社會更加重視多元價值,越來越多人選擇追求自我理想,跳脫被分數定義的人生框架。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研究所,Skills for U的創辦人黃偉翔沒有選擇成為一名工程師,反而決定以行動實踐理想,投入長久以來被社會漠視的技職教育議題,試著翻轉大眾對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
身為技職人的迷惘與掙扎
「讀高中就應該考上好大學,以後做一番大事;讀高職就應該早早出社會,認命做工賺錢。」從海山高工一路念到台科大,技職體制出身的黃偉翔,親身體會過社會對於高中生與技職生發展期待與態度的落差,從整體社會的氛圍、家中長輩親戚的、甚至與早餐店老闆娘的互動,都能感受到對於技職生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很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回想過去的經歷,黃偉翔依舊印象深刻。

大學考上技職體系的第一志願—台科大機械工程系,亮眼的升學成績使黃偉翔獲邀進入補習班擔任升學班導師,在那一段日子裡,他目睹許多家長辛苦負擔著高額補習費,只為了把就讀技職的孩子送進補習班,想盡辦法要讓孩子考上公立科技大學,彷彿這是未來唯一的出路,但大多數時候,這樣子的想法往往來自於家長的單方面期待,反而容易讓孩子在「升學」與「精進技職」之間顧此失彼,最後獲得兩頭空。
看見年輕學生在技職與升學之間的迷惘與掙扎,黃偉翔帶著心中許多未解答的思考進入台大機械工程研究所就讀,在大學裡接觸到許多以往技職體系所沒有的學習資源,黃偉翔開始拓展學習觸角,更在跨領域課程中發掘出對新聞報導的強烈興趣,加上受到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公共事務的態度所啟發,回想過去身處的技職教育體系長期受到主流媒體忽視,加上技職生相對缺乏發聲的意識與能量,導致社會上聽不見來自技職人的聲音,無形中助長了大眾對於技職教育的偏見,黃偉翔決定透過報導的力量翻轉現況,毅然決然創辦《技職3.0》線上媒體,開啟了他的獨立記者生涯。
《技職3.0》:改變發「聲」 從獨立記者到政院諮詢委員
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黃偉翔一個人包辦了網站架設、設計、採訪、寫稿、上稿等所有工作,2014年12月《技職3.0》正式上線,報導題材以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聚焦於高中職升學議題,陸續發展至政策、證照、技職比賽等領域,並持續在採訪的過程中連結至新的議題,「以教育人口來看,技職教育大約佔了54%,相關的議題除了關於學校課程,不同科系還對應到不同部會的政策趨勢、民間產業脈動、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規劃等面向,議題領域非常廣,也比高中大學還複雜許多。」為了讓報導的影響力聚焦,《技職3.0》設定以各部會首長職員、民意代表等教育政策關係人為主要目標讀者,期望透過內容持續性的累積,引發體制內對技職教育議題的關注與思考。

「2017年底,募款到技職國際賽(WorldSkills)採訪,才發現雖然國際記者是有上百位各國記者,台灣主流媒體都不在現場,那一刻我的心碎了一地,但讓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報導以外的方式促進社會看見學技能群體與價值。」(圖 / 黃偉翔提供)
2017年《兵役法》修正三讀,從此以後為國出征的技職國手比照體育國手,只需服12天補充兵役。這是一項歷史性的重要改變,而促使這項議題被討論、進而促成改變的起點,正來自於黃偉翔刊載於《技職3.0》的一篇深度報導;除此之外,黃偉翔也獲邀擔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進一步將影響力帶入體制內。2019年在有「技職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中,臺灣代表團獲得總成績世界第四名的佳績,黃偉翔以委員身份提案獲採納,使技職國手首度獲邀參與國慶日臺灣英雄大遊行,與來自各領域的百名國家英雄在國人面前享受應有的喝采與榮耀。
然而將時空拉回兩年前,當黃偉翔以獨立記者身份前往國際技能賽場採訪,卻發現容納了上百人的國際媒體室中,來自臺灣的記者只有他一人,當下的落寞無法言喻。2019年黃偉翔決定主動發起「技能奧運採訪計畫」募資行動,除了讓更多人關注技職國際競賽以外,也邀請大眾支持《技職3.0》採訪團隊前進國際,紀錄臺灣技職國手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最終獲得近三百位民眾參與支持,成功紀錄臺灣技職歷史性的一刻。

不論是《技職3.0》透過報導使大眾關注議題、或是身為青年諮詢委員推動政策的改革,黃偉翔認為對議題全面性的深刻了解是發揮實質影響力的成功關鍵,「社會上有很多人各自關注不同的議題,然而每個議題都有它背後發展的歷史與架構,要先梳理出議題停留在現狀的主要原因,再去思考如何從民間參與者的角度著力,比較不容易淪為沒有力量的衝撞。」
Skills for U:用技能與社會對話
「怎麼做才能讓大眾更容易理解技職?」在一次與技職國手的討論中,一個簡單的提問成為黃偉翔日後成立Skills for U的關鍵,「學技能的目的不是只有賺錢,技能也可以與社會連結,成為回饋社會、回饋地方的力量。」黃偉翔說明,以往談到技能學習,一般人大多直接聯想到工作、勞力,如果將「技能」與「社會公益」做連結,就能打開技能不同面向的想像力,用更立體的方式面向大眾。

2018年黃偉翔攜手8位技職國手與15位高職生組成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期望用技能去幫助社會弱勢,盼除了實質幫助到社會議題外,更促進技能的社會對話,讓社會看見技能的價值。(圖 / 黃偉翔提供)
以「用技能與社會對話」為理念,2018年黃偉翔與夥伴共同成立Skills for U非營利組織,隨即發起了「技能國手活化老舊校園計畫」,號召8位技能國手到新北市萬里的大鵬國小,將校內閒置空間改造為孩子所需要的貨櫃屋教室,團隊也曾受邀至阿里山幫助獨居老人整修房屋,對Skills for U來說,這些行動除了本身帶來的實質幫助,也展現了各種技能結合後,在應用上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除此之外更希望大眾藉此重視偏鄉教育、獨居老人等社會議題,同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精神(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用技能推動改變社會的能量。


此外,Skills for U組成演講團隊,培育技職國手演講能力,將寶貴的國際賽培訓及參賽經驗傳承給年輕人,灌溉臺灣未來世代技職種子。呼應108課綱的多元學習精神,Skills for U更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針對高職老師規劃培力課程,從社會需求角度切入,找尋技職課程與地方連結、與社會對話的可能,黃偉翔舉例,今年瑞芳高工將籌組跨領域技職團隊,進行瑞芳老街及火車站周邊活化,並結合國際觀光需求,提供國際文化導遊服務,透過運用技能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培養學生不一樣的學習經驗與視野。他接著分享最近在地方看見的實際案例:「有一位老闆運用專長技能在偏鄉開書店、賣手沖咖啡,養活自己的同時也實踐自己的理想,書店成為了凝聚地方的某種樞紐,技能則扮演著連結在地能量的角色。」透過社會實踐以及創新教育,Skills for U希望打開大眾對於學技能更多的想像—一種有別於「醫生」、「工程師」以外的人生可能。

打破框架 用技能連結未來 解放對生活的想像
當技能連結社會的想像被打開以後,回歸教育本身,黃偉翔認為「跨領域學習」與「社會洞察力」是連結未來的關鍵能力,他建議學習不要只限於主修科系,應該依據自身興趣或產業發展趨勢規劃不同的學習組合,「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如果你學的是汽車,而你洞察到未來汽車產業會往電動車、智慧AI等方向發展,所以除了學會修車以外,你可能還需要研究電動車、研究程式軟體。」黃偉翔接著舉例,「學習古典音樂除了當音樂家,大部分會選額往音樂教學發展,但他曾看過有人將古典音樂專長結合音樂治療,在數位平台上開闢頻道,創作適合給懷孕媽媽聆聽、有助於胎兒身心發展的付費音樂,廣受大眾支持。」當未來生活與職業樣貌的可能性越來越多樣,跨領域學習與洞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職業不只是職業,而是會融入生活,成為生活的樣貌。」
回想過去在台大,黃偉翔看見許多「念醫學但其實想讀森林系」、「念政治但其實想當實況主」的類似案例,他鼓勵年輕學生面臨職涯選擇時,不要被分數或升學期待所綁架,勇於選擇自己內心所認定的科系,更不要害怕轉系或重考,「大家都太在意要『準時』畢業,我覺得學習到真正有幫助的東西反而比較重要,將時間軸拉長來看,科系會影響到職業,而職業會成為未來每日生活的樣貌,選擇自己想做的比較重要。」加上現今升學管道多元,如對專業具有高度熱忱,高中職畢業選擇先就業,日後再視需求重回校園也是一種發展的選項。然而,唯有翻轉大眾對教育的刻板印象、打破學習的既有框架,才能讓年輕學子重拾對學習、對人生的自主權。
從《技職3.0》到Skills for U,黃偉翔與夥伴正在進行一場技能社會運動,同時也是一場長期的實驗行動,期許著為來所有技職人能透過手中的技能讓自己、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黃偉翔給孩子的話
黃偉翔的推薦書籍



1.體檢臺灣技職教育
2.做工的人
3.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
info
技職3.0/Skills for U網站
技職3.0/Skills for U粉絲專頁
圖 / 白騏瑋
文 / 白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