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許多過往較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台灣歷史人物,都慢慢登上維基媒體。如台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之妻-林雙隨女士,又或苗栗著名醫師、政治家-謝春梅先生,亦或白色恐佈時期政治受難者的蔡焜霖先生,他們的生平與故事,如今維基媒體都有記載,不只成為歷史研究的基礎資料,也是大眾認識台灣的有力工具,甚至是未來GPT系統的線上資料庫來源。
如此貢獻,不說不知道,其實來自成功大學的一群有志之士。最初以許宏彬等多位老師為首,以促進「公共史學」為初心,與台灣維基媒體協會與社群團隊夥伴合作後,差不多三年時間,邀請多位歷史系學生發揮所長、學以致用,展開編輯維基媒體的課程計畫,目前已創建及編修近200則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以及近600條維基數據(Wikidata),為數位知識站好馬步,也埋下未來學術研究可能的伏筆。不只如此,許宏彬老師今年更嘗試讓歷史不只是歷史,將與新港文教基金會以及地方日照中心合作俗諺採集計畫,不只口述傳承歷史時能兼顧銀髮照顧服務,也在創建維基數據的同時,將深根土地已久的地方歷史、知識線上化、國際化,打通知識流轉的每一條渠道,解決過往資訊孤島課題!

具有面對一手文獻、史料的專業能力!全力發揮歷史系專長!
成大歷史系將「維基融入歷史教學」可以說是全台首創,不只促進公共史學發展,實則也正培養著歷史人的專業素養,更向大眾彰顯了文科價值。許宏彬老師就說,「不論編列維基百科條目還是創建維基數據內容,學生們可以訓練到一定程度的文獻蒐集、內容摘要、文字書寫能力,都是未來從事歷史研究的基本功,而更關鍵的是,過程中能提供一種主動性的招喚,同學們不是被動地被指定一份作業,而是需要主動發想自己有興趣的題材,長出對台灣知識的關懷。」透過引導,維基媒體融入歷史教學的實踐,與近年不斷提倡的自主學習素養,不謀而合。

而將維基融入歷史教學,在這個人工智慧指日可待的當下,其實也算一門另類的職場先修班。時任維基媒體協會秘書長的王文岳便提及,「其實歷史系蠻多同學畢業後都會投入後設資料庫(Matadata)的領域,這樣的訓練對未來就業都很有幫助。尤其歷史系學生具有能面對第一手文獻資料、史料的專業能力,光這點就已經超越人工智慧很多了,而近期的GPT發展,背後的資料庫其實就需要這群專業人員為第一手文獻脈絡化、線上化,從而將類比資料轉為數位資料,建立正確而完整的資料庫,才能應用在未來相關研究或是GPT上,如果資料殘缺不齊或是正確性有待商榷,都會讓後期應用大打折扣。」因而,資料庫的優劣其實決定著GPT的成敗,歷史專業對線上資料庫的創建,功不可沒。
不過,王文岳也笑著補充,「歷史系比較特別的是,有時候寫得太難。」原來基於專業訓練下,歷史系同學有時容易「出手太重」,忘了適時接地氣,才能達到老嫗能解、雅俗共賞的層次,因而畢業前透過課程實戰,適時調整文字呈現,完整專業訓練。
善用維基文庫、維基百科、維基數據!各式文獻資料都能歸檔收納!
維基融入歷史教學的口號,在成大歷史系可說是一呼百應,許多教授都投入其間,不只許宏彬老師開的臺灣醫療史導論,就連中國通史、世界文化史、文物維護與活化、歐洲浪漫主義專題等課程都安排進編撰維基媒體的課程安排,讓撰寫維基媒體似乎在成大歷史系裡成為一種全民運動,不只找到專業用武之地,也讓多元歷史領域的學術專業更為大眾所用。而為了讓不同類型資料都能被歸檔收納,許宏彬老師與王文岳也嘗試不同維基媒體工具來滿足不同程度得教學需求,就利用了如維基百科、維基數據、維基文庫(Wikisource)等平台。

其中,許宏彬老師以研究興趣出發,著重臺灣醫療史領域。「當時,我們以一本台灣戰後的醫師名鑑出發,裡面記載了當時眾多醫師的姓名、學經歷、服務醫院等資訊,就讓學生們去查找相關資料,但後來我們發現這本書提及的醫師名字,儘管有些醫師非常有名,但大多數醫師根本沒有線上資料,如此一來,這些醫師就不能達成維基百科條目上引經據典的規範。探究這樣的現象,我們發現原來當代一些出名的早期醫師之所有會有名,往往是因為資料、文獻相對豐富,所以很多後人展開研究;而相對不出名的,其實不一定是缺乏貢獻或者不重要,而是因為資料不足,進而難以被研究,但這些醫師是真的沒有資料嗎?還是其實躲在很多書目裡面,只是我們不曉得?」

因此,山不轉路轉,王文岳便建議改用維基數據作為資料庫平台。「維基數據性質跟維基百科不太一樣,維基數據是一個後設資料庫,所以第一個可以做到數位寄存,去保存書目內容;第二個可以提供像是索引、識別等平台功能,就能先達到公共史學上,類比資料轉為數位資料的基礎,也提供後續研究者持續資料累積的濫觴,就很適合運用在像醫師名鑑這種罕見的資料上。」對此,許宏彬老師則補充,「透過維基數據,我們能凝聚更多力量去收集資料,未來就有機會將尚未開展的新領域發展成論文研究。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當我們先累積線上資料庫,未來就有機會運用這些素材來書寫論文,而論文進一步也會成為維基百科條目的素材,讓知識更容易被大眾取用。」有賴維基媒體的多元平台,各種史料如今不只能數位寄存,也皆對外透明公開,促使知識普及,更讓過往鮮為人知的故事,繼續訴說!
此外,課程進行中,許宏彬老師也在同學們的實踐裡,聽見了不同以往的「多元聲音」。「很多人認識杜聰明,但卻不知道一位醫師的偉大貢獻背後,其實需要很多來自家人的支持,透過同學撰寫杜聰明太太林雙隨的條目,讓我們注意到了醫師娘角色的關懷,這是過往醫療史相對沒有的視角。此外,林雙隨女士其實在當時也是非常傑出的女性,1920年就曾在《台灣青年》發表過文章,在婦女研究或台灣史研究上都算有名,但奇怪的是,線上條目卻一直都沒有建立。這樣一來,如果學術界裡大家都認識她,反而大眾卻都不認識,學術圈會不會其實也是一座資訊孤島?」一段反思,再再顯示資料透明化、可及性的重要之處。

聯通資訊孤島!動員由下而上的力量,讓地方史料成為研究基礎!
「過往由上而下的資料庫政策,常常因為計畫結束從而中斷,就變成了蚊子資料館。」不只許宏彬老師有感資料庫經常有始無終的現況,王文岳更以「穀倉效應」來理解資訊孤島的問題。「像是持續合作的新港文教基金會之前就花了非常多年的時間,累積了非常多會刊與地方文獻,都非常有價值,但如果只透過書本形式或是某個網站來保存,就很容易成為知道的人知道,不知道的人就不知道的狀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塊資訊孤島,我們就是希望透過維基數據或是其他維基媒體工具,來打開穀倉、聯通孤島。」
想要聯通資訊孤島,維基數據光是索引功能,就非常有助研究進行。王文岳就說,「台灣早期士紳其實超斜槓的,可能一邊當醫師,一邊當議員,也可能是商會代表,這些事蹟可能會被記載在不同的書或報告裡,透過維基數據,就能動態地由不同領域研究者來補充資料。」不只如此,維基數據跨國、跨域資料庫的整合,也如同打通資訊任督二脈,解決過往資訊散落各國的可能。王文岳繼續補充,「其實教會對於每位傳教士來台的原因、時間、成果都有詳細的歷史記載,但那些記載往往只存放在國外教會的資料庫裡,研究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些資料的存在,所以當能將這些資料都寫進維基數據裡,到時就能從跨國、跨語言的方式,來重新看待台灣歷史,也是我們未來所希望發生的。」
如此,有了維基媒體作為乘載資料的平台,許宏彬老師也深知資料庫要能細水長流,就必須要有源頭活水,因而不只在成大歷史系課程後協助籌組學生社團「成大開放知識社」,培力學生講師並積極走入地方社區,也持續與新港文教基金會保持合作,持續將地方知識保存並公開,甚至未來還將兼顧長照價值。「七月開始,我們會展開俗諺採集的計畫,不只希望在過程中兼顧高齡長輩照顧的價值,也希望這樣的社區動員,能讓地方資料跟地方民眾產生長期的關係。」

總結來說,成大歷史系以維基融入歷史教學的做法,不只實是學以致用的典範,也在公共知識累積的過程中,不只動員了地方社區的活力,更串連了全球知識系統的資料庫,讓知識更加普及,也更加容易取得,說是實踐了某種程度的大學社會責任(USR),似乎也並不爲過。
延伸閱讀:
開放式協作精神 為「知識平權」的推動承先啟後:專訪台灣 維基 媒體協會秘書長 王文岳
你也會「維基」一下嗎?一個高中生如何共同推動台灣維基媒體運動?
許宏彬教授相關撰文:
讓維基成為轉機:「維基融入歷史教學」,一個開放公共史學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