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老後新選擇:跨齡共居作為方法 好好園館通往幸福老年的生活實驗室

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當下,跨齡共居的新模式正在成形。好好園館創辦人,同時也是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的紀金山,對外倡議與號召,對內凝聚與傳承,打造全台第一座青銀共居的共老聚落,在逐漸變老的社會中,推動長輩生活的無限可能。希望藉著開放、自主、彈性的場域,營造跨齡社會網絡的連結,目標建立「自己老後都想住的地方」,鼓勵大家「趁自己還能動的時候,重構生活的邏輯,整頓鬆散的連帶,一起面對老後生活。」未來,更希望將 好好園館 的成功模式推向全台。

關於老的課題,需要新的解方

國發會推估,到了 2060 年,每 1.29 位青壯年就需要照顧1位長者,「能夠肯定,未來家庭照顧量能絕對不足。」那怎麼辦?

這個問題,紀金山花了近 20 年的研究與實踐才有眉目。踏入長照領域的最初,是從 2005 年健保局一項養護中心的研究計畫開始,當走訪各地 186 間安養護機構,不只集中管理讓長者失去自主,昏暗空間伴隨消毒水氣味,冰冷而缺乏生機的畫面,讓他心生「辛苦大半輩子,最後卻只能這樣終老」的衝擊,便開始一段探尋理想老年之旅。

先後創辦「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及「有本生活坊」,前者透過社區照顧模式,滿足長輩日間照顧需求,後者取經日本「照顧經理人」經驗,作為長照 2.0 資源整合的中介顧問,提供一站式的資源申請服務。過程很成功,卻也發現走舊的路,到不了新的地方。面對超高齡社會,家庭照顧量能明顯不足的未來課題,並非單靠長照經費提高又或優化老人院管理能夠解決,必須跳脫既有照顧框架,得讓想法轉個彎。

好好園館
好好園館座落沙鹿,周遭綠意環繞,希望長輩能與自然多接觸。

於是,出身社會學研究的紀金山發現,自人類社會以來,每個傳統社會裡都存在透過社會網絡,達到長者照顧的倫理關係與生活風格,不論透過血緣、宗族或宗教作為身份邊界,都訴求整體社會共同面對。然而,現代化以後,傳統社會關係反而讓人感到不自在,但這並不意味社會網絡失去價值,而是應該重新找到適合當代的模式。因此,好好園館乘載實驗性質,不意在仿古,而是嘗試在現代的土壤裡實驗,以找回「社會網絡」作為長者照顧的未來解方,推動一場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社會運動。

好好生活:一步步通往幸福老年的生活實驗室

那怎樣才算幸福老年的樣貌呢?「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希望,只要達到這,就算圓滿了。」紀金山以大家熟悉的「哈嘿呵」為標語,表達「Happy、Heath、Hope」是老後的根本追求,為了達到目標,好好園館化身實驗場域,試著做得比家多一點,提前實驗未來超高齡社會下,測驗長輩在住所、社交、照顧、學習、心靈等需求能否在此一次被滿足?「一個又開放、又連結的類家庭社群」又是否能在這被醞釀?讓人老後會想住的生活場域能否實現?因而,從內到外、軟體到硬體,都正實驗著幸福老年的未來。

實驗一:連結多一點,重新編織人與人的社會網絡,提倡長輩共居實驗!

在未來的社會裡,家庭照顧量能勢必捉襟見肘,一種新型態的社會互助網絡必須出現,既要維持「家」的情感寄託,也要實現跨世代的交流。紀金山重新解構家的意義,再次反思家的形式,放下既有框架,引進共居(Co-Living)概念,試著透過「共同生活」,營造社群感,發展出共食、共耕、共學、共樂等生活實踐,進而迎向共老。

好好園館
找塊地,冬天一起控窯,是好好園館與土地的關係。(圖片來源:好好園館)

好好園館作為共老基地,建築設計呼應著編織社會網絡的初衷,規劃出「公共六:私人四」的設計比例,走逛一圈,從共同餐廳、好好雜貨、烘焙教室、健身房、麻將室、卡拉OK間,到24小時書店,都成為話家常的生活角落,醞釀著互動的發生,是建築規劃的用心伏筆。當中,每層樓也備有廚房空間,紀金山分享,就有不少長輩在這大秀廚藝,不只用家傳味蕾款待好友,也能相互學習,產生連結。

為了促進跨世代交流,好好園館不只定期開辦藝術手作、自然探險、小旅行、讀書會、烘培教室等課程,讓鄰近的大學生過來教課與互動,也規劃青年旅社形式的房型,提前部署跨齡共居的可能性。目前為止,超過一年的共居提倡下,其實也促成不同年齡層的長輩相互交流,紀金山就分享園館內有位96歲的奶奶,耳聰目明、四肢敏捷、飯都吃光光,就成為長輩間的模範生,讓不少長輩保持樂觀。共居實驗,不囿於家庭形式的框架,促進人與人社會網絡的連結,實則也揭示「保持開放」是迎向老後的必修課之一。

好好園館
透過多樣化課程,創造跨世代交流的機會。

實驗二:貼心多一點,硬體採用通用設計,服務滿足長輩全方面需求!

好好園館全棟皆以通用設計滿足全齡使用,一來滿足高齡者需求,二來也能精益求精,同步實驗高齡宅的真實使用狀況。以長輩需求為本,備有社工提供初步看診及醫療照顧,也隨時有交通車提供長輩出遊需求,甚至也能安排園館工作給長輩,一天工作三、四小時,保持生活充實,同時收到經濟收入。

好好園館
日常是最好的養生,好好園館每日三餐都是均衡飲食的健康餐。

實驗三:彈性多一點,兩地居作為新生活主張!

儘管提倡共居,卻同樣重視彈性,紀金山也正實驗著「兩地居」的可行性。兩地居可分為共居與獨居,目的在於讓長輩能夠適時地變換生活環境,保持社會交際的動態性。

當孤單的時候,就來這交朋友,過過共居生活;想要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又再回到熟悉的家中,享受歲月靜好。將「愛來就來,愛走就走」的自主權交給長輩,提供多元的生活選擇,跳脫高齡者就該只待在家的刻板印象,當放下了過往的包袱,才能找到新的可能。

實驗原則:自主多一點,體驗優先!

可以想像,要改變長輩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並不容易,好好園館也推出「好好生活營」,透過兩天一夜的活動,帶長輩親身體驗不同以往的生活日常,不只可能認識跨世代忘年之交、參與各式活動課程,也帶長輩遊覽台中海線之美,以及享用均衡飲食的健康餐,用體驗與長輩溝通,如果喜歡再來住。紀金山知道轉型往往無法一次到位,必須循序漸進,慢慢熏習,才有可能真正認同,才會走得遠。

擁抱不確定性,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必修課

目前好好園館最多可供70位長輩會員長期入住,而紀金山的目標是在全台達到700-800位會員,這樣就能形成影響力,就有機會在各縣市同步推行共居,當各地都有據點,長輩未來也就能在全台各地longstay。「但好好園館的目標並非自己蓋500間園館,而是希望先做出模式,讓大家知道這是可行的,未來再與企業、建設公司、政府合作,慢慢推廣。」

走完好好園館,當問起如何看待老去,紀金山很喜歡張曼娟的一段話:「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他認為「其實老,是需要學習的」,於是認識老、學習老後生活,懂得與老共處,就能擁有克服不確定的內在力量,坦然面對生命的春夏秋冬。

好好園館
紀金山:「面對超高齡社會,在還有適應力時,盡量走出家裡,跟人連結。」

info
好好園館官網
好好園館紛絲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只要長輩開心就一切都值得 瑪帛科技以長輩為本 開創雲端陪伴新提案

編輯提案:當銀髮照顧,成為企業ESG永續指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