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點燃部落共生互助的火種: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順著大安溪堤防,駛向海拔五百公尺以上的泰雅部落,竹林、雙崎、達觀、桃山一路上行,這看似重返傳統原民部落的路徑,卻同時也是朝聖創新照顧模式的旅程。在那山頭上,不只有豐富文化,更有獨步全台的All In One照顧模式。 伯拉罕 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透過培訓在地照服員,集結部落力量共同照顧長輩,更兼顧青年返鄉就業與傳統文化傳承意義,或許山路蜿蜒難行,卻值得拜訪與關注。走向山,面向部落,用在地泰雅語親切道聲「lokah su’ga」,學習部落裡共生共好的智慧,面對即將到來的未來—超高齡社會。

伯拉罕
穿梭河岸堤防與山徑,是前往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的必經之路,用泰雅族語「lokah su’ga」道聲「你好」。

All In One 照顧模式,從泰雅部落出發

邁向超高齡社會,許多人總認為理想的照顧模式遠在海外國際,甚或只存在於進步發展的都市當中,偏鄉往往只能是接受援助的角色。然而,從部落出發,成功推動All In One照顧模式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卻來自台中和平區的達觀部落,創辦人林依瑩認為台灣應該走出自己的路,解方不在遠方而在當下,應該從自己的土壤長出接地氣的照顧模式,「過往台灣過度依賴移工,其實我們可以做出自己的照顧。」於是,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的她,捲起袖子,考取證照,走向照顧第一線,從照服員做起,實驗專屬台灣的照顧模式。

伯拉罕
採訪當天,跟著林依瑩挨家挨戶照訪個案。她說:「唯有走進部落,才能看見問題的癥結點,這裡雖是原住民保留地,但因經濟因素,很多人都拿去抵押,面臨流離失所。」

扎實蹲馬步,從培訓照服員開始

回憶剛到部落時,不只在地照服員只有個位數,就連移工看護也沒有,正是台灣偏鄉普遍狀況的縮影,工作機會的缺乏往往導致青年人口外流。因此,要在部落裡推長照服務,第一個難關就是人力。

對此,林依瑩沒被難倒,還做了一個關鍵決定,就是堅持「在地人照顧在地人」原則。先透過與在地教會開辦培訓課程,找到第一批在地中高齡人力,「部落很小,當發現收入穩定也好賺,就呼朋引伴一起來。」幾梯培訓之後,不只在地年輕媽媽,甚至不少原本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都回來了,關鍵就在文化親近與部落間的既有情誼,「就有好幾位長輩是看著照服員長大的呢!」

2019年開辦以來,已培訓近60名取得證照之在地照服員,遍及大安溪、大甲溪流域8個部落,約150位長輩個案之照顧服務,相比2018年部落週遭不到5位照服員、照顧7位長輩的過往,成效不只立竿見影,這個初衷更為日後改善部落就業課題埋下伏筆,也間接促成跨世代文化傳承。

伯拉罕
創辦人林依瑩與長輩互動

跨專業整合居醫、居護、居服,實現重症返家

看著八十多歲的林伯山爺爺長年徘徊照護機構與醫院,寫下不想活了,表達想回家的心願,林依瑩開始實踐整合居醫、居護、居服三方的All In One模式,目的是為所有臥床長輩,實現「重症返家」的可能。

先是說服社區醫師、護理師加入,目的是想把握病人出院的黃金康復期,透過高密度的跨專業共同照顧,以及研發完善的排班紀錄及隨時回報的Line群組,儘管不在院內,實則也能精準地掌握個案狀況。而林伯山爺爺返家接受照顧之後,短短兩個月內,就從CMS八級轉二級,重新回到在地教會,行動自如。

「家是最熟悉的場域,每個人都喜歡待在那。」林依瑩藉著溫暖的初衷與專業的模式,理性與感性交融,傳遞照顧的深刻價值。

大隊接力:透過共案制,完成 24 小時全時段服務

「有沒有一種能夠取代移工的照顧模式?」深刻了解過度依賴移工的結構性問題,林依瑩發現移工的最大優勢就是全時段,所以只要能夠完成24小時的居服,就有機會設計出替代方案。於是以「一組居服員團隊服務一個案家」為原則,透過大隊接力的排班方式,提供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達成「用24小時居服終結24小時長照」的框架翻轉,當一位長輩因為由多位照服員照顧,其實也間接建立社群關係。

伯拉罕
透過接力照顧,完成過往不可能的任務。(圖片來源: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相互扶持,重新接上部落的社會連帶

如果說部落的精神是互助合作,由耆老取名的「Plahan」(伯拉罕),或許早已超越字面上「烤火」意涵,真正實現相互扶持、一同興旺的實質意義。

深根部落超過三年,林依瑩不只推動長照服務,更看見部落發展的結構性本質課題。「其實,部落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就業與經濟,如果能有穩定工作機會,年輕人就更願意返鄉,部落會更有活力。」她就分享在有了照顧工作的穩定收入後,不少照服員都償還了過往債務,從低收入戶轉為一般戶。同時也吸引更多異鄉工作的爸媽洄游,解決了隔代教養的課題。甚至也發現照顧的場域中,泰雅族語竟成為主要溝通語言,不只長輩更好表達,文化傳承也在照顧中發生。從照顧工作慢慢擴散出的共好循環,正在無限運作。

伯拉罕
因車禍臥床的在地青年,成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聘用的財會人員,持續展現生命韌性。

不只提供照顧工作機會,林依瑩更帶進許多生活提案,讓互助連結的機會更多,進而鞏固社會資本的累積。像是推動友雞生活,與食二糧生活實業社合作,先引進友善飼養農法,一來為長輩找到生活目標,二來採完全收購模式,讓被照顧的長輩不只有維持自我價值,也能收到額外的經濟收入,創造友善循環。

「一開始沒想那麼多,是慢慢做、慢慢長出來的。」這就像是一種Plahan效應,慢慢擴散,慢慢延伸,從照顧到共好,當能真正創造部落裡的社會連帶,許多偏鄉共有的課題也會逐一找到解方。

推動 Care For Taiwan,讓部落模式散佈全台

「幾年後,孩子畢業,我會離開,那有什麼能夠留下?」為了留下伯拉罕的成果並分享出去,林依瑩向「為臺灣而教」取經,推出Care For Taiwan專案,以先培訓兩個月,後分發長照單位服務一年的模式,講究實踐型的做中學,遵行「培訓、開發個案、媒合、培力」的流程,散佈照顧的種子。

與林依瑩走一圈部落,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叫他一聲「PUYAT」,這是她的泰雅族名,也是與部落關係的證明,她笑著說:「我們很原住民的啦!」或許下山了,都還是會想起每位長輩真誠的微笑。

伯拉罕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 林依瑩:面對超高齡社會,希望每位長輩都能在家到最後。

Info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官網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粉絲頁

文 / 黃筑瑜
圖 / 黃筑瑜


延伸閱讀:

長輩未來生活的一百種想像

老後新選擇:跨齡共居作為方法 好好園館通往幸福老年的生活實驗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