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于婷和農業的不解之緣
楊家長輩:請問寰雲是什麼樣的公司?
徐于婷:寰雲成立迄今三年,主要從事農業教育與輔導。我在研究所時已接觸農業推廣工作,所以有十多年時間都在做農業教育、農業輔導、資源整合的工作,主要對象是第一線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目前寰雲以農業教育為主軸,協助地方農業生產者發展。
楊家長輩:創業之前是學什麼的?又做過哪些事?
徐于婷:大學學景觀設計,研究所念的是園藝所造園組,和老師研究綠地系統及氣候變遷的政策因應。
楊家長輩:研究所畢業後的經歷呢?
徐于婷:在研究所階段就已經開始下田野,那時在做農夫市集的研究,了解不少國外案例後,就去找國內 248 農學市集的楊儒門創辦人,嘗試了解各縣市農民為何願意每週假日到台北來做行銷推廣,以及市集是否有實質協助農民的產銷課題。
兩年畢業後,剛好 248 農學市集也要進入百貨公司的通路,於是隨同農民進入百貨公司推廣農業,也接觸到第一線的消費者,就開始持續農業和食農教育的工作。
後來離開 248 農學市集回到雲林,認識了三小市集,也就一直在食農領域參與相關工作,包括迄今仍是農業特約記者,不時進入市集和田間拜訪。也接受大學老師邀請,回學校擔任講師,教授生態農業、食農教育、綠地環境等課程。也就在這樣的做中學、學中做循環中持續累積成長。
返鄉創業投入農業教育的創新
楊家長輩:了解!那三年前你為何想要創業?
徐于婷:那時研究所老師分享了一個創業歸故里的計畫。本來並未想要創業,因為在雲林三小市集看到他們經營的辛苦。我在都市裡從事食農教育時,對象多是市場消費者。雲林主要是產地,周遭多是生產者。當我們在推廣無毒、有機農業時,遇到很多困難,因為當地居民住家可能都有種植,難以接受為何還要用較高的價格來消費這類農產品。
所以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和調整定位。後來就轉向協助農業生產者,發展體驗遊程,讓消費者多些機會接觸產地的機會來推廣食農教育。
楊家長輩:那公司為何取名寰雲?
徐于婷:回到雲林是想解決在地問題,並從雲林的角度來看世界,再回頭思考如何提升在地農業的價值。
楊家長輩:請問你是雲林人嗎?
徐于婷:我是雲林斗南人。念大學時在彰化,研究所時在台北。畢業在台北工作了兩年半,又回雲林。
楊家長輩:可否具體舉幾個例子,說明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
徐于婷:農業教育的對象可能包括生產者、學校老師,和消費者。我曾一度回到體制學校內,投入高職農校的農業教育。當時發現體制學校的教育內容已嚴重落後實際農業現場,許多科技農民的專業知識並沒有有效回流到學校師生。農校學生畢業後也就很難進入農業,而父母家人也都反對子女務農。
當時中興大學陳昭鈞教授提出,利用養蜂這項入門門檻較低的農業主題讓青年學子有機會成為青農。後來就協同陳教授的養蜂教學系統,發展成特色課程,導入金門農工,同時整合其他產官學資源,理論教學與產地實作並行,學習效果特別好,之後還將成果集結成書出版。
當時自己的省思是計畫執行應該是可以產生延續價值。透過產官學研資源整合,可以從教育的途徑解決根本問題,例如消費者和生產者觀念,以及兩者互動溝通。所以,寰雲第一年就和當時創業歸故里的冠軍團隊微醺農場合作,將智慧農業的知識系統化,分出初階、中階、高階課程,透過持續的工作坊來推廣。目前第三年已累積超過兩百個學員參與,也持續拓展了農民夥伴社群。

楊家長輩:你觀察到的主要農業學用落差在哪裡?
徐于婷:農業學校在推展實習時,農民多半反映學生不懂實際操作,而學生認為現在只是打雜,不知為何而做。在知識面上,許多進步的農業專業知識都是農民自行鑽研而得,也沒有回流分享給學界。另一方面,學校老師面對升學壓力和行政負擔,也甚少時間投入吸取業界最新的知識。
楊家長輩:目前台灣比較進步的農業專業知識,大致掌握在哪些部門?是農業研究部門嗎?
徐于婷:台灣確實有專業的農業單位,例如農糧署、農改場、農試所等,有許多博士級研究人員。但研究部門和學校部門的連結不強。農業學校也常反映,很欠缺實用性的案例可以用在教育之上。
楊家長輩:目前在生產端,常見或主要的痛點在哪?
徐于婷:主要痛點還是技術和缺工。農民擁有的技術多半是自行鑽研,基於競爭心態不願分享。所以也不容易共享累積。目前台灣的農業部門非常缺工,特別是季節性工作。所以,半自動化等小巧科技的應用,也變得很重要。
楊家長輩:寰雲在銷售端也會協助農民嗎?
徐于婷:不會直接參與。既有銷售系統對於農產 A 級品都能處理,但農民產品分級概念、次級品再利用,以及價值觀念與溝通,是寰雲比較關心的重點。
楊家長輩:可否分享這些年的甘苦談?
徐于婷:我是個不怕辛苦的人,在工作經歷中也習慣自主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成就感。這樣是我持續在這領域的主因。當然,因為自己都需要從做中學,也會有很多挫折的時候。現在回顧,甘苦都是交織和堆疊的。
目前整合產官資源,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
楊家長輩:目前寰雲主要的收入來源?
徐于婷:目前和農業夥伴合作可能會視情況而有不同角色。首先會和合作夥伴形成行動計畫的共識,然後開始尋找合適的政府資源來支持。
例如寰雲和微醺農場合作三年,主要目標再將教育導入農場,進行人才培育。我們找到國發會補助工作坊的資源,也有很大空間可以試行後續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都會透過計畫參與者的回饋來調整優化,目前的商業模式也接近完整。
楊家長輩:聽說你目前也有投入農業碳匯的主題,不知有無機會透過當前企業 ESG 風潮,也獲得企業端資源?
徐于婷:我習慣先從農業生產者出發。在這議題上,和中興大學教授有合作,進行植株體碳收支的研究,也透過經濟部 SBIR (中小企業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的經費來支持老師持續的投入。寰雲則負責碳盤查,也在探索評估後續是否需要納入第三方認證。目前是進行中的計畫。
楊家長輩:過去我們的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主要資源都投入在工商部門,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衍生累積了許多環境社會的時代困境,例如氣候變遷這個難題。碳排放的衡量、報告與認證,都是為了形成管理機制。碳權也是一種手段,在發展上讓農業部門第一次有機會因為環境友善的價值,而得到更多資源來發展提升。在這議題上,寰雲也是先行者之一。
楊家長輩:你希望十年後寰雲會達到什麼目標,或創造什麼局面?
徐于婷:我的目標是希望讓業界增長累積的農業專業可以回流學界成為知識系統,希望能建立一個理論實務兼顧的農業教育平台。在這平台上,農民可以扮演農業顧問的角色,分享他們的知識與技術,而他們的產品甚至可以是課程系統。希望這個系統裡的領域專業知識可以持續累積增長,除了協助農校老師的教學之外,也可以順利培育人才,遏止產學落差持續擴大的現象。
楊家長輩:分享一個想法,關於企業 ESG 相關資源,可以成為政府資源之外的選擇。以樹冠現在參與蝦電共生團隊利用養蝦廢水復育紅樹林,增加自然碳匯創造的效益。這項計畫需要很多前期調研工作的投入,卻能得到企業的贊助資源,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調研成果衍生的應用與商業機會,符合贊助企業的發展策略目標。
于婷人格特質不怕困難,也很執著。成功的機會就會比較高。成功雖然有賴努力和天意,但希望寰雲能夠持續發展茁壯,未來還可到節目來分享每個階段的成果。
徐于婷:感謝大家。

Info
延伸閱讀:
【變革行動:雲林篇 5】寰雲的溫柔革命:讓散佈各界的農業知識被系統整合回歸體制農業教育中 ft. 寰雲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徐于婷 –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