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果中醫師
本名林彥辰。台灣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雙學士。熱愛料理,喜歡在古籍中探索,尋找醫藥和料理的可能性。
圖、文 / 酸女孩 提供
台灣海島型氣候與典型的大陸氣候有不小的差異,夏季特別長,濕氣還特別重,暑濕進入秋季可能會延續、反覆的出現,因此除了較典型的「秋老虎」,也普遍存在「早晚氣溫已經下降,但整體仍然潮溼炎熱」的過渡型態。
常出現的身體症狀,大致也相同於濕氣重導致的胃口不開、四肢沈重、大便黏膩等,只是由於炎夏的威力已經過去,不再需要強力、較大量的寒性食材來驅散體內的熱氣,且由於產季的變化,夏季去熱的主角「瓜果類」將轉為配角,以甘味為主的「根莖類」取而代之,兩者相輔相成,是為初秋濕熱氣候的料理搭配法則。
保濕大作戰,酸味 x 甘味飲食不怕乾!
身體有需要的津液要維持源源不絕,比較滋潤性質的食材就很能發揮補充效果,這些滋潤性的食材通常具有黏性:例如山藥、木耳、生蛋黃等;或是久燉能產生膠黏性質如枸杞、紅棗等;有部分像水梨、蓮藕、甘蔗、牛奶等不算是很黏,但一樣具有滋潤功能的食材。另外,中醫認為「酸味」與「甘味」兩者兼具,能產生「化陰」也就是補水的效果。
巧的是,以現代醫學觀點來說,在皮膚保溼功能中具有重要角色的膠原蛋白,需要有充足的維生素 C 來合成,而維生素 C 主要是來自於各式各樣的水果,也就是各式各樣酸酸甜甜的水果。秋季也是很適合多多食用水果的季節,來協助人體由內而外鎖住水份不流失。
秋季盛產的根莖類,其味甘,有著一體兩面的性質:甘能入脾,過量卻也能生痰,增加人體無法應用的痰飲。因此聰明選擇酸、甘食材交互搭配,便能適度預防秋天內外乾燥所帶來的不適感,成功滋潤身體、保住水分。
秋天在五行中的屬性是「金」,主克伐、清肅、收斂,人體氣的流動,也會隨著季節變化慢慢內聚。從暑氣延續、秋老虎發威的初秋,到溫差大、氣溫逐漸變低的深秋,每個轉換都有適合對應的食材與料理方式,聰明運用即能為冬季的潛藏做好準備。接下來,以秋季盛產的「根莖小隊」為甘味主角,為大家推薦適合秋天的季節養生料理。
中醫師秋季私房料理 提案
精選秋季食材:地瓜、山藥、蓮藕

【雙瓜手卷:小黃瓜 x 地瓜】

【料理時間】
20分鐘 2人份
【食材】
地瓜1顆、櫛瓜1條、白飯1碗、豬肉片6~8片、芽菜適量、鹽適量
【做法】
- 豬里肌肉或豬梅花薄片以熱水汆燙熟後,灑點鹽,放涼待用。
- 地瓜蒸熟或煮熟後,搗成泥狀,放涼待用。
- 將瓜類以刨成薄片,鋪上白飯、肉片、芽菜捲起,地瓜泥放上裝飾即完成。
【洛神花糖醋蓮藕片】

【料理時間】
40分鐘 2人份
【食材】
蓮藕250克、水150克、白醋150克、冰糖40克、鹽1克。
【做法】
1. 水中放入洛神花靜置20分鐘。放入醋、冰糖、鹽,開中小火加熱至溶解,放涼。2. 蓮藕刨成薄片放入醋水5分鐘後瀝乾,可保色去澀。汆燙10秒,撈起泡冷飲水。3. 藕片瀝乾放入消毒後的容器,注入洛神花糖醋汁,放置冰箱3天入味,即可食用。
【桂花蜂蜜拌山藥水梨】

【料理時間】
15分鐘 4人份
【食材】
梨子1顆、山藥100克、蜂蜜適量、乾燥桂花1~2 克
【做法】
- 將桂花蒸過,倒入適量蜂蜜,調成桂花蜂蜜醬。
- 梨子去皮後,切成條狀放入鹽水泡5分鐘,防止氧化變色。
- 山藥磨成泥,放上梨子,淋上桂花蜂蜜醬,即完成。
酸女孩:有一種簡單幸福,是吃著當季新鮮料理,滋養我們與愛的人
從關注四季飲食開始,《酸女孩》團隊出版台灣第一套四季料理食譜書,更自製最高食安規格的天然發酵食品,2021 年更成立「酸女孩四季料理教室」,鼓勵消費者重返廚房、期望將食育精神、四季料理的永續精神傳遞到每個人家中。
面對躁熱的夏天,在日常能夠如何輕鬆料理,吃得美味又吃得健康?我們邀請《酸女孩》的創辦人—「洋蔥媽媽」蔡靜如為我們帶來消暑又健康的「 夏季料理 」提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