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裡度過的第一個夏季正在進行中。島嶼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熱,今年也是。七月即將結束,至今還沒有颱風,田裡的土壤特別乾,狗兒隨時開口吐氣,連咸豐草的葉子都乾乾軟軟的沒有活力;我的身體令人意外的因為紫外線而難得開始脫了皮,時刻都需要大口喝水補充能量。
在這麼熱的天氣如果沒有特別早起,通常一天的開始走到戶外就馬上會曬得讓人頭暈,這樣的狀態要到下午四、五點,太陽走到山的後面才能得到舒緩。在炎熱的夏日裡,通常只能透過一陣陣太平洋吹來的涼風來安撫人心,又或者在太陽不是太猛烈的時候到海邊泡泡水。但再怎麼想辦法讓自己涼快下來,還是老天下一場舒爽的大雨最來得有效率。不過這裡是東海岸,夏日的雨幾乎都是由颱風帶進來的,七月沒有颱風,我們就沒有雨。

或許這不是一個很意外的資訊:水利署的資料指出台灣為缺水國家。確實,一年中總是有一些時刻,台灣都在面臨水庫快要缺水的緊急情況。有趣的是,島嶼的年降雨量高達兩千多毫米,是全球平均降雨量的2.5倍,不過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導致這些豐沛的雨水只有18%能被儲存起來,其餘都迅速排入海洋。對於一般台灣人而言,雖然一年當中總會遇到因為颱風災情斷水或者水庫缺水危機,但由於台灣的水費實在過於便宜,水又是那麼容易取得、源源不絕,實在很難想像我們面臨著水資源危機。
台灣降雨量很大卻留不住水,就算今天大家努力節約用水或改善蓄水系統,也因為降雨型態的改變導致缺水或水患。事實上,地球上水資源只會越來越少。在所有淡水資源中,有七成是難以取得並且正在急速融化的冰山與冰河,另外接近三成才是地下水,最後剩下的0.3%的淡水才是來自河川與湖泊。而這些水資源更隨著地球溫度的上升、更長期的乾旱、越來越猛烈的水災、快速融化的冰山與冰河、還有上升的海平面等因素越來越脆弱。這些環境危機再加上台灣人平均用水量每年增長的趨勢,都無助於水資源使用與管理。
我和許多人一樣,對於水資源的議題並不陌生,從小到大也都落實「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儘管自認在過去已經很有用水意識,但我這輩子在用水上的體悟,仍然比不上搬進田裡生活的這幾個月來得深刻。
在春初剛搬進貨櫃屋的第一兩個月,由於新家還沒有水,我每天早晚到鄰居家報到借水刷牙洗臉。也時常趁拜訪朋友的時候藉機問一句:「可以借你家浴室洗澡嗎?」那陣子,朋友總是笑我是洗遍各戶人家的浴室賊。在解決貨櫃屋的大洞後,眼看夏天逼近,我最急迫需要處理的就是水。沒有水,真的不能過生活啊。

在設計房子的時候,我就已經決定新家的用水來自雨。我很幸運的有厲害的鄰居朋友住在身邊。我參考好友夫婦P&H(他們也是我在學習樸門之路上重要的老師)自家的雨水搜集系統(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來設計新家的水系統。多年來,他們的樸門基地所搜集的雨水不僅能供應自家用水,也能應付他們那個每年餵飽無數來自世界各地訪客的廚房。在東部,乾淨的空氣與來自太平洋的水分讓我們能頗為安心的使用雨水於日常清潔、盥洗與備食上。只要將雨水搜集起來,便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最乾淨最便利的禮物。
建置雨水回收系統比想像中來得簡單,只要在一片乾淨並且有斜度的屋頂洩水處安置排水溝槽與排水管,在下雨時直接將雨水引到水塔就可以了。在進水這個環節中,最需要擔心的其實不是雨水本身乾不乾淨,而是屋頂上沾有動物糞便或者有機污垢一起被收到水塔中(我家最多的是壁虎大便雨昆蟲屍體)。通常只要先裝一個初排水裝置(first flush filtration),讓大雨把帶有污垢的水排掉再將雨水搜集起來,便可以解決大部分因為屋頂不乾淨所導致的污染問題。
一片屋頂能搜集多少水呢?只要套入這個簡單公式就可以了!
屋頂面積(平方米)X 降雨量(毫米)= 可搜集到的雨水量(公升)
以我家屋頂總面積77平方米來計算,並且使用台東市的降雨量來計算的話,今年四到六月台東市的總降雨量為418.8毫米,代表過去三個月我有32噸的雨水搜集潛力。這是非常驚人的水量喔!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水都會直接被儲存起來。大致上來說,我會選擇在一場大雨的中後段開始存水。假設一場為時一小時的大雨,我會花十幾分鐘的時間讓帶有屋頂髒污的水透過剛剛提到的初排水裝置流掉。不過再怎麼說,以台灣一年超過兩千多毫米,台東地區平均一年一千七百多毫米的降雨量而言,其實並不用擔心收不到水。反而需要思考與規劃的是儲存水的容積,要存多少水才足夠我挺過先少下雨的旱季?
基於現實的考量,像是建置水塔需要花費的金費與置放大量水塔的空間等,我不會因為我家一年有搜集一百多噸雨水潛力而建置同等容量的水塔(一噸水是一立方公尺,那一百多噸水便是一百立方公尺!那會有多驚人⋯)。所以到底我應該準備多少水塔來儲水呢?在參考朋友 P & H 的家園後,我決定先使用一個四噸的水塔來觀察自己的用水量。
(題外話,一般家戶可以透過水表的度數來了解居家用水量,或是可以透過日常習慣的觀察估算用水量。比如一天花幾分鐘洗澡?沖幾次馬桶?使用水龍頭大概是幾分鐘?不過根據水利局的報告,2016年國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為275公升。如果我的用水量是平均值,以目前貨櫃屋僅使用一個四噸的雨水塔來估算,那麼不到十五天就會把所有水用完。這可不行!)
由於我不用沖水馬桶,而是使用乾式堆肥廁所,也每個月定期跑洗衣店使用效能較高的洗衣機洗衣,所以排除這兩個家庭用水最大占比第一名與第二名後,我個人每天在清潔、備食與盥洗所需要的用水量實在少之又少。儘管如此,旱季時仍然會用到更多的水來灌溉作物,例如這個月初種下的花生、地瓜與樹豆,在剛發芽的時候都必須頻繁澆水。如果日後開始做農產加工品,那麼用水量必定又更高了。總結而言,如果只供給生活用水,我有足夠的信心四噸水是絕對夠用我撐過旱季。不過由於現在氣候越來越不穩定,旱季很有可能延長、颱風雨水更加不穩定,還有種種人為因素,都有可能增加用水需求,所以用水量仍需邊觀察邊調整。


我在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中學到一個關於水的口訣 “Slow it. Spread it. Sink it. Store it.” (慢下來、分散它、沈下去、存起來。)這個口訣指引了一個管理水資源的方向:我們應該盡可能將水慢下來、分散它、使其沈入土地中並且將水存起來。雨水搜集將本來會直接排掉的淡水資源暫時被儲存了起來,這就是一個將水「慢下來」與「存起來」的例子。最後,我再講點關於將水「分散」與「沈下去」的例子。
有進就必有出。當雨水桶滿位的時候再下大雨,溢流的水必定要被排到另外的地方。雖然我的田是砂質土,完全不會有排水不良的問題,但我仍希望能將水塔溢流分散至更合適的地方,例如喜歡濕氣與多水分的植栽區。而為了處理廚房和浴室流出的灰水,我則是挖了排水道,將廚房和浴室的排水管引導到一個直徑2公尺、80公分深的坑裡;這是幫我用來處理灰水的「香蕉圈」(banana circle),我在它的周圍種植幾顆芭蕉樹,裡面堆滿比較難腐化的有機質像是雜木、椰子殼、竹子等。
灰水(greywater)或中水,是指經過洗衣機、浴室、洗手台與廚房的水,他們比起污水是非常清潔的水源,而且如果家裡都是用友善環境的清潔劑,這些水也都是具備養分的灌溉用水。日常中我們拿洗菜洗米水去澆花,或者清潔用水去沖馬桶,都是常見的重複利用灰水的方式。我將灰水灌溉非常需要水份與肥力的芭蕉,而這個香蕉圈系統也能快速地分解坑中央堆疊的固態有機質,在日後成為肥沃的土壤。
透過溢流引導,我「分散」了水源,避免大量的水集中地排向一個地方,造成有可能的土石沖刷。並且使用植物過濾灰水,讓使用過的家庭用水灌溉香蕉。被植物吸收過濾後的水份最後「滲透」進土壤,保留在土地中。


在寫下這篇文章的2020年七月底都沒有颱風,很有可能破了台灣進入八月仍都還沒有颱風的紀錄。在如此乾渴的日子寫下關於水的文章,可能是我的意念太重,在七月末的東海岸連續下了三天的雨。由於家裡雨水系統的水閥和水桶的設置都還未完全定案,我在深夜帶著獵人頭燈和雨傘在黑暗中觀察著水的流動。第一夜的大雨讓最近因為澆灌植株而只剩一半的水塔進帳了約一噸的水,這實在讓我非常安心。而這幾天,也能感受到田裡的植物舒適地生長,整個大地多了好幾分生氣。
供給著我生活需求的這個水塔直徑170公分(是我躺下的長度),總高230公分(我手舉起來仍摸不到頂)。我每天經過它就會用手觸碰它的外側,水塔裡的水會因為日照地關係變得比較溫,我透過溫度差便能知道現在水位在哪裏。要不就用敲的方式,聲音的對比也可以知道水位。
水的具象化讓我和水的關係更親密了。畢竟滋潤著我的生命的珍貴資源就只有這一桶這麼多,用完就沒有了。每當水塔空空,不免得就會有點焦慮。「到底什麼時候會下雨?」在用水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在種植時期,更寧願將水留給植物。而當自己身體太過骯髒必須用大量的水清潔時,我會先到海邊玩水,好好的沖洗過一次,再回家用少量的雨水洗淨自己。我仍然在思考要如何調整我的水系統設計,好讓整個家與土地的水能有更好的連結。
搬到鄉下生活的三年來,與他人經常聊到的話題都是天氣與雨水。每逢乾旱後的第一次雨,大夥兒就會在網路上發慶祝文;又或者好久沒下雨的時候,偶遇朋友一開口就是關心彼此作物生長的狀態。儘管如此,身處降雨量很高的海島國家的我們仍然是屬於幸運的一群。在世界上許多水資源貧瘠的地方,因為資源多年管理不當而導致地區性的政治衝突與動亂,敘利亞至今仍然險峻的政治局勢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在全世界仍努力應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今天,是否有乾淨的水源等同於確保了個人健康與衛生。美國的納瓦霍族印第安保留地(Navajo Nation)在五月時為全美第三高肺炎感染者區,然而由於該區域有約四成的原住民無法取得乾淨的水資源,這使他們對抗疫情之路更加艱辛。
人體有七成是水所組成的,地球也是。我想像我是水,不管是跟隨李小龍的哲理道法自然,還是在炎熱的天氣補充水分、灌溉自己,又或者是在一整天勞動後用水洗淨身體的歸零和重生,只要照顧好水,也就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水,植物能好好地生長,成為餵養家園的養分。照顧好水,也就是照顧好地球。
想像你是水!
圖 / 林岑
文 / 林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