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龔建嘉,他說他要做大動物醫生啦!』也許你聽過他的名字,也許你看過他穿西裝打領帶的樣子,也許你早知道他創辦『鮮乳坊』的故事。但在臺灣土地上,另一小群人的眼中,他不過是個臺語很破、卻不曾放棄信念過的大動物獸醫師。大學畢業那一年,龔建嘉考取了正式獸醫師執照,卻沒打算走進小動物診療室,反而從菜鳥業務做起,開起長途車,在全臺灣一間又一間的牧場穿梭,賣乳牛營養品兼送醫療,從照顧牛隻到理解人心,才逐漸被產業認可為『合格的乳牛獸醫』。他曾經掀起『白色革命』、站上TED舞臺、獲選十大傑出青年,但讓他最榮耀的事蹟,是能夠待在臺灣酪農的客廳,泡茶,聽他們講故事。」《大動物小獸醫:做牛做馬的出診人生》如此介紹著你我或許熟悉、或許陌生的龔建嘉…
有賴龔建嘉(阿嘉)的新書出版,我們也才得以透過文字、插畫親臨大動物獸醫的工作現場,也藉著阿嘉大動物獸醫身份的鑰匙,窺探一瓶瓶鮮乳背後,原來有著酪農的人生故事、農村的相處故事、產業的結構問題等相互交織,值得我們重複反思與消化。本次,樹冠生活採訪阿嘉,請他為我們聊聊,大動物獸醫所看見的農業第一現場..
Q:如今媒體多元,為何您仍選擇「書本」來作為故事的載體?希望透過《大動物小獸醫》帶領讀者看見什麼呢?
A:念研究所時,我成立了自己的部落格「大動物小獸醫」,一直以來都透過新媒體來紀錄自己成為獸醫的過程,書名也就沿用這個名字。而這次透過書本來訴說,不只因為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的《大地系列》影響我很深,也因為我覺得書是一種更具系統性的載體,不只能引導讀者更全面理解議題,甚至構思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必須更有意識地去思考我希望溝通的事情,並重新反思自己在產業之間的位置。
這幾年,我很喜歡林立青的《做工的人》以及《如此人生》,不論透過書本或電影,人們都因此更有意識地去關注這群人在生活上所面對的問題。而農業現場,大家也是陌生的,所以希望藉由大動物獸醫的身份,紀錄我開始跟農民建立的過程,讓大家一窺農業現場的狀況,還有他們所遇到的產業困境、家族傳接困境、人力短缺課題、對未來感到模糊等議題。希望藉由這些故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議題,也透過大動物獸醫的角色,讓大家來理解農業的現場。《做工的人》在講做工,我算是做農吧,要把農業的場景揭露出來。
Q:書裡您提及:「人類常受困在制度。然而制度,也是由人類親手創造的。」想請您分享作為大動物獸醫,在農業第一線所看見的結構問題?又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A:台灣農業如今的結構問題,其實跟國家產業定位有關。台灣以農立國,陸續走過加工出口、製造業、晶片代工,都有國家級主流產業發展的政策,一路以來,有些產業沒落,有些產業風光,那農業呢?是會走向消失的產業嗎?在荷蘭、日本,農業都是重點發展產業,甚至荷蘭有很多科技發展都是設計去服務農業的,但我們怎麼看待台灣農業?又老、又窮、又髒?如果農業一直都是沒得選才投入的產業,就會使得家族傳承、尋找人才都是困境。此外,每次國際協定,都是農業被拿去交換,不管是2013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用無關稅的策略把乳業換出去,或是之前的美豬事件,都是政治交換,農業都是被交換的角色,這些事件的發生都跟產業定位不明有結構關係。
反觀日本,政府就訂出九大神聖領域是不能被交換的,農業很多就在其中,這樣的產業定位政策,讓大家知道農業是他們的根,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類別。而台灣沒有這些共識,就會產生很多結構問題,不只法規好像可有可無,農委會層級也不夠高,人員、編制、資源都相對不足。這些結構問題,就來自國家缺乏對農業產業發展的策略定位。

Q:書裡您提及「現場,才是真實的!」透過大型獸醫的實際看診經驗,想請您與我們聊聊實際走入現場後的想法?
A:以前學習西醫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醫療好像很有距離,都必須有很高端的設備才能進行醫療,直到走進鄉村才發現,原來老一輩過去的醫療,一直都會用「在地」方式來進行,一來因為獸醫系過往歸屬在農學院下,畜牧跟獸醫在一起,一個學怎麼養,一個學怎麼醫治,是為了服務農業才發展的相關醫療,因此對獸醫與牧場主人來說,只要能解決問題,只要能夠減輕動物痛苦就好,是用「解決問題」的思維來工作,而不是你不是醫生就什麼都不能做。
反觀目前的獸醫教學體系,學生普遍從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來去學習醫療,並沒有實際跟動物互動的經驗,也缺乏照養經歷,就直接到用科學方式醫療,其實蠻衝突的,不懂牛卻要醫牛。而且有時動物身體不舒服,原因並不是生病,而是錯誤的照養,就有蠻多馬受傷其實是因為人的騎乘方式有錯,當你把馬醫好了,但人沒改變,還是會繼續受傷。
這些都是到了現場後才會知道的,如果沒到馬場看馬的工作環境,如騎乘時間、土壤狀況、騎乘者體重、姿勢,就只能找到淺層問題,沒辦法找到真正的問題來源,等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第一線養牛人、養馬人對真實問題的觀察是很精準的,這不是看教科書就可以學。而且走進現場後,其實人會變的非常謙卑,常常有獸醫會覺得只有正規醫療方式才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我覺得這是很傲慢的想法,而且也是種不懂變通、僵化的思維,這是我在現場醫療上的反思。

Q:書裡提及了近年科技導入農業的嘗試,您如何看待這個課題?
A:養牛人往往投注整段人生在養牛,自我價值的建立往往來自這裡,如果科技隨意就能取代,當中的衝突其實很強烈,這部分書裡有更完整討論,就不簡單說了。
此外,我認為科技本身是幫助人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存在,重點其實在於如何應用來解決問題,而最近人工智慧發展下,其實養牛的方式也正在改變。以前養牛人早晚各要進行一次擠奶、投料、小牛餵食,如今科技導入,出現了榨乳機器人、小牛餵食機器人、放料機器人,所以現在小牛只要餓了就可以去喝奶;而乳牛就算半夜脹奶,也可以隨時擠奶,不必等待一早牧場主人上班才能解決,幾乎所有生理需求,未來都有可能被機器所滿足。
而且牛其實是要建立跟牛之間的社群,而不是跟人的社群,所以降低人類對牛的打擾,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此一來,我覺得科技到了極致,應該能讓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出現以牛為主導的牧場,牛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吃、要榨奶、要哺乳,也就能實現更高層次的動物福利需求。那時,牧場的工作規劃,已經不必侷限在人類勞動時間的限制,而是以牛為主體去主導。現在科技發展的方向,已經有很多這樣的關懷,我覺得是種很溫柔的做法,讓動物有自己決定要怎麼生活的自主權,而目前彰化豐樂牧場都有引進,是間完全以乳牛需求來打造的牧場。

Q:前往荷蘭後,您發現「大家不一定要一樣」,因而深刻反思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追求,提供讀更多者農業的想像,能與我們分享這些見聞?
A:農業agriculture,agri是土地的意思、culture是文化的意思,農業其實就是依據不同地區的文化、風土、民情、歷史、人文、環境來交織出來的生活方式,所以各自都應該從土地裡長出自己的樣子。像是以台灣酪農的幾個重要產區來說,雲林跟桃園多由客家人飼養;彰化一帶則是海口閩南人飼養,光是不同族群,其實飼養的思維、方式就不一樣,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文化脈絡去做牧場經營。因此,像我去到荷蘭一些兩、三百年的牧場,他們其實深知自己為什麼要這樣養的原因,會知道為什麼我的前輩要這樣養,知道自己在守護或堅持什麼,而不是只因為有更好賺的方式就轉型,不會只有效率思維。
像是彰化海邊,很多土地都有鹽化狀況,因此並不適合務農,因為種不出東西,所以就嘗試發展畜牧業,一來土地鹽化不影響畜牧,二來牛隻糞便反而可以灌溉土壤,就有機會慢慢恢復地力,反而促成永續循環,這樣就有發展酪農業的原因,而不單純只是牛奶能不能賺錢的考量,而且牛怕熱,這裡有海風,牛反而很自在舒服,就有很多在地優勢支持產業發展,所以地方創生,是要在對的土地找適合的產業發展,並不是要在一個地方很粗暴地放下很突兀的東西,而是保留在地適合的產業類別,應該適地適種,而不是單純複製貼上。

Q:您在書中提及,人們主要支持小農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資訊透明,想請您分享為什麼生產資訊、過程的透明化如此重要?
A:如今消費資訊爆炸,人們需要很多過濾器來確保資訊正確,過往曾有一段時間,大眾認為只要認品牌就好,因為大品牌會幫忙把關品質,但我覺得這是一種愚民化的作為,是讓大的酪農品牌遮蔽了後面所有農民的樣子、所有生產的過程,讓你看不到後面的生產者。後來隨食安風暴發生,人們開始意識只認品牌是不夠安全的,也讓大家開始反思大品牌的意義,是因為你真的有好好把關,還是你只是有很強的行銷語言跟資源。
透明化是一種信任的建立,我認為把選擇權交給大家,而且讓大家知道在選什麼,是一種公民權的展現。消費者必須有獲得資訊的權利,也有為自己選擇負責的機會,所以那種包裝小農化的做法,是種很糟糕的做法,因為這讓真正想做事的農民,想要傳遞資訊、價值的機會被屏蔽起來,消費者反而會被混亂,變成說大家覺得反正都是只是包裝,都是假的,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透明性被干擾,我覺得這是有破壞性的,破壞透明化的溝通機制。很多人之後覺得「小農都一樣啦!不用去信任了!」反而污名化這件事。
透明跟溯源代表一種讓大家有能力選擇的機會,不只能加強食農教育,像是去了解吃當季背後的原因與影響,也能培養一種在選擇上更成熟的公民意識,因為公民價值不是只在投票時發生,其實每次購買都是一種表態,是支持哪種生產模式?是支持哪些廠商?是支持產業的哪種發展方向?你是支持工業化發展方向,還是支持友善生產的方向?因此,每一次購買都是一張選票,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去了解,其實日常消費是一件值得慎重的事。

Q:關於本次出書,還有什麼想分享的嗎?
第一個,這本書並沒有要跟鮮乳坊的牛奶做連結,我想客觀地從大動物獸醫的身份,去描述這個產業的故事,這樣的視角是很單純的。而這本書其實我也很刻意地做了共創上的嘗試,一個是蠻多作者都不喜歡跟別人說這本書不是自己寫的,但我認為執筆的人不只要有很好的文字掌握力,也要有很柔軟的轉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其實過去很多書雖然請人代筆,但通常都選擇讓代筆的人隱形,而就像我覺得生產者很重要,如果鮮乳坊要讓農民被看見,那筆者也要被看見啊!他也很重要啊!這是我很刻意保留的部分,所以不只邀請智元在最後寫一段跟自己有關的文字,我也很堅持封面就把智元當為撰文者,但其實一開始是希望作者直接是寫他,但出版社不太接受,最後用了這樣的方式。
第二個,這本書我希望能更軟性、柔性,而不是只有文字而已,來讓讀者透過書本進入現場時,心境能比較柔軟地看待,且因為醫療現場有時候畫面太強烈,不適合被直接呈現,所以就拜託我太太幫我畫一些插畫,來讓書本這樣的載體有不同元素,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書籍介紹
《大動物小獸醫: 做牛做馬的出診人生》
出版社:遠流
作者:龔建嘉、柯智元
繪者:張庭瑄

延伸閱讀:
如何製造出對牛奶過敏的人也能喝的牛奶? ft. 幫乳牛看病看到開公司的獸醫:鮮乳坊龔建嘉創辦人
文字整理:黃筑瑜
封面、照片提供:鮮乳坊、龔建嘉、張庭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