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農耕 土地 生活 紀錄片導演的有機夢:中台灣農用基地

出生彰化鹿港的導演許文烽,2009年參與了中科二林園區相思寮土地徵收,用鏡頭記錄下土地開發、地方建設對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帶來的衝擊,以及在地農民面對強權的心酸與無助,這段經歷加深了許文烽對於土地的關心,往後更長期站在第一線爲土地正義做努力。

2011年初,許文烽在宜蘭行健村認識了一群友善小農,深入接觸了在地農民轉型有機耕作的歷程,並拍攝成《行健村的有機夢》紀錄片,過程中觸動了自己心中對於家鄉、對農耕、對人與土地關係的重新思考,為日後中台灣農用基地計畫種下種子。

中台灣農用基地
許文烽導演。

讓農耕進入生活 重新連結人與土地

從小參與家中農務,許文烽知道農耕的辛苦,然而對農耕生活不同可能性的思考與想像,使許文烽開始在影像工作之餘回到鹿港,著手進行有機耕作的實驗計畫,從2011年開始陸續嘗試施種了小麥、雜糧等作物,經歷過鳥害、蟲害之後,深刻感受到適地適種、順應自然的重要性,決定重新聚焦於最適合當地的「水稻」作為主要耕種項目,並逐漸將生活重心移回中台灣,投入更多心力於農耕生活,同時嘗試與在地相關社群網絡與農耕夥伴產生鏈結。

中台灣農用基地

2016年,在一次的聚會中,在地夥伴拋出了「共同耕作」的提議與想像,「中台灣農用基地」的概念就此而生,原本獨立進行的友善耕種計畫,開始向外擴散影響力,2017年,串聯在地年輕夥伴啟動「中台灣公民春耕計劃」,農務相關事項由所有參與者共同討論、共同決議、共同執行,隔年則將模式調整為「參與式耕作」,並更名為「中台灣公民農耕計畫」,由召集人許文烽與許淑惠為核心,計畫參與夥伴以投入工時換算收成稻米,讓參與形式更彈性、多元。

有了前兩年的實務經驗,2019更擴大整體耕作面積、參與夥伴也陸續增加。透過農耕與在地社群產生連結,中台灣農用基地想傳遞的,是親身參與農耕、吃到自己種的稻米時,感受到與土地連結,珍惜、踏實的那一份感動。

中台灣農用基地
2017年春耕與夥伴下田除草。 (圖/中台灣農用基地提供)
中台灣農用基地
2017年春耕,收割前感謝土地公。 (圖/中台灣農用基地提供)

讓有機成為好生意 打造友善小型生產者的中介平台

投入有機耕作是一種理想,然而許多第一線執行上的困難,許文烽在實際投入農耕後,站在實踐者的角度才得以發覺。

以耕種生產的角度來看,從最開始秧苗的取得、施種後田間管理乃至於收成時稻米的處理加工,許多系統性的問題是小生產者共同遇到的困境,加上現今稻米生產分工模式的改變,農耕戶普遍遷就秧苗廠被動選擇插秧時機、收成後濕穀統一交由糧倉收購加工,農耕自主率低,更造成「農民吃不到自己種的米」的扭曲現象。而對於有機稻農這類小型生產者來說,擁有耕作自主性、同時保有高效率的加工製作模式是重要且必要的,也因此中台灣農用基地期待能夠鏈結農民、業者、設備、人脈、知識、研究單位等相關資源,營造出一個友善有機生產者、又能讓農友互助共好的平台。

中台灣農用基地

以經營的角度來看,有機稻農遇到最大的困境在於銷售,許文烽分析,有機消費市場現況相對飽和,若無法有效突破銷售瓶頸,耕種規模亦無法擴張,連帶使成本無法有效降低,在有機農產品售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不利於有機農產品之推廣,漸漸形成惡性循環,加上現代人生活習慣外食,使農產品與大眾生活需求產生斷層。針對銷售困境,中台灣農用基地期望重新梳理現代生活稻米需求的「節點」,未來計畫鎖定中高價位餐飲業者,期望以穩定的「質」與「量」提供餐飲業者一個美味、健康又具有土地連結性的食材選擇。此外也將發起「中台灣友善農地認養計畫」,針對認同有機理念之個人以及企業招募「穀東」,並鼓勵參與者實際到現場與土地互動,「我們想達到的友善,不只是友善環境,還有生產者之間的互助共享、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共好、土地與社區的友好。」許文烽語氣堅定的說。

中台灣農用基地
左|2018包裝米
右|2018春耕收割 (圖/中台灣農用基地提供)

透過相對穩定的銷售合作模式,許文烽期待中台灣農用基地逐年增加契作面積與合作生產者數量,朝向合作社形式發展,從生產、收成到銷售,建構出一套適合中台灣小農持續經營且能夠被複製的模式。在未來,當上一世代的老農相繼退休,由年輕世代接手之時,這樣子良好的模式與資源,將提供有理想的農耕者更多信心往友善耕作的方向探索。

中台灣農用基地

農地農用 重新思考土地永續價值

回顧彰化平原的歷史,烏溪與濁水溪賦予了此處肥沃的土壤,最初為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生活的區域,自古以來農耕就是這個地區生活最主要的一部分。戰後,政府急速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伴隨著不完備的國土規劃,幾進放任式的默許農地裡長出一間間工廠,發展成今日隨處可見各種「工農爭地」的土地樣貌。以長期參與土地議題的角度來思考,許文烽認為時至今日,農地工廠議題已無法用單一化的視野來看待,土地的永續利用、產業的需求、政府的輔導政策與配套措施,都是必須同步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即便土地污染、破壞情形嚴重,但許文烽同時相信大自然具有復原的能力,期望透過中台灣農用基地的影響力,將「農地農用」的初衷及理想持續影響在地、並真正的落實在在地居民的生活中,不僅為自己、也為未來世代的人們尋回良善的土地永續價值。

中台灣農用基地
工農爭地景象。
中台灣農用基地
2019年春耕插秧。 (圖/中台灣農用基地提供)

中台灣農用基地的永續生活小提案:

.透過認養農地或參與活動,支持中台灣農用基地或臺灣友善農民。
.試著走進友善農民市集或相關活動場合,用交朋友的方式認識農民、認識作物,認同的話並歡迎不吝嗇的給予鼓勵。
.消費就是支持農民發展的最大動力,同時也幫助著友善土地影響力的擴散。
.關注友善土地相關訊息與動態,並協助分享、推廣。

中台灣農用基地
中台灣農用基地召集人許文烽、許淑惠。

info
中台灣農用基地粉絲專頁

文/白騏瑋
圖/白騏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