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

迷上間歇性斷食?別忘了允許身體享受已俱足的豐盛

最近發現,身邊許多男性和女性友人,紛紛迷上了間歇性斷食法(有人選擇 8 小時內進食、16 小時禁食,進階一點則是 4 – 6 小時內進食,18 – 20 小時禁食),甚至還為此建立群組,每天互相分享經驗和菜單,好不熱鬧!

這回,營養師先不討論間歇性斷食法要注意補充什麼營養,就來聊聊,選擇斷食的人和自己身體的連結吧。

好奇問了大家想嘗試斷食的原因,不外乎是:想減脂、修復和淨化身體、控制食慾,或達到更好的運動表現等。

25 歲時,我也曾經是這樣想的。抱著「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念頭,生出了動力,驅使當時的我,展開了嚴格的飲食和訓練菜單,且相當自律地維持了至少兩年的時間。但同時間,我也理所當然地把身體從一座神殿,轉換成一座工廠;它的存在,成了滿足我的慾望和理想自我的生產線。

斷食,也切斷了我們與豐盛的連結

一心追求「更好」的慾望,確實能激發人們的無限潛能;但當慾望過多、頭腦變得吵雜混亂時,全心享受原本就已豐盛的當下,反而成了新的挑戰。

豐盛的當下,來自於上天賦予我們的感官(特別是嗅覺與味覺)、從土地到餐桌的珍貴食物、好好吃一頓飯的時間,還有一群幫助我們消化食物的精密器官。

但當斷食的目的性,凌駕於跟食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好不容易能進食的那幾個鐘頭,便很難不把食物放入斷食的算計與揮霍裡,而不再只是純粹地,品嚐著食物悉心為我們準備好的營養與能量。

看著眼前的米飯和麵包,我們可以輕易地將它們與高熱量,或增加體重的罪惡劃上等號,而忘了以慎重感謝的心創造連結、用身體紀錄每一口食物的質地與口感。但你知道,食物其實不只是食物,更是潛在的身體,因為當你張口允許它進入時,食物便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間歇性斷食

身體絕對是誠實的。只要因為斷食而出現虛弱感,便容易在進食期間有「啊!我要在能吃的時候盡量吃,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這類的想法浮現在腦海中,而不小心變成暴飲暴食。

禁食期間,也可能會因為受限的選擇,如零卡飲料、代糖食品搞得神經緊繃、陰晴不定,甚至冒出 Hangry 的情緒(Hungry + Angry 又餓又氣導致的焦躁)、頭痛,或睡眠品質不佳。而這些,都成了對身體的破壞,就算身體適應力再強,養成對飢餓的習慣與控制,也只是一種補償機制。

綁住自己的,是對「更好」的錯誤期待

想想,斷食和人們在工作、健康、感情、運動的追求上,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啊。明明身體 / 情緒已經被折磨到不快樂,我們卻選擇視而不見,甚至說服自己,再忍受一下不舒服,就可以突破難關了。也許短期內,因為達到目的而獲得成就感,相信身體也因此被鍛鍊的更強壯了。但少了純然體驗的初衷,待在框架裡的身體,離不受限的柔軟和自由,仍然有些遙遠。

回想當時的我,仍然相信這樣的飲食型態,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現在的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體驗時刻表,如果你身邊的人,現在想體驗流行的飲食法,不用勉強對方停止,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被尊重,她 / 他做了當下想要的選擇,也才會心安。

間歇性斷食
Photo Credit: Unsplash

可惜的是,那時的我,雖然改變了身材,並沒有讓我開始願意肯定、信任自己,不再受他人的眼光影響。渴望讓別人看到自己也可以變美麗、強壯,讓他們後悔曾經嘲笑、欺負自己,或期待別人能對自己展現尊重;就算是這樣的慾望,我們以為已經蛻變成的「更好的自己」,裡頭依然住著相同且活躍的自我。痛苦也還在,頂多被暫時地隱形,什麼也沒有改變。

全然自由的心,從允許自己開始

我想起一位心靈導師說過的話:「唯有全然地改變,才是一種改變。 」

從心理層面來看,對很多人來說,這句話頗不切實際。過去受了那麼多的苦,創傷經驗也早以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為自己找到同類的記號,全然地改變,怎麼可能做到?所謂的改變,也許只是從很多的痛苦,變成少一點痛苦,但要自己去相信,痛苦是可以停止的,頭腦會說「我並不配得上這樣的好。」

待在舒適圈、與痛苦打交道,至少還知道怎麼幫自己包紮,甚至可以安慰自己,這樣的生命更有深度啊。恩,聽起來似乎也沒那麼糟吧!

每當我想把痛苦和難題丟給心靈導師,期待他來拯救我時,他只會告訴我,「力量,一直都住在你的身體裡喔。你並不真的需要我給你什麼特效藥,或安全的指引,因為你是願意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我相信你。」

心靈導師的一句話,就把人生的主導權,溫柔地安放到我手裡,他允許一切的發生。

如果你珍視的人此刻仍選擇待在折磨裡,該怎麼做呢?他們堅持依賴主流設下的標準,我們可以做的,是覺察,並保持能量與情緒的流動。

允許他們選擇依賴,而不急著發表意見或評斷。這時刻的他,也許不需要我們提供「對他更好」的善意或提醒,甚至,這份邀請太過龐大了,他消化不了,只能先選擇拒絕收下。但這並不代表,雙方的連結,即將在此劃下句點。

間歇性斷食
Photo Credit: Unsplash

「唯有完全允許自己去選擇體驗想要的一切,對於別人為他們人生做出的選擇,才更能理解與善待。」

好好觀照當下的心情,做出自己有能力給出的回應,無論是一個安心的擁抱、專注地傾聽、看見他的痛苦和委屈,都是你可以給自己,也給對方的支持。在安靜陪伴中,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安放自己,也安放他人情緒的空間。其他的,會在適當的時間自然發生,無論那是覺醒、愛,或是更溫柔的相處品質。

記得當時的我,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但開始感覺到,其實早就有一份準備好擁抱自己的愛,等著我去領取,是我自己一直不願意鬆開握緊的恐懼,放下追求完美形象的包袱。

持續地向內看,原本外在聲音對我的影響,逐漸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穩穩帶領自己向下扎根的力量,欣然發出了芽。

身體的禮物,需要你願意傾聽

回到斷食,當我們被專業人士教導,能透過間歇性斷食的策略,達到更美好的體態;其實說穿了,真正需要被改變的,不是身體,而是我們不願意傾聽身體的心。

與其遵循嚴謹的飲食規範,我知道,傾聽身體的需求,才是讓身體放鬆的關鍵。而我們都可以試著做到的,是每天少一點無意識吃進過多加工食品、降低對高糖份食物飲料的癮,以及放慢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

同時,提醒自己少一點批判自己身體哪裡不夠有曲線、不夠有力氣、不該露得太多。學習相信,並看見自己身體的獨一無二。然後,透過每一次的進食,有意識地與食物創造連結。

食物的養分與能量會在這些意識下,被全然地帶入身體。相信身體,會用適合她的運行方式,完成日常機能的運作、代謝、循環、毒素排除與休息,並長成被善待後,真實豐盛的樣子,不再需要我們刻意用某種飲食法對待。原來,我們都有能力給身體一份更永續的愛。

這是身體帶來最大的禮物,如果我們只是忙於控制和挑剔,那真是虧大了呢。

文/張菀芩 Michelle
圖/張菀芩 Michel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