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間文化是由蕭英偉創辦,找了嘉義中正大學的兩位學妹黃語晨和呂紹妤來主理。以樸質簡約的媒體風格來報導嘉義農產背後種種人事物與生命故事,同時以嘉義市巷弄內的空間來提供銷售櫥窗與創意餐飲,為的是更有情味地呈現台灣農村生活和文化。取名「拾間」,是要拾起天地山海間好物,和消費大眾分享農村人文的面貌與良善價值。
拾間文化從媒體採訪開啟雙向關係
負責拾間媒體工作的,主要是語晨和紹妤。兩人都就讀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是前後期的學姊學妹,兩人也經常一起進入社區採訪。紹妤回憶,在修習臺文所課程時,曾前往阿里山鄒族部落採訪咖啡小農,這是桃園出生的她第一次接觸台灣農業。學姊語晨在學校期間創辦了「菜一起」社團,聚集志同道合的學生參與農村食農與社區長者關懷相關工作。
回想起來,紹妤認為在學校做的這些事,就是拾間文化的前身。紹妤在畢業前夕,就接受語晨的邀約,一起進入草創的拾間文化工作。
紹妤表示,嘉義是農產富饒之地,台灣很多知名的農產品牌,如關西仙草、白河蓮子等,也許產量略高於嘉義,比嘉義有名。但也很多相關品牌的農產品其實是來自嘉義,只是用消費大眾熟悉的品牌來販售。
台灣農業生產者待人非常熱情,種植品類也繁多。如果和其他農村相比,也許雲嘉南的農地規模較大,農家二代接班的現象很普遍,年紀大約在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之間,做事態度都很積極,對農業品牌的經營發展也有衝勁。
拾間文化的採訪一定會走入產地,和生產者互動,透過報導圖文來介紹、推廣生產者。剛開始,她們所接觸的生產者通常會半信半疑,期待不高,但當農友們看到拾間的內容產出時,就會開始暸解和信任,於是就逐漸奠基了後續合作的機會。
在拾間文化的官網與實體展間內,可以看到多元嘉義農產與加工品品項,例如小番茄、燈籠果、長秈米、醬油、玉米、毛豆等,還有非籠飼的紅蛋,以及地方手工製作提袋等工藝品。這些都是拾間團隊嚴選的產品,持續和在地的生產者合作。


自主研發與創意的拾間料理
今 (2023) 年四月找到志同道合的主廚加入後,拾間增加了鮮活的農食呈現方式。常常媒體採訪的優質農產,新加入的主廚就能夠自主研發出新的料理,再呈現給餐廳的顧客。
紹妤表示,對於第一次來嘉義的訪客,她常推薦「拾間山海拼盤」,除了吃得到拾間在嘉義朴子種的台中秈 10 號的長秈白米飯糰,還搭配了嘉義生產的水果玉米、龍鬚菜等新鮮蔬菜。拾間料理順應四季更迭,不同時候來用餐都能品嚐到當季的滋味。
今年和島內散步雲嘉南品牌「環時好室」合作的餐盒,以布袋農漁特產為主題,例如好美船屋的蛤蜊,和布袋的越瓜、桑椹和虱目魚等,也製作有食材小卡來介紹嘉義相關風土與特產。
目前拾間餐食開幕還不到一年,吸引的食客多是三十歲以下的女性和大學生。不過,因為拾間的農產展售區主要客群多是四十或五十歲左右的家庭主婦,兩者開始有重疊的趨向。至於和環時好室等外部單位的合作,也開始觸及企業客群。

拾間的價值定位與願景
目前參與拾間日常經營的夥伴有四位。語晨擔任產品專案經理,紹妤協助企劃,除了媒體工作之外,也包括農產合作夥伴的開發和經營。餐飲部份由主廚與前台營運夥伴負責。英偉是公司的負責人,主要在經營治理層面給予支持。
紹妤認為,目前營運最大的挑戰,就是品牌經營與商模的推展。由於拾間文化的媒體內容、餐飲服務、空間展售等價值,是附加在嘉義優質農產與加工品之上,如何提升團隊「Value Up」的品牌經營能力與專業,獲得更多消費大眾的認同與喜愛,是團隊成員深感至關重要的經營課題。
拾間文化的價值願景以終為始,希望能透過報導文章和社群推廣,逐漸縮短市場消費者和產地生產者的距離,讓消費大眾了解他們所購買食材背後的種植方式、以及這天地山海之間人事物的故事。
近年來,紹妤也觀察到嘉義有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和年輕的自由接案者。嘉義的生活步調其實很舒適,也許正好是特別適合創作者的生活環境。此外,嘉義雖然不如六都等大城市的資源優勢,但在嘉義創作的作品也可能更容易被看見。
一個有歷史的古城,卻也充滿動態演化的活力,也許這正是嘉義迎接未來最神奇的訣竅。

Info
延伸閱讀:
【變革行動:嘉義篇2】拾間文化如何用媒體、餐飲和產品販售,拾起山海間好物、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距離,將嘉義農食滋味和文化呈現給你?ft. 呂紹妤/拾間文化 –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