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林,農友們口中的李小龍,可不是電影明星,而是一位來自台北的少女,她十多年前在雲林念完書畢業後就不想離開了,只因為當地農夫對土地、生產、生活的理念,讓她感動,甚至連父母也沒能把她罵回台北。她是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抱著對鄉土農食的熱愛,正開拓食農產業的另一條路徑…
重新認識土地與食物後,竟果斷成為南漂族?
「其實農夫們都叫我『小龍』,因為我姓李,他們小農、小農叫久了,就變成『李小龍』了。」有別於台北生活習慣連名帶姓來彼此稱呼,農村裡的綽號可不只是個小名,更像一種成功打入在地的象徵,是張專屬鄰里的身份證。「我來自新北,因為畢業專題才深度認識雲林,當中農夫對於食物、土地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他們不會因為賺錢而犧牲土地,反而認為真心付出遠比收穫重要,甚至重新定義了什麼是成功,也讓我知道原來食物不簡單。」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聽見關於土地、食物的故事,李宜倩在雲林,一待就是超過十年,連父母也沒能把她罵回台北,時至今日,可能比許多雲林人還要更雲林人也說不定。
小即是大!從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出發,如何做出大影響力?
「三小市集的意思,其實是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近十多年來,台灣人漸漸認識小農,開始讓消費者反思與重視食品工業與食物間的差異,進而透過消費支持永續價值。但在三小市集創立的2012年,那時小農對社會大眾來說,還只是個新名詞,究竟小農作物如何端上餐桌,仍有許多需要披荊斬棘的地方。
「小農通常規模不大,企業客戶的多元需求往往無法滿足,但卻可以透過合作來完成,所以我們擔任起中間工作者的橋樑角色,負責聯合的工作,也同時支援產品企劃、行銷協助、產品加工、品牌行銷等服務,彼此發揮專長,來改變農業產銷結構。」透過合作,原來小人物也能夠產生大影響力,實現小即是大的地方革命!經過幾年努力,三小市集不只在六年前成立實體門市,讓更多企業看見小農的價值,就與聯詠科技、太古汽車等企業合作,甚至也讓小農產品登上統一企業的販售通路,推出雲林在地花生糖,也端上採用雲林梔子花製成的粉粿粉,在關注生態環境的堅持下,更有保護樹蛙生存環境的意義,提供消費者不同價值導向的新選擇。
推動「好田計畫」!借助ESG之力,支持友善農業!
近年,三小市集響應ESG概念,則推出「好田計畫」,邀請企業支持友善農業,目標不只讓生產者獲得合理收入、並轉型友善耕種,使得農業與土地永續發展;也邀請消費者更認識食材背後的故事,讓食農融入生活。企業便可透過好田認購,不只員工與合作單位能收到接地氣的在地伴手禮,更能親身參與農事,深刻認識土地,在支持永續農業的框架上,同時滿足員工照顧與企業送禮需求,一舉數得。近日,更將雲林的友善農作帶進台北,透過「地方野實力」的策展,實現產地到餐桌的友善理想。民以食為天,原來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間所圍繞的食物,關乎著環境,也照顧著人們,其實說是人生大事,也不爲過。

收聽楊家長輩經 >>
精彩內容:
– 稀有南漂族?不只深入參與雲林土地,還是小農眼裡的「李小龍」?
– 小事物的大力量!集合農村裡的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找到地方創生新方向?
– 響應ESG!企業竟能認購好田,不只支持友善耕作,員工還能獲得產地見學、在地伴手禮?
– 整合在地資源、創造工作機會,同時也在為在地青年找到返鄉之路?